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百家话精神40:一个老篾匠的愁与喜

【专题】 夜访百家话精神
  记者 阮胜 郑飞 赵星星
  1月4日晚,天下着毛毛细雨,冬日里的衢江区周家乡板桥村显得有些清冷。陈大候在村口的老樟树下等着我们。
  陈大候今年68岁,是一位做了五十多年篾匠活的老篾匠,家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编织品,编得相当精致。我们随手拿了一个观察,盒面上密密麻麻的小格很整齐,正中间还有文字,盒子的背面都是花纹。
  “这个果盒主要用于农村祭祀祖先,迎亲结婚。上面的花纹是这个果盒最花功夫的地方,心里要想好花纹的走向,以及大小,才能编起来好看。”陈大候说。
  走进他编竹制品的地方,地上摆放着的都是篾条,还有一个编了一半的半成品。陈大候搬出他的工具,站着削起了篾条,之后弯下腰,快速地编了起来,“现在年纪大了,腰不好,坐不了,只能站着编。”说话间,他手中的活一刻不停,竹篾在他手中飞快穿梭,娴熟的动作如行云流水。
  从山上砍下的毛竹,到几毫米宽的篾条,再到一个精美的竹制果盒,陈大候要花上5天的时间。“做这个要静下心来才能做得好,年轻人很少能耐得住这份寂寞。”陈大候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人员增多,他的十几个徒弟已经全部改行,只有自己一直坚守着这份手艺。说到这里,陈大候的眼神显得有些落寞:“我已经68岁了,很想找个接班人把手艺传下去,但没有找到。”
  临走前,我们来到了他的新房子里,墙上贴着一张奖状:山竹耕耘者。这是太真乡中心小学特聘陈大候做校外辅导员时颁给他的。篾匠渐渐消失,陈大候一度很郁闷,怕这项老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因此他每次去给孩子们上课都特别用心。
  “能够教孩子们竹编,对传承这项技艺很有帮助,关键是孩子们也很喜欢竹编。看着他们一招一式编织的认真劲儿,我也很开心。”陈大候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他给孩子们上课时的照片。盯着手机里的照片,他沉默了一阵,突然说道:“政府现在这么重视非遗,这些老手艺会回来的,你们说是吗?”

我省已设立32个青少年近视防控监测点
东营市电梯安装维修单位自检员能力提升研讨班圆满结束
古冶区举办2018年中小学艺术节文艺汇演及书画展
淮阴区加快推进12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高端论坛 炫黑科技 未来元素 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西安会场10月9日启动
夜访百家话精神40:一个老篾匠的愁与喜
漳浦供电:深入基层推广智能交费业务
产学研“相约携手”为创业赋能 产学研合作专题活动在苏州高新区举行
我市今年社会事业领域争资成效显著
让强军文化的战鼓在基层擂的更响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举办2018年“卫士风采”文化活动现场会
[领航新征程]传习所来了“轻骑兵”
大洪山成功举办村级就业扶贫技能培训班
2018年世界游泳锦标赛(25米)筹办进入决胜关键期
月湖区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
【榆树市】召开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集中谈心谈话会议
一季度全市贷款总量增长7.7%
滦南县科技局指导16家企业申报高企
石角镇政府组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参观“初心讲堂”红色教育基地”
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
濉溪县检察院干警进校园宣讲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