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经济”的阳泉实践


“沟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于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龙泉沟建起了绿色生态园、保安沟建成树莓生产基地、盂县藏山翠谷成为休闲观光点……近年来,在我市的许多山沟沟中,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景越来越美,变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入冬,位于盂县苌池镇小独头村的藏山翠谷连栋温室内,鲜艳的火龙果挂满枝头,散发着浓郁的果香,让人心旷神怡。温室左侧是依照地势建设的梯级堤坝,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两侧山上松柏翠绿,层层梯田尽收眼底。每逢周末,许多市民带着孩子到这里游玩,到温室内摘水果,享受休闲采摘的乐趣。
  藏山翠谷距藏山景区约2.5公里,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四季松柏翠绿。2012年,盂县鑫森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小独头村400余亩土地,依托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资源,投资建设藏山翠谷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藏山翠谷是我市“沟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沟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以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实现富裕农民、加快城乡统筹、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治山造林
  创建绿色生态环境
  冬季,郊区旧街乡龙泉沟绿色生态园进入了修整期。沿着沟中的道路一路前行,两侧的山坡上种满了树。这里春天可以赏花观景、夏天可以休闲纳凉,秋天可以采摘水果,逐渐成为市民郊游的好去处。
  然而,十几年前,龙泉沟生态园所在的位置是一片荒山。这从当地人口中的“冬天干冷乌突突,夏天有雨泥乎乎”中便能知晓一二。
  生态园负责人白计昌介绍说,生态园建设前,龙泉沟有三分之一是干砂坡,质地粗,不适宜树木生存,偌大的沟里难得看见点儿绿。夏季有雨,雨水会和着泥沙、带着石块从山上倾泻下来,一股脑涌进沟里。
  2002年,郊区鼓励民营企业家加入非政府治理小流域的事业中,白计昌选择了啃“硬骨头”。从那时起,本着“治理一条流域,保持一方水土,退出一片耕地,发展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白计昌带领队伍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间元宝枫缠腰,山沟毛白杨铺底”的构想干了起来,没想到一干就是15年。 
  15年的苦心经营,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的青山绿水、鸟儿争鸣,连带着野兔、野鸡、野猪、狐狸等动物也渐渐多了起来。白计昌带领队伍完成了龙泉沟及附近荒山绿化5000多亩,种了油松、国槐、侧柏等各类苗木32万棵,生态园植被覆盖率达85%。
  我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沟沟坎坎,这为发展“沟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走的是一条简单的“靠天吃饭”的路子。有的地方无序开采资源,虽说发展了经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
  曾几何时,我市的一片片荒山秃岭,无雨则旱、雨大成洪,周边村民大多种地或外出打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投资目光转向生态建设、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上来。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一道道“生态经济沟”让穷乡僻壤变了模样。
  综合开发
  打造美丽风景线
  “一年也就这个季节不太忙,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护林防火。”生态园负责人白计昌说,“春季造林、秋季造林,再加上盛夏的啤酒节和秋天的采摘节,一年到头,到冬天才能稍歇歇。”
  龙泉沟绿色生态园已累积投资1000多万元,打坝蓄水15万立方米,荒山造林50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32万余株,养鱼5万余尾,散养笨鸡2000多只,种植杏树、梨树等经济林200多亩,硬化道路5公里。
  龙泉沟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知青大院中砂石砌筑的窑洞,青砖铺就的院落,田间耕作时不可缺少的犁耧耙盖,秋收谷物时使用的木制扇车,碾磨米面时常用的石碾、石磨、对臼……这一切勾起了人们对下乡插队的美好回忆。林中的健身步道成为人们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如今,龙泉沟生态园已成为集天然氧吧、知青怀旧、户外拓展、水果采摘、休闲垂钓、农家食宿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成为桃河上游一处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慕名而来,享受田园牧歌般的休闲度假生活。
  与龙泉沟相邻的保安沟中,小小的树莓“红”遍山城,也带动了整条沟的发展。2014年阳泉融昇园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保安村建立了树莓种植基地,种植300多亩树莓。树莓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冬天剪掉地面上的植株,不用任何管护即可安然过冬,每株树莓有25年的盛果期。2015年夏,部分树莓进入盛果期。树莓这种稀罕水果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每年都吸引许多市民前来采摘品尝,让这条小山沟逐渐热闹起来。如今,保安沟沿线的部分村庄也尝试着发展乡村旅游。枣园村举办了第一届打枣节;虎峪村种植了玉露香梨,开展梨树认养活动;阎家庄村举办梨花节;辛庄窝村整体搬迁后,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
