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18年8月15日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18—2021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5
二、机遇与挑战……………………………………………………9
(一)面临的机遇……………………………………………9
(二)面临的挑战 …………………………………………12
三、总体要求 ……………………………………………………13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3
(二)指导思想 ……………………………………………13
(三)基本原则 ……………………………………………14
(四)发展定位 ……………………………………………15
(五)发展目标 ……………………………………………16
四、节点布局 ……………………………………………………18
(一)国际物流枢纽港 ……………………………………18
(二)枢纽物流园 …………………………………………20
(三)专业物流中心 ………………………………………23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27
(一)突破发展航空物流,助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27
(二)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流动经济发展效率………30
(三)加快物流通道建设,扩展门户经济发展空间………32
(四)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4
(五)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36
(六)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 …37
(七)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40
(八)持续强化绿色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42
六、保障措施 ……………………………………………………43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43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44
(三)优化政策环境 ………………………………………45
(四)加强行业统计与监测 ………………………………46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46
附表:重点建设项目表 …………………………………………47
附图:大西安物流骨干节点布局图 ……………………………52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战略部署,抢抓“一带一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助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下简称“三个经济”)发展,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陕西省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规模快速壮大,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形成。近年来,西安现代物流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28亿元,较上年增长14.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7%;全市公路货运量达2.45亿吨,铁路货运量达1.35亿吨,航空货运量达24.6万吨。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54.46亿元,同比增长23.8%;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955.99万件,同比增长22.51%;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1.37亿元,同比增长24.76%。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西安作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立体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枢纽功能和物流节点承载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西安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2公里,形成了以绕城高速、西安外环高速(北段)为核心,以连霍、京昆、包茂、福银、沪陕等高速为放射的高速公路网,以g108、g210、g211、g310、g312等为骨架的普通公路网。大西安区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600公里,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陇海、包西、侯西、西康、宁西、咸铜、西平、西安枢纽货运北环线等八条干线、一条西户支线组成的大型环形铁路枢纽,米字型高铁网加速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作为民航局规划建设的八大枢纽机场,随着二期扩建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成,已进入国际机场标准双跑道、多航站楼运行新阶段,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4187万人次,居全国第八位。
物流服务网络不断拓展,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依托综合运输发展和省市“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大西安陆空、海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网络已经形成。西安铁路枢纽范围内建有中铁联集西安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西、三桥、鄠邑、新筑、新丰镇、西安南、临潼、茂陵、西安东等货运站。依托西安至德国汉堡、杜伊斯堡、慕尼黑,西安至布达佩斯,西安至科沃拉,西安至莫斯科以及西安至中亚五国的中欧班列(长安号),联通并覆盖了西欧、南欧、北欧、中东欧及中亚等沿线国家,打造高效的国际运输走廊;在常态化开行西安至青岛国内班列的基础上,持续拓展西安至天津、宁波、深圳、凭祥及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城市的铁路班列,国内海铁多式联运网络不断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外通航点175个,其中国际(地区)通航点达48个,已开通包括“西安—阿姆斯特丹”“西安—上海—安克雷奇—芝加哥”等国际货运航线在内的全货运航线14条。公路运输网络已辐射全国大中城市,共有货运站场18家,开辟零担运输线路566条。全市共有邮政营业网点289个,快递服务网点2346个,建制村直接通邮比率和农村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均达100%。
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集聚效应已经显现。通过引育并举,西安市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注册从事物流及相关业务的企业约31900余家(含西咸新区),其中主营物流业务的企业达6400余家,外资物流企业750余家,全社会营运货运车辆20余万辆。近年来,本土龙头企业正在迅速成长,西安国际陆港集团、陕西省物流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贝斯特、亚欧、一统、海纳等综合型物流中心已成规模,以派昂医药物流、陕西大件物流、雨润农产品物流、中储钢铁物流、红太阳仓储物流、爱菊粮食物流等为代表的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发展迅速,陕西远行供应链管理公司、陕西商业储运、西安胜途等7家企业进入全国无车承运人第一批试点,西安远洋国际货运公司等企业进入全国甩挂运输试点。2017年以来,国内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在西安集聚的步伐明显加快,京东全球物流总部、海航现代物流集团、阿里巴巴西北总部、申通西北地区转运中心等在西安落户,圆通在西安布局航空、科技、跨境商贸及服务产业园等一大批物流项目,传化正在西安建设“一平台两中心”、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平台,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即将投入运营,物流业集聚加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
