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乐山人]90后小夫妻:爱上多肉 甘当农夫


夫妻二人和他们的多肉大棚
  乐山一对90后小夫妻,出于对多肉植物的喜爱,回乡创业培育多肉,完成了从“发烧友”到创业者的转变。如今,他们种植的多肉植物,年销售额10余万元。
  a 爱上多肉 回乡创业
  10月22日,市中区牟子镇龙马路333号一处多肉大棚里,龚海华和袁怡婷正在整理多肉。这期间,陆续会有一些顾客来棚内挑选,龚海华会耐心介绍每个品种的浇水时间和注意事项,并为顾客插好标签,方便他们了解每种多肉的习性。
  眼前这两位正在大棚内精心侍弄多肉植物的小夫妻,就是这家多肉大棚的主人。丈夫龚海华今年27岁,妻子袁怡婷28岁,两人曾是西华大学美术专业学生,在一次写生活动中相识。2014年大学毕业后,龚海华在成都从事美术设计工作,袁怡婷则成为一名导游。
  “那时候我俩租了一个带楼顶的房子,在楼顶上养了很多多肉。”龚海华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多肉价格很高,一个“单头”都要近百元,有些品种动辄上万元,他就通过贴吧和论坛等渠道,边买边卖,挣的钱用来买更多的多肉。
  后来,龚海华和袁怡婷主动辞职,回到袁怡婷的老家乐山。“当时乐山还没有搞多肉种植的,而我又会种又会养,觉得有市场前景。”于是,他们回家准备种植多肉。
  b 艰难时刻 咬牙坚持
  然而两人创业的美好梦想,差点被残酷的现实击破。2015年回到乐山后,龚海华二人先把场地选在了嘉州绿心公园内,然而随着绿心环线的打造,私家车不能入内,大棚内人气渐渐减少,销售状况很不理想,龚海华刚投入的几万元费用很快就打了水漂。后来,二人又将多肉搬到市中区水口镇开心农场,但由于距离中心城区太远,几乎没有产出。
  这时,父母也觉得他俩“不务正业”,本来在成都每个月两人有近万元收入,现在回到家里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父母认为他俩大学白上了,就劝他们好好上班。
  “那时候经济压力也蛮大的,很多时候看着一堆喜欢的多肉发呆。”放弃,意味着血本无归。最艰难的时刻,两人互相鼓励,咬牙坚持了下来,也渐渐得到了父母的理解。经多方选取地址,今年1月初,他们在乐山市更生学校背后找到一块场地,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多肉植物大棚,并从国内外引进了桃蛋、乌木、包菜、罗绮、雪莲等品种进行栽种培育。
  记者看到,在大棚里,1万多盆大小小的多肉植物摆满了角角落落,最贵的有上千元一盆,最便宜的只要几元钱。
  c 美好心愿 回归自然
  龚海华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多肉大棚已发展成了集多肉培育、多肉寄养、多肉花盆销售为一体的多种经营模式,每到周末,前来参观购买多肉植物的人非常多,他们还为市中区、夹江等一些酒店提供了多肉造景业务,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为了更好地发展,龚海华不断创新,通过杂交培育,每年都有10多个新品种推出。为了给自己的多肉植物做宣传,今年9月,龚海华和袁怡婷还在自己的多肉大棚内拍摄了一组婚纱照,为自家美丽的多肉代言。不过龚海华也坦言,市场竞争激烈,现在他们还属于创业初期,每年收入10余万元,也只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要打造一个以多肉为主题的庭院美宿,每天泡一壶茶,放一首曲子,坐在花园中晒晒太阳,也希望这里可以成为‘肉友’交流养花养肉经验的平台,不定期地举办与园艺花卉、多肉植物相关的活动,分享养花造园心得。”袁怡婷说,他们不奢望多富有,只要能够回归自然,做都市里的农夫,过田园般的生活就是她和爱人最幸福的事。
  记者 张波 文/图

该抓!曾在苏宁、华强广场偷拍的变态男又在公厕偷拍
关于孙德荣等同志任职的通知
古冶残联携手渝满集团开展跨境电商培训
企业办工厂 无需买设备
清拆违建别墅 留住洁净水源
[我是乐山人]90后小夫妻:爱上多肉 甘当农夫
深化清洁生产 推动绿色发展
市残联举办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
市科技局深入“双联”点慰问老党员
市政协调研黄河生态景观风貌带规划建设 崔大庸毕筱奇参加活动
中阳县项目建设引领经济转型 43个重点项目提速推进
情暖社区老人
蒋会德:37年不忘初心 躬耕教坛心无悔
未来三年 规划投资31.12亿元用于天府新区电网建设
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绩喜人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严律南:希望移植费用控制在10万内
非婚生子女的权益是否需要保障?
资兴:冬季暖心服务活动助力汤溪精准扶贫
威海市领导到所在党支部参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
灌南:为3.55万余名困难群众免费参加居民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