  有了生态旅游,有了特色产业,曾经冷冷清清、一穷二白的山梁、沟岔,如今蕴含着发展生机和致富希望。在我市,“沟域经济”的探索和兴起,正在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天地。
  融合发展
  培育农业新业态
  藏山翠谷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规划开发面积500公顷,主要建设小独头古村观光区、生态农业示范区、藏山文化体验区、山林生态观光区、荒坡绿化改造区、乡村道路景观轴等六大片区,打造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格局。
  园区建设采取以片规划、分步实施、分期开放的方式进行。项目一期工程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园区的水电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智能连栋温室和7座日光温室已投入运行。按照现代化、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建设的温室集种植、育苗、采摘、观光于一体,内部配置了保温、保湿、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采用立体式栽培、墙体栽培、管道式栽培、浅液流水培、岩棉培育、袋培等新型种植方式,具备了设施农业立体种植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功能。
  智能连栋温室占地3800平方米,室内主要种植火龙果、蓝莓和百香果等水果。采摘园工作人员介绍,温室里有可移动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窗帘、风扇降温系统、滴灌系统、移动苗床等设施,不仅能控制植物生长环境,还能延长采摘时间,通常能从春节延续到六七月份。
  随着各类设施的不断完善,园区在引进蓝莓、百香果、火龙果、樱桃等南方水果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药材和花卉种植。目前,园区的中药材育苗基地栽种了当归、桔梗、黄芪、丹参等近20种中药材,还引种了几千株薰衣草。温室周边,工作人员栽种了成片的月季、牡丹等观赏类花卉扮靓翠谷,同时修建占地近一亩的翡翠湖,供游客休闲游玩。每到春夏时节,园区内各种果树开花、植被披绿,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观光采摘园日渐成型。
  观光旅游项目也为当地百姓拓宽了增收渠道。园区投运以来,附近的一些村民通过在园区打工获得了收入。园区还采取保底种植模式,向村民推广中药材种植。推广过程中,园区培育并试种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中药材品种后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种植风险全部由公司承担,让农民的收入有了保障。
  据介绍,目前园区内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开展小独头古村观光区、山林生态观光区、乡村道路景观轴等其他片区的建设,金色油葵大道、阳光窑洞、翠谷庄园、窑洞餐厅等各类设施日益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园区会进一步引导村民从事餐饮住宿、运输、服务、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工作,以生态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在我市,还有许多山沟沟通过发展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业、休闲旅游、特色产品开发与制作等方式,充分释放绿色生态、乡村文化的发展优势。
  “沟域经济”为农村农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从产业形态来看,传统的农村经济,要么是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么是依靠资源开采谋求发展的粗放经济。新兴的“沟域经济”强调融合与开放,通过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农业、农耕文化等业态,与外部市场互动,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透过已经发展起来的生态园,我们不难看出“沟域经济”蕴含的广阔空间。

肥东实现县级低保网上无纸化操作
1—8月德阳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我市将举办民俗文艺汇演活动
领会新思想
关于低速电动四轮汽车的驾驶证问题
“沟域经济”的阳泉实践
污染防治监管体系建立 政策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全市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 积极担当建设“两个河源”的时代使命
小记者“中秋诗会”品古韵
临澧办结25件信访投诉
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度会召开
雨山区安监局开展移动执法终端业务再培训
市残联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活动
国能集团神头二电厂生产技术部主任庞占雄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团市委迅速传达学习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蕲春抓好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不可描述!深圳警察破门而入 男子正排出圆柱形物体
赏醉美中廖品悠悠乡韵
夹江县林业局积极开展农村住户收支调查工作
五河县组织收看收听市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