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放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西安口岸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陆空口岸开放体系,已建有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a区和b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五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国际邮件互换局,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建设。2014年,西安港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双代码”的内陆港,目前拥有国家一类铁路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境肉类指定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先后与天津港、上海港、宁波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广西凭祥等14个沿海、沿边的港口、口岸签署了合作协议,实现了“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发展模式。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现已具备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境食用水生动物、进口药品、进境水果共4个指定口岸资质,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三个经济”发展催生新需求。2017年,陕西省提出建设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骨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重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大西安承担着引领“三大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西安正处在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大产业的关键时期,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聚力发展“三大经济”提供了新机遇。加快发展“三个经济”,不仅会带来物流服务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还会进一步释放出智慧化、定制化的高端物流服务需求,催生新的物流服务业态,从而倒逼物流业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新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我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产能合作和经贸往来不断深入,产业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大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必须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构建大平台、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开放”的战略视野构建大西安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大西安物流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抢占“一带一路”建设给物流产业发展创造的新空间。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确立新定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要将西安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大西安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找准定位、全面发力,抓住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形成立足关中,带动全省,辐射周边,引领西北,支撑“一带一路”的核心物流战略支点之一。
大西安建设开启新格局。随着西咸新区委托西安代管和西咸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西安第一次拥有了大西安的体量和格局,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大西安的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大,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将形成
“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客观上需要对物流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促进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有效助推大西安西部经济中心建设。作为今后五年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战略核心之一,大西安建设为构筑全新的物流服务格局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中国(陕西)自贸区建设提供新平台。中国(陕西)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发力度,在我国西北地区批准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陕西)自贸区的建设使西安由“跟跑”开放成为了新的开放前沿,为加强大西安与丝路沿线国家商贸往来,深化产业合作,推动大西安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开拓大西安物流业发展空间、提升跨国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物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
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激发新活力。2016年西安市被列入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按照试点工作安排,西安市将以完善城市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创新城市物流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建设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等为重点方向,适应“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现代物流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现代物流在西安的突破创新和率先发展,形成典型示范效应。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为大西安物流业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率先突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将进一步激发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下新基础。基于西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在以大交通、大通道建设为引领,快速推进“二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米”字型高铁网、“四主站一辅站”铁路枢纽以及“一带一路”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着力打造“安全便捷、衔接顺畅、绿色智能”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大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将为大西安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业集聚发展优势提供更为坚实的交通物流设施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总体上看,西安市物流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规模偏小、服务质量不优等问题依然突出,大西安的区位优势和物流科教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换为物流产业聚集优势。
物流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待提升。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集约化发展水平偏低。西安陆港国际物流设施总量不足,西安空港货运支撑条件偏弱,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匮乏,园区间、市域内物流通道不畅,园区间、港区间联动发展不足。市内物流设施规模小、条件差、分布散,服务配套能力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互联互通及应用水平不高。
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本土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仍以基础物流服务为主,物流服务创新不足,专业化、定制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引进物流企业的服务网络正在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龙头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要。
物流区域竞争力亟待提升。为了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国家物流节点城市不断改善发展基础、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全球物流产业资源聚集,抢占区域物流发展的制高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大西安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构成了重要挑战。与成都、郑州等周边中心城市相比,西安物流业的区域竞争力亟待提升。
物流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与国内标杆城市相比,西安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制度创新不够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物流产业专项政策配套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对优质物流产业资源的吸引力不强。物流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物流便利化水平不高,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三、总体要求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大西安”地区,包括西安市和西咸新区,总面积约10752平方公里,规划的重点区域为大西安都市区。
