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统治下的汴京(南京)大部分时间是作为陪都而存在的。由于战乱和政治中心的转移,汴京外城逐渐破败,经济萧条。金朝后期,蒙古军队不断南下侵扰,并一度围困金之中都(今北京)。公元1214年,金宣宗被迫仓促迁都南京(开封),以黄河为阻隔与蒙古对峙。迁都后,金廷对南京外城仅进行了简单维修,而将主要精力用在了修筑里(子)城上。10多年后,当蒙古军队进逼南京时,金廷商议防守,又认为“外城决不可弃”。当强悍的蒙古军队围攻南京时,金军依据坚固的外城竟然抵挡住了蒙古军队的猛攻。其城“坚密如铁,受炮所击,唯凹而已”。南京城最终沦入蒙古军队之手,是金帝出逃后守将崔立献城投降的。
元朝统治开封的130多年间,汴梁(南京新称)开封由国都降为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元朝实施行省制,开封成为河南行省和汴梁路治所在地,原宋金皇宫成为行省省署驻地。元朝初年,由于中原战乱,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开封城居民减至不足10万人,这些人大多聚集于里城内居住。“自金迄元,汴梁外城毁,内城存”。
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十一月,黄河决祥符义唐湾(今开封城东北),“水由外城东北水门——善利门入。不得已乃颓城为堰,以拒水进城”。进入明朝,黄河对开封的威胁增大。明朝初期,黄河决水多次被挡在外城之外,夹带的泥沙不断抬高地表,外城下部渐被埋入地下,最终演变成仅能起挡水作用的护城堤。
近年,开封考古人员对于早已埋入地下的宋金外城遗址的形制、轮廓、范围及主要城门的位置均已基本探明。探明外城周长近30公里,与文献记载大致吻合,位置在今开封城四周地下的2米至8米深处。
里城 唐代李勉修筑的汴州城,宋金称为里城(又称内城、子城),属夯土版筑。北宋一朝,当局曾对里城进行过多次整修,但从未改变城周大小,始终保持了20里155步的规模。朝廷对东京外城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东京里城。
入金以后,汴京初为傀儡政权刘齐之都,后为金之陪都,并改称南京。海陵王时拟迁都南京,曾大规模重修原宋皇宫,未对里城进行整修。其间,南京城人口锐减、城市荒颓、经济萧条。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宣宗仓促迁都南京后,出于防卫需要,金廷对南京三城进行整修,将子城(里城)列为重点整修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金宣宗修筑的子城(里城),并未改变原北宋里城(包括外城)的城池格局,只将城门改名。至于将南、北两城墙向外扩展,经查阅大量文献,并没有相关记载。按理说,大幅度展筑南、北两城墙并非小事,相关文献不可能不予记载。笔者据此分析,认为不存在大幅度展筑之事。其理由有五:一是宣宗本不同意整修里(子)城,“虑扰于民”,认为“此役一兴,民滋病矣”。后经两任宰相奏议方才应允。二是金国此时南北两面树敌,内忧外患导致国疲民苦,朝廷财政已相当困难。修城费用的最终解决乃卖官而得。三是有宋之“子城故基”,在原城上整修省钱省力,工时不足半年就已完工。倘若展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四是当时的南京人口已超百万,展筑里城势必会大量拆迁民宅,增加民怨。五是明初所筑开封砖城的周长与李勉修筑的汴州城、也即北宋里城的周长十分接近。李勉修筑的汴州城20里155步,明洪武时开封城周长20里190步,相差仅45步,显然系包砖而稍至扩大。
在金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间,南京城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城市地位大幅度下降。13世纪后期,元朝于汴梁设置河南行省,并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元廷先后对汴梁城进行过两次整修,也并未改动金朝原有的城市格局。元朝后期,反元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风起云涌,元军为便于防守汴梁城,堵塞了城墙上的8座城门,仅剩5座城门用以通行。尽管如此,刘福通的红巾军还是于公元1357年攻占了汴梁城,并以此做过一年的韩宋政权首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北伐,克复汴梁。汴梁城从此进入了新时代。
皇城 宋金皇城位于东京里城北部,是在李勉修筑的汴州城的节度使衙署基础上,经过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之宫城演变,至北宋完善为周回五里的皇城。
金海陵王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五月,“南京大内火”,原北宋皇宫“烧延殆尽”。海陵王完颜亮欲迁都南京,并图谋攻灭南宋,下诏重修被大火焚毁的宫殿。这次重修耗资巨大,历时三年,“新造一如旧制”。
金宣宗迁都南京后,对海陵王修筑的皇城进行了部分整修,基本保持了海陵王重修宫城的格局和规模。文献记载的金宫中有原艮岳的“二太湖石”,但不能证明金宣宗将艮岳圈入了皇城,也不能证明此时的整修扩大了皇城规模。
蒙古军队围攻南京,南京城人口死亡数十万(其中疫病死亡占多数),数千皇室贵族人员被蒙古军队北掳,皇宫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原宋金皇宫基础上修建了壮丽辉煌的周王府城。200多年后的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周王府随整个开封城一起被黄水淹毁。
明清增筑开封城
并未改变城池的基本格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元朝汴梁城的基础上,按照陪都规格修筑了开封城。这次修城全用砖包砌。《汴京遗迹志》记载:“今省城,即宋之旧里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国朝洪武初重筑,外包以砖。”洪武时期开封城继承了元代所改的五城门格局,整修后焕然一新、蔚为壮观。
