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迸发澎湃活力 阔步迈向创新之都
省《政府工作报告》合肥亮点解读(一)
在包河经开区内的巨一自动化装配车间内,工人正在为即将出口白俄罗斯的焊装生产线做最后的调试。 记者 张大岗 摄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机器人 记者 张大岗 摄
哈工大机器人 记者 宋炎骏 摄
阳光电源智慧能源发电系统 记者 张大岗 摄
京东方合肥10.5代TFT-LCD生产线产品下线仪式现场 记者 何希斌 摄
科大讯飞自主研发的汽车智能语音系统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和2017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过去五年,是安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在过去五年中,创新驱动实现重大突破、产业转型迈出重大步伐、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建设谱写崭新篇章……
如今,合肥坚持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即日起,本报将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合肥主要亮点,做出细致解读,展现合肥在创新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展望新时代的美好前景。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全面铺开,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成投产,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新材料等领域为突破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合肥的战略抉择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前沿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探索将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力推新兴产业向着“高质量”腾飞,开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新征程。
关键词:三重一创
摘要: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全面铺开,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和14.5%。
解读: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三重一创”建设作为推进创新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聚焦重点、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加快建设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积极培育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三重一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科技,正成为聚合合肥创新资源的核心力量。合肥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其中,推进精准医疗工程、量子通信和智能汽车专项被纳入省首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中科超精(安徽)科技有限公司的多模式引导的一体化光子放射治疗系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合肥有限公司的下一代机器人研制及产业化等8个工程(专项)入围省第二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
截至目前,全市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共集聚重点企业450家,累计实现产值4585亿元,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超16%,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增国家、省级各类创新平台134个,获重大技术成果9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39项,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新产品7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1149件。
量子通信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开展建设以来,已研制开发了2款新产品、3款核心器件、4款软件;中科普瑞昇首创国内HDGS肿瘤精准用药技术体系,自主构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癌症细胞库,处于世界前沿水平;下一代机器人研制及产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目前已研发完成全球唯一具备位移反馈传感器的纳米操作系统的自动纳米操作机……
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令合肥引以为傲的是,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实现了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突破,在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竞进提质,坚定不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了产业经济,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树立了合肥经济发展的品牌和特色,占据了引领产业前沿的不败之地。
关键词:创新驱动
摘要: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成投产,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创新引领型发展在江淮大地呈现蓬勃生机。
解读:
只有创新占据制高点,各类资源要素才会纷至沓来,为产业腾飞注入动力。
2017年12月20日上午,京东方合肥10.5代TFT-LCD生产线举行产品下线暨客户交付仪式,成为全球显示产业新的里程碑。京东方于2015年在合肥自主投建的10.5代线是全球最高世代线,也是全球首条10.5代线,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它的提前投产,不仅让全球显示产业迈入8K超高清显示新时代,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显示领域已成为领跑者。
自2008年以来,合肥与京东方因屏结缘,九年合作,千亿投资,三线绽放,一举站上了全球显示产业的制高点,实现了“中国屏合肥造”,共同书写了创新引领发展的精彩华章。由京东方集聚而来形成的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正加快构建。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正成为产业下一轮爆发的“风口”。2017年11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与百度、腾讯、阿里一起,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
在合肥这片创新的热土上,科大讯飞成长迅速,如今占有中文语音市场70%以上的份额,开发的各项产品备受市场欢迎。2017年科大讯飞首次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大最聪明企业,名列全球第六,其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与机器实时翻译技术被世界肯定。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如今已跻身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方阵,这里聚集170家人工智能企业,跟进在谈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项目超过200个。
近年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结构调整的强推手、竞争合作的新优势。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基板建成投产,新型显示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晶合晶圆、新汇成封测顺利量产,实现了“中国芯合肥造”,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合肥万力轮胎建成国内行业首家全流程智能工厂、全国首个1MW、0.1MW国产微小型燃气轮机产品完成定型并将投放市场,合肥已建成智能工厂41个、数字化车间320个……合肥坚持以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转型增强经济韧劲,创新转型升级更快,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新业态加速涌现,新经济快速发展,合肥抒写了建设创新之都的新华章。
关键词:产业集群
摘要: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新材料等领域为突破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解读: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不仅要打造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更要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强市的策源地。如今,合肥正在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升级成为全球制造研发基地,抢占量子信息、大数据、机器人、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2017年,国家工信部批复合肥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跻身制造业“国家队”。以此为契机,合肥重点着力于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个领域,2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17试点示范项目,64款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和能效之星。
高端制造领域,安利材料科技、安徽合力股份两家企业分别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培育企业。去年以来,全市工业机器人、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等高端工业品保持两位数增长。
智能制造领域,容知日新“工业装备远程运维服务”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合肥京东方显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网络协同制造新模式应用”为代表的4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项目。
绿色制造领域,青松食品、彩虹(合肥)光伏、国晶微电子等4个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资金支持。阳光电源成为我市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精品制造领域,去年我市新培育省级新产品244项、工业精品30项,330户企业883个产品列入市“两创”产品目录,医用设备、轨道交通X射线检查设备、光伏逆变器、能耗监控软件等产品已应用于市政工程。
服务型制造领域,阳光电源入选国家级示范企业,华升泵阀化工重载机泵集群全生命周期管理、惠而浦基于WiFi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家电信息交互系统等2个项目入选示范项目。
三年试点期,我市将集中资源、集聚力量,立足“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这个新起点,全面落实“制造强省”部署,对标“国际先进、全国一流、区域引领”,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构建“3411”产业体系、优化市域区域两级布局、实施九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方娟 苏晓琼·
相山区与中金国泰控股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高埗全力提升河涌整治实效 同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开班
青岛啤酒厂到北江公园段半封闭45日
[双流区]双流区与省铁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省《政府工作报告》合肥亮点解读(一)
五一假期中,那一抹抹动人的荧光绿
应对返程高峰 南铁加开20列夜间动车
我市部署霍乱、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天长基层农经站长黄宗玉入选1月“中国好人”
切实履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
副省长崔枫林来我市调研
2018年全市院前急救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十年改变与感恩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长大了
四川煤矿水害防治工作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到我区调研
老汉走路滑倒摔折肋骨
连日高温推高蔬菜价格 部分青菜比肉贵
杭州首个城管系统便民服务手册发布
李明远深入临渭区开展春节慰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