规划期限为2018—2021年。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努力践行“五个扎实”要求,紧盯追赶超越和“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奋斗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陕西)自贸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西安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西安在地理区位、科创资源、产业发展、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发展“三个经济”为主线,以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大产业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补齐短板、创新发展为重点,全力推动物流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将大西安建成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亚欧非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有力支撑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基本原则。
开放引领,合作共享。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盘活物流资源存量,做大物流资源增量,通过区域合作、国际合作、资源共享推动大西安物流业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及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信息平台开放对接,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打破制约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制度供给,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效能,做好顶层设计与重大项目策划,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及政策环境;发挥市场在物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物流企业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
补齐短板,重点突破。通过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筑良好发展平台,加快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释放物流需求动能,加大龙头物流企业引进培育,提升物流有效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在航空物流、多式联运、保税物流、智慧物流、数字供应链等领域取得突破发展。
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装备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推广应用,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推动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统筹协调,绿色发展。坚持统筹发展,兼顾城市与乡村、西安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和区域中转分拨体系,加快农特鲜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节能环保物流装备和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鼓励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物流运作模式发展,构建绿色物流体系。
(四)发展定位。
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和建设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核心,将大西安打造成为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亚欧非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枢纽。充分发挥国家地理中心、向西开放门户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中国(陕西)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加快西安空港和西安陆港建设,推动两港联动,拓展国际物流网络,完善口岸功能,提升通关效率,突破发展航空物流和国际多式联运,打造国际货运集散中转枢纽;着力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体系,完善保税物流设施,重点发展跨境电商和保税物流,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国际国内商贸物流分拨基地。
建设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以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促进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和集聚发展,加快管理政策创新,推动先进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着力发展智慧物流,努力建设中国西部物流科创中心,将大西安建设成为创新引领、集聚发展的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五)发展目标。
到2021年,大西安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地位得以确立,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物流服务国际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物流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物流产业成为支撑引领大西安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基本形成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物流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到2021年,“两港五园十一中心”的物流骨干节点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衔接更加顺畅,多式联运、保税物流、集散分拨、快件处理等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物流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明显提升。
物流网络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21年,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基地或区域运营基地的航空公司数量增至10家以上,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国际货运航线达20条以上,航空物流获得突破发展;完善“两干多支两节点”国际铁路物流网络,加强与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厦门港等沿海港口的合作,加密已有中欧班列班次、开辟中欧班列新线路,开通直达美澳、日韩、东南亚的海铁联运线路,国际货物吞吐量提升50个百分点。
物流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互联网、集装单元化、(北斗)导航、电子单证等物流技术在物流领域普遍应用;物流机器人、智慧仓、物联网、无人机、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广泛应用;一批“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标杆企业得以涌现;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物流领域政府监管信息化、透明度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物流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1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占gdp比重达11%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3%以下[1]。航空货运量达到60万吨;铁路集装箱发运量增长50%,达到33万标箱;快递业务量增长200%以上,达到8.6亿件[2]。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增长一倍,达到40个以上。
[1] 由于西安市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的历史统计数据缺失,这里在预测2021年西安市工业增加值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副省级城市工业增加值与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测算得到西安市社会物流总额规划值;在预测2021年西安市交通、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副省级城市交通、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与物流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测算得到西安市物流业增加值的规划值。
[2] 这里的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快递业务量均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得到;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得到2021年航空货运量为48万吨,结合航空货运跨越式发展的系统设计,将规划值调整为60万吨;由于铁路集装箱发运量的历史数据统计不完善,这里根据近三年集装箱到达和发运量的统计数据测算出年平均增长率为8.6%,同时对标郑州、成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后认为增长速度基本合理,按此推算出2021年铁路集装箱发运量为33万标箱。