明朝仍定开封为河南省省会,并改汴梁路复为开封府。明代开封城尽管处于黄河的严重威胁之下,也曾多次遭受过河患危害,但城市的经济与文化艺术长期繁荣兴盛。《如梦录》形容明代开封城是“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并非过誉之词。
不幸的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由一场战争导致的人为决河酿成了毁城惨剧。大水退后,“开封旧城郭俱被泥沙围拥地下”。直到20年后的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才在明城废墟上重修了开封城。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修的开封城墙是在明城墙基础上加高增筑,以弥补泥沙淤埋的部分,“营建一如旧制”。筑就的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完全复原了旧有城墙的状态。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开封城再次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黄河水患,河水一度冲入城内,旋被堵塞。城外之水浸泡8个月之久,毁坏城墙600余丈。事后大量黄沙淤积,抬高了城外地面,将下半部近丈高的城墙淤埋,城内地表也被抬高。翌年,重修开封城墙,再次增高1丈,达到3丈5尺;底宽恢复为2丈,上宽1丈5尺。工程历时一年半完成。
开封城墙自清道光年间重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再未进行重修,仅于1929年在南墙开辟了一个新门(俗称小南门),1931年拆去了各城门城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便利城市交通,在开封城墙南门西边增开迎宾门,在大梁门南边增开小西门,在东墙的宋门和曹门之间增开汴京路门,从而奠定了开封城的九城门格局。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大梁门、安远门(北门)和新门(小南门)之上,先后复建了城楼。此后,开封市又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国家支持,修复了大部分城墙,将一座较为完美的开封城墙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河淹淤是
导致开封城屡损屡筑的主因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算起,黄河水淹开封城共有7次。不过,7次中的首次——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城,与后面的6次不能混为一谈。一是大梁城与后世开封城断层久远,不存在继承关系;二是王贲乃远道引水毁城,并非黄河直接危害;三是完全属于“人为水患”。
所余6次河患分别是: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这6次水淹开封城,其中有3次达到毁城之程度:即明天顺五年、明崇祯十五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3次毁城事件最为严重者是明崇祯十五年的人为河患。
1.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河患。黄河直接对开封构成威胁始于金代。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黄河决阳武(今河南原阳)故堤,河道南移,流经开封城北40里,已到了能够危及开封城的距离之内。不过,金代黄河并没有直接危害过开封城。而到了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十一月,黄河决祥符义唐湾(今开封城东北),水由外城善利门(东北水门)入。“不得已乃颓城为堰,以拒水进城”。此次河决,坚固高大的开封外城发挥了阻水作用,没有给开封城造成大的危害。
2.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河患。明代前期,黄河多次直接给开封城造成危害。《汴京遗迹志》较为清晰地记载了这一阶段的4次河患。第一次就是发生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六月的河患。“河决开封府,水自安远门入,没官廨民宇甚重”。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次河患给开封城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2017年临沂莒南县85岁以上老人共享180万高龄津贴
打鼾、抢被子、睡姿不同……夫妻分床睡的各种理由!
台州市十一海塘水闸管理中心编外劳务合同用工录用名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梅山启动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岳塘国税开展电子办税体验活动
历史上开封城的变与未变(中)
周六观音桥有秋季大型人才招聘会 350家企业带来8000余个岗位
美女医生连续6年邮寄“爱心包裹” 网友纷纷点赞:愿人间充满这样的爱与美
退休职工白明汉在勉县带动农户发展大樱桃数千亩
常州市检察机关出台文件 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来鹤拟任抚顺市委书记
市民晒65年前护士学校毕业证 时代特征明显,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我市护士专业的辉煌
深圳推出六项措施维护购房贷款权益 开发商不得拒绝公积金贷款
长泰县政协视察农业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情况
芜湖县服务企业用工“劳务扶贫”模式显成效
小相机见证大变迁
呼和浩特18类车驾管一般业务一证即办
专业病房开到了家门口
两河道清理工救落水老人 见义勇为获颁荣誉证书
成华区方家河绿道串联5个城市公园 呈现多彩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