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民政系统以继续深化民政事业改革为动力,从兜底保障和社区治理两方面着手,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一)强化兜底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民政兜底保障职能,以政策衔接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四项救助机制,全面助力脱贫攻坚。一是低保兜底保脱贫。在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将1029名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统筹推进城乡低保标准并轨,2017年全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620元/月和597元/月。二是医疗救助帮脱贫。出台《南通市市区医疗救助办法》,进一步加快市县医疗救助制度并轨,目前政策覆盖范围已扩大至农村建档立卡人员。2017年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2.41亿元。三是临时救助促脱贫。着重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临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性、应急性、过渡性专项救助。有效落实各县(市)区农村特殊困难对象生活补助发放责任,全市全年共实施临时救助2.93万人次,支出资金2213万元,人均救助水平比上年度提高36.2%。四是缓退机制稳脱贫。对新脱贫农村低保对象实施救助暂缓退出机制,为新脱贫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实现劳动自立提供过渡保障期,切实巩固稳定脱贫成果。
(二)深化基层治理,倡导文明新风。一是进一步夯实城乡社区为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将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多形式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力度,有效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二是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广社区“一委一村一站一办”四位一体新构架,已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融合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社区减负。政社互动已实现街道(镇)全覆盖。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年度安排专项发展资金近2000万,市级公益创业园(社会组织孵化器)已正式开通营运。目前全市持证社工3421人,万人拥有持证社工4.69人。以规范基层台帐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全面落实。三是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自治活力。着力打造南通特色“小组(邻里)自治五微三有”模式,推广建立“三有”、“三会”协商机制,共建成20个社区协商民主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