四、节点布局
以助力“三个经济”发展为指引,立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功能、增强区域集散中转效率、支撑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等任务,打造由两大国际物流枢纽港(西安陆港、西安空港)、五大区域枢纽物流园(临潼、泾河新城、沣东新城、鄠邑秦渡、长安引镇)和11个物流中心(新丰、阎良、高陵、经开、秦汉、三桥、周至、高新、航天、灞桥、蓝田)为核心架构的“两港五园十一中心”骨干物流节点体系,强化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提升产业物流和消费物流服务效能。
(一)国际物流枢纽港。
1.西安陆港
按照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服务西部内陆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合作、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西安港位于陆桥物流大通道和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两大国际物流大通道枢纽节点的区位优势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口岸建设、通道建设、多式联运、跨境电商、物流金融、物联网应用、物流大数据、仓储配送为重点,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进出口产品中转枢纽和集散中心。
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西安综合保税区等核心平台,充分发挥铁路一级口岸、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西安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核心平台功能,布局跨境电商、国际商贸、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公路港、金融小镇、大数据与物联网应用、生鲜冷链、电商运营中心、城市配送等功能性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交通、商贸、金融、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物流创新示范区。
2.西安空港
按照建设西安航空物流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深入挖掘西安位于我国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航线网络、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培育集成商(区域)总部、发展智慧物流、配套物流金融为重点,将西安空港打造成中西部最具优势的航空物流枢纽港。
依托咸阳国际机场与空港新城,充分发挥航空口岸、空陆联运、空空联运和自贸区功能,布局国际快件、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生鲜冷链、航空服务、多式联运、数字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等功能性物流中心,大力引进与培育航空快递、基地货航、航空货代、物流金融服务及数字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业态,重点支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智慧物流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在大西安突破发展,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航空物流枢纽。
(二)枢纽物流园。
以西安外环高速、绕城高速主要公路枢纽及铁路场站布局为约束,充分发挥西安作为西部地区货物中转枢纽作用,在大西安对外物流大通道主要枢纽节点区域布局五个枢纽物流园,有效提升西安作为国家骨干物流枢纽(城市)的枢纽效能。在服务于区域间甩挂运输、多式联运、仓储集散等物流服务需求的同时,与陆港、空港及各类物流中心等节点之间形成衔接顺畅、集疏有序的物流网络体系。
1.临潼现代物流园
临潼现代物流园西邻西安国际港务区,东接临潼新区,紧邻连霍高速、京昆高速等公路大通道与西安绕城高速交通枢纽,是大西安面向东部省区的公铁物流主枢纽。
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钢贸物流、能源物流、建材物流等物流区,冷链物流、汽贸物流、城市配送及核心商务等物流区正在实施建设。根据大西安货流分布的现实状况,按照区域物流为核心、产业物流为特色、物流科技应用为支撑、第三方物流充分集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加强与国际港务区的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将临潼现代物流园建设成为面向全省,辐射东西部省(市)区乃至全国的公路枢纽型综合物流园。
2.沣东综合物流园
根据大西安城市布局规划及西向货流分布,优化城西区域公路物流主枢纽,依托连霍高速、福银高速和绕城高速等物流大通道,在绕城高速以外,帽儿刘立交附近,布局沣东综合物流园,将沣东综合物流园建设成为大西安面向大西北的公路物流主枢纽。
沣东综合物流园重点布局公路港、商贸仓储中心、电商仓储运营中心、冷链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承接石化大道、六村堡等区域的物流服务能力外迁,服务于西咸新区、西安主城区及咸阳市区生产生活性物流需求及区域分拨需要。近期需加快完成园区规划布局及物流通道建设,将沣东综合物流园建设成为面向咸阳、杨凌、宝鸡等省内地区,辐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省区及中亚地区的公路枢纽型综合物流园。
3.长安引镇物流园
长安引镇物流园位于西安南站以西,距包茂高速、银百高速及规划建设的西安外环高速南段约7公里,是大西安面向中南部省区的公路物流枢纽。
目前,园区内的百丽鞋业西北物流中心、华润化工、民生燃气项目已建成运营,陕铁集团综合物流货场、西安交燃公司燃气应急中心等项目陆续开建。未来应与大西安立体交通规划建设同步推进,进一步提升长安引镇物流园的枢纽地位,统筹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以区域物流为核心,以农用物资、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家居、中药材、航天新材料及应急物流为特色,将长安引镇物流园建设成为面向安康、汉中等地区,辐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中南部省(市)区的公路枢纽型综合物流园。
4.鄠邑秦渡物流园
鄠邑秦渡物流园位于西安外环高速以外、西汉高速以东秦渡镇境内,距鄠邑东立交约3公里,距新西安南站约9公里,是大西安面向西南部省区的公路物流主枢纽。
依托规划建设的新西安南站和西成高铁、京昆高速等西南方向公路、铁路大通道及余下铁路物流基地,在园区布局区域分拨、高铁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通讯电子、生物医药、包装材料、果品冷链、农资、电子商务、再生资源回收、城市配送等物流功能。近期需加快完成园区规划布局及物流通道建设,将鄠邑秦渡物流园建设成为服务于高新开发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区县,面向汉中、安康等省内地区,辐射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的公路枢纽型综合物流园。
5.泾河新城物流园
泾河新城物流园位于泾河新城永乐镇内,距西安外环高速、包茂高速和延西高速约3公里,衔接空港新城及新西安站,是大西安北向公路物流主枢纽。
依托规划建设的第二货运北环线、永乐店站及西咸北环线、包茂高速和西延高速等物流大通道,在陕西国储物流园、国家物资储备西部核心物流基地等项目的基础上布局区域分拨、矿用物资、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农用物资、保鲜仓储、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物流功能,将泾河新城物流园建设成为面向铜川、延安、榆林,辐射山西、河北及内蒙等省区的公路枢纽型综合物流园。
(三)专业物流中心。
以与“两港五园”分工合理、衔接顺畅为要求,以引导运输集散、包装加工、分拨配送等物流业务向三环及绕城高速以外聚集为方向,兼顾西安物流节点与产业布局现况及未来发展需要,布局11个不同功能的物流中心。
1.新丰大宗物资物流中心
依托亚洲最大的新丰镇铁路编组站及连霍高速、包茂高速、京昆高速、沪陕高速、福银高速等公路大通道,在临潼新丰镇布局新丰大宗物资物流中心。
新丰大宗物资物流中心以战备和救灾物资、钢材、矿建、小汽车、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危化品、化工用品、建材、食品、日用品、煤炭等大宗物资的运输集散、储运装卸、区域分拨、包装加工、仓储配送、信息交易、总部办公等物流功能为主要特色,是西安市与省内其他地市的大宗物资配送及西北地区的大宗物资区域分拨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及西北地区公铁联运中转平台。
2.阎良航空产业物流中心
依托阎良中国航空城强大的航空高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及服务保障能力,在西安阎良布局阎良航空产业物流中心。
阎良航空产业物流中心以航空保税物流为特色,以中国航空城的航空制造、航空维修、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能源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生产服务为重点,同时为富阎板块产业发展和区域电商、商贸物流及城乡配送等物流业态发展提供支撑。
3.高陵装备制造物流中心
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及京昆、连霍、包茂、沪陕等高速公路通道,通过绕城高速、三环和210国道等物流通道,在高陵310国道以南,张卜至耿镇之间210国道沿线一带布局高陵装备制造物流中心。
高陵装备制造物流中心主要服务于渭北工业区,重点面向区域内汽车、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高端模具、新材料、通用装备制造、兵器等工业产业提供物流服务,近期也承担着东部沿海及南方各省进出西安的货运集散、商贸物流、包装加工、仓储配送及区域分拨等物流功能。
4.经开仓储配送物流中心
