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医院”惠及300多万农民
扬州网讯 (记者 丁云) 党的十九大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投用仪式,让300多万农民共享“健康红利”。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 小康。”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是我市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医疗服务能力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的标志性工程,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举措。
“环境舒服了、就诊方便了、服务更贴心了,还有大医院的专家来坐诊。”昨天,记者走进宝应、广陵等地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倾听健康中国的扬州故事。大家说,“党和政府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家门口的医院不仅方便,还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我市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获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还被省卫计委推荐为全国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十三五”期间,这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将全部建成或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在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变化 家门口医院焕发出新的魅力
昨天,在宝应射阳湖中心卫生院、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无论是就诊者还是患者家人,都对这个实实在在的健康工程“点赞”。
一大早,记者走进宝应射阳湖中心卫生院,前来就诊者不断。“现在看病真方便,我这个老病号有福气!”69岁的村民唐金娣说,“以前看病真受罪,坐车到城里不仅晕车,还要多花钱。现在好了,大医院的专家上门来给我们看病。”
“如今我们都选择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诊,这里不仅环境好、设备好,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党和政府给我们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提起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村民张翠琴连说了三个“我现在就信赖这里”。原来她102岁的公公一直脸色不好,来自扬大附院的专家为他把了脉,诊断为肾性贫血,有针对性地开了处方,解决了难题。
62岁的苗明秀不慎摔骨折后,在家里哭了几天,她怕到医院来,怕家里负担不起医药费,可是自己却疼痛难忍。最终,她来到射阳湖中心卫生院,来自大医院的专家给她做了手术,费用不高,病房住着也舒服,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医院“大变脸”后焕发新魅力,不仅前来就诊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而且人才也愿意来了。屈成是内蒙古医科大学毕业生,今年7月通过招聘来到射阳湖中心卫生院,他决定留在这里。目前,他在针灸推拿科工作。“在这里同样有职业发展的空间,需求量还蛮大的,床位从原先的4张增加到了16张,每个月住院的患者也增加了30%。”据了解,和他一起留下来的年轻人还有14名,分别在影像科、麻醉科、临床等科室,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老家有的在山东、有的在陕西、有的在甘肃、有的在湖南。
创新 打破区划限制整合资源要素
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正在改变老百姓过去到大医院看病的习惯,逐渐被百姓认可。这也是我市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的真实写照。
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从规划到建成投用,历经三年多时间,如今老百姓正享受着其带来的“健康红利”。
据介绍,这18家卫生中心分布在宝应县柳堡、氾水、射阳湖、曹甸,高邮市卸甲、三垛、临泽、送桥,仪征市新集、大仪、月塘,江都区邵伯、真武、小纪、大桥,邗江区方巷,广陵区汤汪、李典,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每家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平均建筑面积约14000平米,平均投入约6000万元,辐射2—3个乡镇,服务10万—20万人口,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康复治疗和急救服务,满足不低于50%的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
以前,许多农村居民生病后本可在基层医院就诊,但却都涌向了重点解决疑难杂症的大医院,出现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结构性矛盾。针对这一现象,扬州创新理念、率先探路,敢于放样子,提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在全市创新建设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实现服务、人员、资金、管理等重心下沉,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2014年9月,市委书记谢正义专题调研并征求意见,提出项目建设动议;2015年5月,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建设规划;2015年9月,18家中心全面开工建设;2016年,6家中心先期建成投用;今年12月,18家中心全面建成投用。
项目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市政协多次调研督查;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缩短审批时间,加快项目进度;项目建设单位坚持规范操作,确保工程质量。仅用两年多时间,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介绍,在建设过程中,扬州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努力构建现代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探索出一条符合扬州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成效: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
作为民生工程,我市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从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医联体帮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出“组合拳”,努力实现医疗资源的统筹利用,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医改红利”。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0月,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门急诊1624958人次、住院36005人次、手术7474例,比2015年同期分别上升12.59%、25.9%、8.41%。其中,今年1至10月,苏北人民医院医联体帮扶的汤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门急诊17.5万人次,同比上升36.8%;住院1839人次,同比上升99.9%。扬大附院医联体帮扶的射阳湖中心卫生院住院3712人次,同比上升43.7%;手术755人次,同比上升31.5%,其中三级手术例数增长了26%,经过帮扶的普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泌尿外科、消化科等7个手术病种填补空白,合计完成近30例。
射阳湖中心卫生院院长陈超介绍:“我们以前一年手术量不到500台,今年在大医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已经开展各类手术900多台,翻了近一倍。目前医院正在全力创建二级医院,未来医院服务能力将会更强。”
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全面建成投用,对医疗卫生事业强基础、保基本,构建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市卫计委主任黄为民表示,今后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的总体部署,围绕“到2020年18家中心全部建成或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目标,落实18家中心“一院一策”的发展规划,加强以“人才队伍、特色专科、质量管理”等为重点的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依托苏北医院和扬大附院医联体,实施精准帮扶,引导服务、人员、资金、管理等重心下沉。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人才培养、设备装备、医保支付、药品配备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全力推动18家中心建设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急救中心、产儿科中心、中医药服务中心、儿童预防接种保健中心、群众健康促进中心。
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进一步织密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网,正在为全民共享健康带来更大的“红利”。
产学研合作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加速器”
关于举办威海市科技报告专题培训会的通知
曹立军在市安委全体(扩大)会上强调: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有效防范遏制事故发生
市民政局扎实推进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内江市召开全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会
扬州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投入使用
过年来深圳的小汽车多过离开的!东莞车来得最多
港口镇中南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
我市出台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初次创业可获补贴
国庆“黄金周”遂昌农家乐民宿“忙翻天”
看,这是一号提案
黄冈市区严防活禽售卖反弹
大师“国礼”和大连手艺亮相“文博会”
市卫生计生委:多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
长沙活用PPP模式加快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
关于征集2018年民生实事意见建议的公告
一季度广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9.9%
过去一年:主要抓好6个方面重点工作
水口多部门联合举办“宪法”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
鼎城区许家桥乡公立幼儿园:消防安全 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