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一水二分田,台州从来都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土地少,自然资源少,大学也少。就是在这样一个“先天条件”不足的地方,台州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坚强的毅力,用民营经济杀出一条谋求发展的“血路”,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
在改革开放,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无数台州人投入到创业大潮之中,诸如吉利汽车、捷克缝纫机、新界泵业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驰名企业在这片热土上成长壮大,成为台州民营经济辉煌成就的代表。
不仅在台州本地,更有百万台州商人离开家乡,奔赴各地,创办企业3万多家,带领当地人们脱贫致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服务创业,台州从未止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台州正在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先后推出“多证合一”、“最多跑一次”、“妈妈式服务”等举措,为更多创业者和更好的创业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更多年轻一代涌入台州,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
根据新的《台州市当前营商环境整体评估报告及优化对策报告》显示,台州市营商环境排名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第76位,该排名高于上海(第78位)、北京(第81位)。台州市营商环境在全球经济体中处于中等水平。
“到台州创业!”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样本
一位老创业者的“再出发”
9月22日,路桥吉利大道,秋雨微凉。
在吉利装潢材料有限公司,台州老一辈创业者李胥兵向记者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幸福,社会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环境。
李胥兵是吉利的创始人之一。
1977年,当时年仅17岁的他,家境贫苦,远离故乡在外地的机械工厂里当了两年学徒。“19岁回台州。”他说,回来时,口袋里装着两年时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600元钱。
1979年底,刚回到老家不久的他,购置了简单的生产设备,为当时的五交化公司加工五金零件的第一道工序。
“路桥的五金产业由来已久,很多老一辈路桥人是从挑货郎担,用麦芽糖换破铜烂铁起步的。”他说,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五金原料交易市场所在的位置,和几次变迁的情况。
李胥兵说,他创业那会儿是改革开放伊始,受主观思想上的局限,很多创业者并不清楚政策的走向。“第一批民营企业的创业者确确实实是摸着石头过河。”他说,那年《人民日报》上一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章,为第一批民营企业创业者壮了胆。
从1979年开始加工五金零件,到1982年,他手里的资金从最初的600元累积到了3万元。这笔钱,对当时的小老百姓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入行门槛低,受益高,所以当时做五金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1983年,冰箱制造业兴起,但当时冰箱蒸发器的技术难题困扰着这一行业的发展。
他数次往返杭州和上海,购置样本回来和几个一起办企业的朋友共同琢磨研究。
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在蒸发器技术上获得了突破。
“为了解决蒸发器的技术难题,我们连续做试验,三天三夜不睡觉都没有关系。”李胥兵回想当年创业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当时,路桥生产一件蒸发器的成本只要20元,还能保证质量,而当时蒸发器的售价是一件65元。”他说,他们生产的蒸发器受到了全国多家冰箱企业的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从事冰箱蒸发器的生产,并依靠这项事业逐渐积累起了自己的财富。
1991年开始,李胥兵转行做装潢材料;1995年,开办摩托车厂;1997年开始涉足汽车行业。
多年来,李胥兵一直孜孜不倦地走在投资办厂的道路上。
“如今,政策好,创业条件远胜于当初。”李胥兵说,他认识的年轻人中,利用互联网创业的有很多。“一台电脑,两三个人就可以创业,这在以前是难以置信的,而且国家关于年轻人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很大,尤其是在资金支持方面,为很多初创业的创业者解决了燃眉之急,‘妈妈式服务’更为台州创业者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土壤。”
李胥兵说,这些年来,创业艰辛,但他一直都非常享受创业过程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充实感。他向记者介绍,如今虽到退休的年纪,但仍对探索商业新领域充满激情。
如今,李胥兵把自己感兴趣的酿酒,作为自己新的事业。他创办了“裕贡国际酒业”,将传统的酿酒与尖端的种植技术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互联网销售,将传统产业做出新形式。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笑着说,创业不只是年轻人的事,也不只是“创业新手”的事。
“新时代,新气象,我要在台州这片创业热土上再出发一次。”
编年史
1983年
温岭县城西缝纫机零件厂成立,成为我国股份合作制度的开路先锋。
1986年
黄岩颁布全国第一个保护和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政策性文件——中共黄岩县委[1986]69号文件
1999年
台州第一家上市公司钱江摩托上市,台州成为浙江省内最晚接触资本市场的地市之一。
2010年
台州企业上市出现高潮,全年共有8家企业上市。
2016年
台州8家民企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2017年
台州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0多家。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80后,我们见识过父辈的创业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当时的年轻人携家带口,到外地务工,赚取第一桶金,然后返乡,在家里开起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
临海东塍镇,最广为人知的产业就是节日灯产业,时至今日这个产业还是东塍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节日灯制造在东塍盛行,镇上的大多数人家都有一个看上去像模像样的小“工厂”。十几个工人,坐在连排的工作台前进行灯丝的加工工序。
当时因为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许多加工环节都需要人工劳动力,仅仅依靠本地人口解决劳动力问题显然是不实际的。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厂长”们时常会结伴出行,到中西部省份去招募工人,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地方上的外来人口数量猛然激增,远远超过了本地常住人口的数量。
此后数年,尽管在机器设备上有许多新的进步,同一工序对人力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因为各家“工厂”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仍旧巨大。
当时很多人意识中的企业发展,就是赚到新的收入,再投资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1998年,这个产业受到了震荡,许多加工厂难以为继,就此关闭,而在震荡中生存下来的,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一产业的主力。
20年之后的现在,同样是在这个镇上,80后、90后创业人群活跃在这里,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延续父辈的创业模式,而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一台电脑,三五个人,就开起了小公司,通过进货和网络销售的模式,完成了从普通小青年到企业主的蜕变。
就在我家隔壁,我的一个同龄人,从事网络销售仅仅数年时间,其财富却已经超越了父辈大半辈子的积累。当然也有其他与之类似的同龄人,他们在通过网络销售赚到钱之后,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创业模式,开始计划形成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整体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后开始起步的,政府部门在他们创业初期给予了资金支持,因此相比老一辈,他们不必依靠务工去赚取第一笔创业成本。
现在,台州给予创业者的扶持条件更加优越,政策也越来越完善,服务也是越来越周到,那些有技术,有抱负的年轻一代在创业的平台上更加活跃。
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原来某些我们认为很了不起的产业、品牌或者商界人物,其实就是在我们身边成长起来的。
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调度会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责任落实 推动城乡创建再上新台阶
朱鸿出席
日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关爱留守儿童,建设美丽乡村”今年的“六一”送温暖活动正式出发!
浙江日报刊文丨东海之东 新渔港扬帆远航
[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座城创业随时可“出发”
重现历史留住乡愁
瑞昌市夏畈镇多措并举做好春节前信访维稳工作
零陵合力谱写“创新之区品质之城”新篇章
孟津县对23起农民工欠薪案件集中交办
唐山召开脱贫攻坚再部署暨培训会议
东莞市城建局开展工程管理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助建“美丽东莞”
铁路民航迎返程高峰公路票源较为充足
市海洋与渔业局:我市查扣伏休偷捕渔船及“浮子筏”近百艘
城南有个大开源 步履铿锵兴三产 ——写在开源·大未来购物中心开业之际
2018年石家庄市将打通10条断头路
开心麻花助推上海(嘉定)互动戏剧节 ———喜剧票房冠军再创文化新品
市委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举行
书记新春送“大礼” 企业倍增添底气
市十四届政协举行第七次常委会议 专题议政“推进智能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