依托绕城高速朱宏路高速公路枢纽及北三环公路快速干道,以普洛斯、顺丰西北仓储及运营中心、复兴国药西北运营中心为主体,布局经开仓储配送物流中心。
经开仓储配送物流中心以满足大西安中心城区商贸流通物流服务及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物流服务为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仓储配送、冷鲜产品仓储、电商运营中心、快递运营中心、医药及食品饮料等快消产品仓储配送等物流功能,面向西北地区及经开区企业提供仓储、配送、包装运营等物流服务。
5.秦汉商贸物流中心
依托高速公路枢纽及福银高速、银百高速、连霍高速、西安外环高速等公路大通道,衔接茂陵、咸阳西等铁路物流基地,在连霍高速以北、西咸北环线以东秦汉新城茂陵片区以内,布局秦汉商贸物流中心。
秦汉商贸物流中心以满足西咸新区商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物流服务需要为重点,布局新型纺织、果品冷链、医药物流、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等物流功能,增强对杨凌、兴平、武功等关中西部区县的物流服务辐射能力,推动城乡物流协调发展。
6.三桥汽车商贸物流中心
三桥汽车商贸物流中心位于三桥区域西三环与绕城高速之间,主要面向大西安区域,辐射西北地区,提供汽车及其零部件交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
根据规划引导、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在临潼现代物流园、空港新城等主要园区规划建设汽贸等专业型商贸物流中心,逐步引导三桥汽车商贸物流中心向绕城高速以外分散。
7.高新新兴产业物流中心
依托绕城高速及三环快速干道,在西安绕城高速河池寨出口以南,以普洛斯西安高新产业物流园为主体形成多点分布的高新新兴产业物流中心。
高新新兴产业物流中心主要服务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产品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同时借助普洛斯物流园等标准化仓储设施满足电商等企业的仓储运营物流需求。
8.周至农特产冷链物流中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猕猴桃之乡特色果品物流基础设施水平,扩大陕西特色果业的国际影响,依托周至强大的猕猴桃生产能力,在周至县布局建设周至农特产冷链物流中心。
周至农特产冷链物流中心以猕猴桃冷藏保鲜为主,延伸农特产品价值链,整合优化农特产品物流链、供应链体系,打造陕西农特产品物流创新示范中心。
9.航天电商配送物流中心
依托航天基地通用机场及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京东云运营中心,在航天基地布局建设航天电商配送物流中心。
航天电商配送物流中心重点推进物流机器人、智慧仓、无人车、无人机及无人机航空物流机场运营管理等新一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及推广应用,成为引领大西安乃至全国的智慧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10.灞桥分拨配送物流中心
灞桥分拨配送物流中心位于灞桥洪庆产业园,毗邻210国道和连霍高速豁口立交。
灞桥分拨配送物流中心主要服务于西安市的电商快递、会展物流、纺织服装、仓储配送等业务需求,近期也承担西安市面向东南方向的公路散货集散功能。
11.蓝田综合物流中心
蓝田综合物流中心位于蓝田县三里镇,毗邻沪陕高速和福银高速,与西安外环高速及榆蓝高速相连,距市区22公里,公路物流枢纽优势显著。
依托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蓝田现代物流园,重点布局家俱物流、钢贸物流、能源物流、建材物流、冷链物流、汽贸物流等物流业态,统筹发展区域分拨及城市(乡)配送,增强对商洛、豫西南及鄂北等地的物流服务辐射能力,推动城乡及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按照聚力发展“三大经济”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为指引,重点推进航空物流发展、多式联运发展、智慧物流发展等八大任务,加快实施航空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八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一)突破发展航空物流,助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以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和创新发展临空经济为指引,以建设西安空港、提升网络通达度、加速资源聚集和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加快实施航空物流工程,推动大西安航空物流实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助力西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快西安空港建设。按照航空物流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全面提升机场硬件设施水平,三期扩建工程投运后,货机位增加至26个,航空货邮仓储设施面积增加至15万平方米,打造以全货机运输为重点的货运基地。加强西安空港与公铁网络的衔接,规划建设直达机场的货运专用高速通道,强化机场与高新区、国际港务区的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空铁联运货物集散中心建设,实现航空物流与高铁物流的协同发展。规划建设航空物流产业园区和临空侧国际航空物流监管区,完善功能布局,提升仓储中转、航空服务、口岸通关等能力,加快推进设立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陕西国际快件产业园、长安现代航空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军民融合物流功能区,推动西安空港与周边地区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合作互动与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干支功能协调、衔接顺畅的航空物流快运网络体系,提升航空物流网络服务承载能力。
提升网络通达度。依托海航现代物流集团、西部机场集团、西北国际货运航空公司等企业总部优势,加快开辟通达全球主要货运枢纽的全货运航线,西至美国迈阿密、洛杉矶,东至德国法兰克福,南至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积极开拓各区域航空货运支线网络,满足首尔、迪拜、伊斯坦布尔、香港、东京、新加坡、曼谷的航空货运需求。加强西安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文化联系,战略布局中东、中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开通国际直飞客机航线、加密客运航班,利用客机腹舱带货,扩大航空货邮覆盖范围。加密与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之间的货运航线。到202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其中西安至阿姆斯特丹、赫尔辛基、芝加哥、哈恩等国际货运航线达20条以上,实现国内货运航线基本覆盖,国际航线网络形成规模。
加速货源聚集。制定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促进电子、航空、医药等高端产业在空港集聚,着力提升高附加值货物的聚集能力。研究出台航空货运专项补贴政策,吸引基地货航、国际货代、物流集成商等物流服务供应商入驻空港,并设立总部基地或中西部核心物流节点,吸引供应链管理、电商、快递等物流相关服务商入驻空港,并作为全球网络关键节点进行运营,加快构建临空经济全产业链。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强与国际快递企业合作,加快发展国际快件业务,力争到2021年国际快件货运量突破1.3万吨。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空域时刻容量,明确全货机洲际货运航线的空域时刻优先级,积极协调争取陕西/西安成为“一带一路”航权开放试点省市。加快机场进口种苗等口岸资质申请,争取指定口岸达到6个。建设航空物流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单一窗口、线上平台等举措,推动机场、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联动,大幅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及通关效率。提前布局并保障航空物流发展用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拓宽航空货运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全货机引进。
(二)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流动经济发展效率。
以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为指引,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和西安综合保税区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多式联运工程,推动多式联运创新发展和高端要素加速聚集,提升流动经济发展效率。
加快西安国际陆港建设。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港务区公铁多式联运基地、城市快速配送基地、指定口岸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西安港铁路口岸监管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互通式立交、货车专用卡口、货运专线、机场联络线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无缝衔接。加快建设大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海关、检验检疫、港口、税务、保险等部门的系统对接,打通公路、铁路、航空、口岸及国家物流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多式联运业务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支持。
