父亲生前有一副老花镜,每天总要戴上它,利用闲暇时间在报纸书刊中有滋有味地漫游一番。
父亲起初用的老花镜很普通,镜框、镜腿都是硬塑料,颜色接近朱红,里面镶着花纹,有点仿水晶的感觉。后来花镜换了好几个,镜架也变成了金丝边的,更具时代范儿。
父亲读书看报这个习惯养成由来已久,尤其是他退休以后,对读书看报更是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俨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每看到父亲戴着老花镜,端坐在桌前,一丝不苟读书看报的样子,总给人一种“知识分子”的感觉。
说起来,父亲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只上过两年小学,能读个书看个报、记个账目什么的,还全仰仗着他在部队时打下的文化功底。
1926年11月18日,父亲出生于盂县下社乡碾子坪村,这是一个依山傍水、古朴而静谧的小山村。但此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生活,爷爷常年外出到包头、呼和浩特一带谋生计,家里的事顾不上,并且又相继添了大姑、二叔、小姑(很小因病夭折),作为兄妹老大的父亲,生活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所以父亲只在本村上了不到两年小学就因生活所迫辍学。父亲11岁的时候,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铁蹄踏进山西,战火蔓延至盂县,日寇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盂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父亲的人生轨迹也就此被彻底改变。
1944年,正值农历八月十五阖家团圆之际,18岁的父亲入伍参军,成了被晋察冀军区誉为“势如破竹十九团”里的一名八路军战士。五年枪林弹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使作为前线一名冲锋陷阵战士的父亲,精准掌握了机枪、长枪、短枪等兵器的使用要领,但唯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学习文化课。
不过这样的机会还是来了,太原解放后的第二年,23岁的父亲很荣幸地成为了一名“学生”。1949年7月26日,空军陆战第一旅在上海组成,作为战斗英雄和党员的父亲被选调到第一旅5营3连任伞兵组长,8月1日又随旅部机关移驻河南开封进行培训。1950年8月,培训结束后父亲被分配到第五航空学校航行科,主要任务还是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从此父亲由“拿枪杆子”变为“拿笔杆子”的新型军人了,能够静下心来把以前想学而又没条件没学到的知识补回来,这应该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吧。
从1951年4月份和8月份的功绩证、1952年12月和1953年12月的立功喜报、1953年5月和1954年6月的毕业证中可以看出,父亲不但工作出色,荣获三等功两次,还主动修完部队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各科课程,且每次都是九十分以上。难得的机遇使父亲无论在军事训练还是文化知识学习上,都是如饥似渴、认真刻苦、奋力争先,比起打仗来毫不逊色。最近,因棚屋改建拆迁,我在收拾老宅家什的时候,偶然从箱子底一件浅黄色军用包里找到一个笔记本,上面标有1951年9月第五航空学校字样,满满一大本记录的全是降落伞基本知识及使用要领等,字写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并且还画有插图,可见父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丝毫不敢怠慢且又认真仔细。在和平年代,小学、初中这些课程十几岁的孩子早已学完了,而当时父亲却已将近30岁了。特定的年代赋予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适逢血与火年代的人们,生命是多么的脆弱,生活是多么的艰辛,而求学又是一件多么奢望的事啊!
