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金华⑬| 一生治印过万,这位金华人用“诗心”练成了印林“铁手”


金华新闻网5月18日消息 记者 吴慧贤
5月18日上午,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100周年 “枝头印痕”叶一苇先生书画篆刻精品展在金华市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全省各地的书法篆刻家,以及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欢聚一堂,瞻仰叶一苇先生的才情性格,为“国际博物馆日”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此次活动由金华市文物局、金华市书法家协会、武义县委宣传部主办,金华市博物馆、武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叶一苇艺术馆承办,展览地点设在诗书传家展厅,将持续到6月18日,展出篆刻以及书画作品200余副,为金华市民再现“诗心造印”的别致。
叶一苇先生,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浙江省武义县人。中国篆刻界一流艺术家与学者,当代浙江文坛著名的诗人与书法家。曾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协顾问、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顾问、省之江诗社顾问、婺文化研究会顾问等众多社会职务。
叶一苇先生一生治印过万,绝大部分作品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叶一苇艺术馆等77个单位和机构,仅设在武义县图书馆的叶一苇艺术馆,他就捐赠书法篆刻作品、书籍资料等1482件,包括书画作品213件、印章258方、篆刻印屏281件;书籍资料730件,以及学术著作(含手稿)20 余部、论文90余篇。
叶一苇曾自言:“我的名字是叶一苇,所以这个草根是芦苇草根,今年我94岁,草根很老了,所以我很惭愧。”事实上,叶一苇先生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不仅赋以形式一定的艺术内涵,在印形、朱白、章法、字法、篆法和刀法、风格等表现,以及边款的特色使用上把准了“和谐”,与主题内容趋于一致,相得益彰,留下了用之不尽,学之不止的宝藏,将篆刻这门艺术,演化成一篇悠美的散文,一首含蕴的诗,一块古老的碑,一幅潇洒的书法……
叶一苇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追求,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其遗留下来的书籍中也常能看见他对于文章内容的仔细批注。叶一苇先生次子叶南鄂先生告诉记者,父亲很爱创作,基本上每个礼拜都要到岳王路的花鸟市场去“淘宝”,一块一块地淘回了很多看似普通的石头,再根据石头的特性进行创作,像《朦胧》、《有人家》等作品就在父亲的手下化普通为神奇。
“在杭州的时候,父亲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作‘不舍斋’,40多平方,除了生活场地外,父亲创作的地方就很小了,只能摆得下一张小桌子,作画的时候往往他一边画,我一边收。”叶南鄂说条件很艰难,但是父亲一直乐此不疲,“今天在金华举办他的作品展,早已编写完成等待出版发行的《别有天地》一书也有了着落,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浙江中医学院教授、“西泠五老”之一林乾良先生是叶一苇先生的生前老友,因为为人、性格、艺术方面见解一致,与叶一苇以兄弟相称,来往密切、合作颇多。林乾良说叶一苇诗书画印兼通,善以诗“入”印,“印论”方面造诣很深,最为突出的也最难得的是“率真”,不拘一点一滑,不囿于古法,随意自然,让人耳目一新。
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版式总监,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彧称赞叶一苇是武义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中国篆刻艺术界的一面旗帜。一苇德艺双馨,以耄耋之年积极投入挖掘整理武义优秀历史文化,使整个文学艺术界的学风和文风得到夯实和提升。他倡导“诗心造印”,以朴素睿智的艺术追求和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在中国“印坛”享有美誉,他的“诗心造印”主张篆刻与文学接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篆刻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形成了“叶一苇现象”。

沙河村: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杨维到新宾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二更食堂事件背后的流量逻辑 ,流量让资本胆大起来
澧源镇第二小学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中招志愿明起填报 往年录取线所对应位次只能参考
文博金华⑬| 一生治印过万,这位金华人用“诗心”练成了印林“铁手”
国内高端品牌消费强势增长 高端矿泉水订单增4倍
基层干部的实践观
市政协召开圆桌协商会 推进配套建设 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决赛举行
我市1-8月新增屋顶光伏24811户,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65.41%
宿迁市举办第四十二期“星期三政民互动”
市科技局在京成功举办招院引所对接洽谈会
胡长春出席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苏州提出将新建、改扩建农贸市场6家 相关工作有序推进
传承好“功成不必在我”的优秀品质
孙金淼深入白水湖街道调研文明创建工作
高山督查“清朗暑假”网吧整治:还家长和孩子一个清朗的暑假
德州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
贵州旅游集散中心联盟于6月28日在贵阳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