大力发展公铁联运。充分发挥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的作用,加强与丝路沿线中心城市之间的产能与商贸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沿线中心城市设立物流集散中心、海外仓或经营网点,提高境外物流经营处理能力。完善“两干多支两节点”国际铁路物流网络,加密直通中西欧、中亚的中欧班列线路。充分发挥西安作为主要铁路枢纽节点的优势,完善枢纽的中转集散功能,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切实提高中欧班列的货源集结能力和开行质量。加快一级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建设,优化铁路快运线路,积极拓展国内省内公铁多式联运业务。探索发展远距离铁路驼背运输和高铁快件运输,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效率。
加快发展海铁联运。推动企业加强与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宁波港、防城港等沿海港口的合作,开通西安直达美澳、日韩、东南亚的海铁联运线路。探索开通西安始发,穿越中巴经济走廊,直达印度洋的海铁联运线路。推动口岸企业加强与沿海口岸之间的合作,促进通关一体化,更好地支撑海铁联运发展。
探索航空+联运发展模式。依托航空物流的跨越式发展,推动航空货运企业加强与公路、铁路货运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陆空联盟,积极发展陆空联运业务。率先推动陆空联运全国标准的制定及试点工作,支持企业应用电子运单、网上结算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发挥航空物流中转港优势,积极发展航空货邮中转等空空联运业务。
扶持多式联运经营人发展。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优化市场监管方式。支持多式联运经营人申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和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多式联运经营人开展跨区域、多方式合作,创新运输组织模式,企业建立“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的服务方式。
(三)加快物流通道建设,拓展门户经济发展空间。
以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深度融合开放新格局为指引,全面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国内物流大通道和市域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实施物流通道工程,着力提升物流大通道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提高大西安门户枢纽的开放效应,有效拓展门户经济发展空间。
加快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按照打造“陆上、空中、海上”立体国际物流网络的要求,面向西安与中亚地区的产能合作、与中亚中欧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需求,依托中欧国家陆桥物流大通道和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进一步拓展向西直通中西欧、中亚的陆路物流通道,加快建设向东向南通江达海的多式联运大通道。按照航空物流枢纽建设要求,面向高端制造、跨境电商、保税服务、航空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国内畅通、直达欧美的空中物流大通道。
加快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依托米字型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重点建设东西双向物流大通道,密切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物流联系;建设南北双向物流大通道,密切与京津冀、成渝、珠三角、北部湾等城市群的交通物流联系。增加开行直达国内主要城市的铁路货运班列,支持公路专线运输发展,加快推动集装箱运输发展,提升国内物流通道的服务能力。在新筑、西安南站、空港新城规划建设高铁物流基地,适时开通西安至全国的高铁货运专列。
加快市域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公铁环线通道建设,大力推进西安外环高速(南段)工程建设,规划外环高速东段建设工程,加速推进第二货运北环线及高铁南环线建设,显著提升陆桥物流大通道和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西安段的通行能力。加快集疏港道路建设,实施京昆高速西安至蒲城、西安至涝峪口等瓶颈路段改扩建工程,增设西安港服务型立交,打通陆港对外交通瓶颈;实施福银高速、绕城高速至咸阳国际机场扩容工程及空港新城与机场的快速干道建设,改善空港对外交通联系;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咸阳机场间的货运专用快速路,实现两港联动,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提升主要城市物流通道等级,贯通现有普通国道、城市道路断头瓶颈路段,加快实施g310、g210等国道过境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六纵四横的快速路建设,改造综合性主干道,加密次支路,构筑城市组团间的快捷联系,形成畅通快捷的城市物流通道网络体系。
(四)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和打造西部物流科创中心为指引,以大西安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先进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为抓手,加快实施智慧物流工程,显著提升物流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建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建设“网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要求,结合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双中心”建设模式,依托传化、海航、京东、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唯品会、陕西物流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大数据,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沣西新城布局建设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重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邮政及公安、工商、海关、质检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物流信息跨部门、跨平台、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与有效整合。通过政企合作,建设西安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行业监测、信息服务、供应链协同、大数据交易等应用功能,实现政务功能和商务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构建设施、装备、技术等区域性物流要素交易平台,提高物流资源整合能力。支持物流企业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电子运单、电子仓单、电子面单等电子化单证,引导物流设施装备与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发展。
加快先进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发挥西安科创资源优势,加强与京东、美国安博、圆通、菜鸟、传化等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快推动物流大数据技术、物流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加快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集装单元化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物流企业装备更新换代,提升物流服务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制定专门政策,鼓励物流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例,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创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建设智慧物流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支持新建智慧物流园区或改扩建传统物流园区,支持园区建设智慧物流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智能化仓储分拨系统、智能化末端配送网络等,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依托“智慧物流小镇”、“云仓小镇”等特色物流小镇建设,打造集仓储、配送、结算、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体化的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示范区。与京东合作,共同打造全球第一个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并以陕西为中心辐射全国。推进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无车承运等新业态、新模式,扶持“互联网+”平台型物流企业发展,推动物流资源整合,提高供应链全程服务与一体化服务能力。