1955年11月19日,父亲结束了11年的军队生活,复员来到山东夏津,从事地方工作32年。从我记事起,父亲工作之余就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后来有了电视,每到新闻联播节目必定由父亲“霸占”着,三十分钟时间谁也不敢换台。
1987年5月14日,61岁的父亲在夏津县栾庄供销社离休,离休后的他唯一的嗜好还是读书看报。他很勤快也很注重卫生,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院子,旮旮旯旯干干净净,连一片落叶也不会放过。使用过的煤饼(球)模等物件必定擦干打油,井然有序存放起来。饭后上街买菜或买药回来之后,就是他的专门读书看报时间了。他最喜欢看《老干部之家》,常常因到时没见到这本刊物,就多次催促妹妹,让她去问问是不是单位或邮局给忘记了。每每手中预定的报纸刊物看完了,就向我和妹妹要,哪怕是过期的报纸也要看。他有时边看边微笑点头,有时看着看着就来了气,嘟嘟囔囔地骂上几句“不是玩意儿!”我知道,前者是他对所报道的内容表示肯定或赞许,后者是他所唾弃的,也是与党的要求及社会公德相悖的人和事。我想,这正是一名经战火淬炼的老兵,其信仰与正直从未改变的自然流露。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父亲80岁的时候患上了脑梗,加上战争中三次负伤更是雪上加霜,犯一次严重一次,尽管治疗及时,但还是造成身体不便。开始是走路不稳容易跌倒,出门散步需要一个人跟紧身边。后来身体每况愈下,连吃饭、上厕所都得有人搀扶,每天活动的时间少了,躺在床上的时间长了。尽管这样,父亲还是挂记他的书报,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坚持学习,时刻关心着社会发展新动向。
为了完成老人家的心愿,我或妹妹,总有一人在父亲醒来的时候,把他从床上扶起来到窗口去读报。从床头走到窗口顶多10来米的距离,可他双腿不听使唤,走是走不了的,我们只能架着他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父亲原来身材高大挺拔,走路一阵风。从第五航空学校留影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父亲既英俊帅气,也很强壮。记得小时候,每当父亲从四五十里路的乡镇回到城里的时候,还“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声”了,单凭胡同里“咚咚咚……”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就知道父亲已临近家门。可年迈的父亲由于生病,背驼了,腿也站不直了,身子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每当搀扶着他走路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一阵阵酸疼。
在窗前坐定后,父亲戴上老花镜,伏在窗台上看起我们给他准备好的书报。他看得很认真,也很仔细,一页看过后再捻开下一页,间或有纸页翻动的声音。对于感觉重要的内容,他都会反复看好多遍,看完后还把报纸折起一个角,放在一个专门的抽屉里存放起来,等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讲起了新闻,比我们知道的还多,现在想起来真有点惭愧。就这样,在一上午和一下午的时间父亲能看上四个多小时。我们都不说话,任凭父亲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下午的时候,每到四点以后房间光线暗淡下来时,父亲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报整齐地摞在一边,摘下老花镜,扭头向我们说一声:回去吧。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再也不能走动乃至不能久坐的时候。至今最难忘的是,当夕阳还在窗口蹒跚的时候,温柔的光线洒落在父亲身上,神态是那么的安详,凝塑成一个静谧美好的画面。
如今,这温馨的情景却成了镌刻在心中永恒的记忆。2015年3月27日晚,父亲静静地走完了他89年的人生,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身教胜于言教。虽然父亲离去了,他那种求学、求知的精神却为我们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激励我们奋进,永不止步。
市城乡建设委开展专项治理 两年内有效治理房屋渗漏开裂问题
烈日灼灼 全力抢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莅珠考察港珠澳大桥科技创新工作 把科技创新成果上升为国家标准
“全域大花园” 照亮乡村致富路
嘉兴港区加速腾退整治“低弱散”企业
【亲情码头】老花镜背后的故事
衡水市举办纪检监察干部思想政治和业务知识培训班
临沂高考学子张诗雅:牵妈妈的手我们不比任何人差
把咱村的幸福事,写在春联上
涞源县组织召开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怀远县文广旅新局开展“新时代 新辉煌”十九大知识测试
工人们顶着酷暑为老房子穿“新衣”
[省两会]住宣省政协委员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侧记
公安部:非本人名下机动车交通违法新增网上处理渠道
普及计量知识 开展计量校准 怀化开展520计量宣传活动
连云港市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
918警报鸣响!今天这个日子,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
第15届东博会将于9月12日至15日举办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三年内安庆全市选拔百名年轻县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