(五)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以打造物流发展新引擎为指引,以物流总部企业引进和本土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加快实施物流市场主体引育工程,努力提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加快引进物流总部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航空货运、快递、国际货代、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企业落户西安,建设全球物流总部、区域总部、分拨中心、转运中心、运营中心或研发中心等,提升物流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发挥物流总部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逐步形成航空物流、智慧物流等特色产业发展聚集区,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加快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支持陕西省物流集团、西安陆港集团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兼并重组等多样化途径,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升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物流创新发展新载体,并形成示范效应。鼓励专业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区域物流网络及服务的纵深度,优化市场组织结构,培育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汽配、整车、大件运输等细分市场的领军物流企业。
(六)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
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为指引,加快实施物流融合发展工程,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拓展物流产业发展新空间。
深化制造与物流业融合发展。面向六大工业组团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与空港、陆港衔接配合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鼓励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公共外仓,增加专业物流服务设施与服务能力供给。加快推进临潼现代物流园、沣东综合物流园、泾河新城物流园、鄠邑秦渡物流园、阎良航空产业物流中心、高陵装备制造物流中心、高新新兴产业物流中心、蓝田综合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物流企业深入制造业供应、生产和销售链条,应用大数据、准时制生产(jit)、仓配一体化、甩挂运输等技术或模式,借助流程再造和延伸服务,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鼓励制造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将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剥离或外包,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社会化水平。
深化商贸与物流业融合发展。面向国际贸易、国内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完善物流节点的仓储、保税、中转、分拨等功能,加快口岸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通关一体化和商贸便利化。加快推进西安国际陆港指定口岸设施、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顺丰西北地区总部及电商产业园、唯品会西北地区总部及仓储运营中心等商贸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完善都市区内机电、建材、服装、小商品等商贸集中区域的物流设施及服务配套,缓解市内交通压力。鼓励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加强合作,共建物流信息平台,对接业务流程,提高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加快发展邮政快递和跨境电商进出口包裹业务,鼓励企业“沉下去、走出去”,不断完善海外集散转运网络和末端配送网络。
深化金融与物流业融合发展。以中西部陆港金融小镇、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及浐灞金融开放功能区为主体,吸引保险、基金、融资租赁及其他金融机构落户,形成完善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发展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期货、现货交割业务。引导金融机构面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物流装备购置更新需求,为物流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保理、贴现等金融服务。支持物流企业利用货物全程监管和大数据资源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质押、结算、境外融资、保险理赔等个性化业务。
加快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标准托盘应用,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支持与标准托盘相衔接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流程标准化,支持物流链数据单元的信息标准化,推动供应链各环节设施设备和信息数据的高效对接。支持供应链协同平台、供应链交易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和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建设肉菜、食品、中药材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利用物联网、对象标识符(oid)等先进技术设备,推动产品从产地、集散地到销地的全链条追溯,促进追溯链与物流链融合,提高供应链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七)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快实施城乡物流工程,统筹城乡物流共同发展,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着力推动先进物流配送组织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着力发展城市配送。出台具体指导意见,重点推进城市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组织模式发展,提升城市配送效率。鼓励邮政、商贸、快递、电商、零担物流公司等开展联盟合作,整合物流配送资源,提高配送的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提高共同配送能力。推动市内传统物流中心、货运站外迁或向城市配送集货点转型,支持社区、学校、商业区的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及智能快递柜等终端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应用,加快城市充电站及充电桩布局建设。规划设置与商业设施配套的停车港湾或临时停车位,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保障快递、生鲜产品、药品等配送车辆的通行便利。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相关单位物流资源与电商、快递等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加快完善粮油、农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推进粮油、农资共同配送工程。建立农资物流追溯体系,保障农户利益。推动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促进农村地区商品的双向流通。
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支持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地冷藏物流中心建设,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完善“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网络。加快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进口药品等指定口岸建设,加快改造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重点农产品物流集散、批发中心,提升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设备水平,积极发展国际冷链运输和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加快引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冷链物流企业,鼓励选用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运载单元以及节能环保冷链物流装备,鼓励发展“海运+冷藏班列”海铁联运、“中欧冷藏班列”公铁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和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经营模式。
(八)持续强化绿色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引,鼓励应用节能环保的物流设施装备和先进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支持发展再生资源物流,强化安全监管,不断提升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绿色储运。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仓储设施,选用节能环保的仓储设备,推广应用无线射频、自动分拣等先进技术,提高仓储作业效率。支持物流企业选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加快发展甩挂运输、驼背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完善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探索构建城市物流碳排放监测、控制及交易体系。
支持发展再生资源物流。布局建设再生资源物流园区和社区回收站,支持再生资源物流企业发展,支持渭丰纸箱包装物资物流中心、鄠邑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回收—转运—加工—循环再利用”的再生资源物流体系,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结合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引导居民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降低回收处理成本。创新模式,引导生产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积极发展应急物流。加强应急物流储备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应急物流组织实施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
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加快构建物流行业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打破多头管理,实现各部门协同监管。建设信息互联互通的综合安全监管平台,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以安全为导向的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引入保险费率等经济杠杆和第三方机构,强化市场手段的监管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快递安全监管“绿盾”工程,监督规范快递企业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有关要求,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推行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加强物流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标准化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加强行业安全预防体系和队伍建设,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西安市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快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全面统筹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落实区县在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主体责任,成立区县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谋划,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理顺现有物流管理体制,构建组织有序、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行管理机制,科学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任务,将分解任务和相应指标纳入区县及部门考核体系,加快推进规划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完善省市共建大物流协调工作机制,构建关中城市群物流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间的物流业发展合作共享机制,积极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做好物流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无缝衔接,组织编制航空物流发展规划、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城乡物流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统一高效、多元共治的监管体系,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经营或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进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严重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的惩戒力度。规范公路货运执法行为,完善道路货运证照考核和车辆相关检验检测制度,深化货运通关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探索建立物流领域“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并取消无法律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事项,探索建立物流领域审批事项的“单一窗口”。强化公共服务,优化道路运输通行管理,放宽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入城限制,着力提升商贸便利化水平,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三)优化政策环境。
推行物流业发展新政,制定完善推动大西安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所需的资金扶持、用地保障、项目引进、税费优惠、人才培养等配套政策,形成完善的专门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不少于5亿元的专项资金,引入股权投资、融资引导、产业发展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支持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物流装备推广应用和航空物流、多式联运等物流新业态发展。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及时修编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纳入国家及省市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障,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向物流企业供应土地,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增加仓储设施容量,建立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用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对从事运输、代理、仓储、装卸、配送等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政策规定范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全面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a级物流企业初次评定奖励政策,落实物流企业水电气热价格优惠和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规范涉及物流业的各项收费,实施收费目录清单管理。
(四)加强行业统计与监测。
建立西安市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工作制度,加强行业统计工作。加强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编制物流业景气指数和物流业年度发展报告,建立物流市场行情定期发布制度,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组织开展《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西安高校和科技资源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产学研政协同研究开发平台,加强大西安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标准及政策研究和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服务环境,吸引国际化高水平物流人才落户西安或来西安发展,提升物流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支持西安高等院校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人才供给。扩大来陕留学生规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丝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培养物流专门人才。加强行业管理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
附表
重点建设项目表
市创文办督查河源高新区网吧时要求
加强创文宣传 规范经营秩序
一株茶树带来的乡村经济裂变
龙岩市:移动环保公厕等环卫设备生产基地投入生产
招考院命题专家揭秘高考试卷命题思路:天津卷突出考查能力素养
消防队员飞身而下,将其“踹”回房内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的通知
市民防局扎实开展岁末年初人防工程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金融“活水”促进大庆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东莞8月出让多宗商住地 开发商拿地趋于理性
我市掀起学习三部原著热潮
安居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所研究中心落地蓉城 助推成都新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商丘市凯二小学开展“我当小交警”实践活动
全椒检察官开展宪法宣讲活动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市多部门联合执法,重拳整治超限超载
为创造绿水青山般的政治生态而不懈努力
全省首个农情遥感监测平台在我市启用
【时评】“纸螃蟹”遇冷 市场回归理性
肥西八大工程改善城乡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