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冲锋在前


特约记者 邓焕彦 田丰
  冬日的沁源,雪映青山,冰覆碧水。
  新年伊始,记者走入沁源乡村,映入眼帘的却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户容户貌,昂扬向上的火热场景,随处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发的愉悦和蓄势待发的力量。
  2017年,是沁源县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县委、县政府“提前三年实现省定贫困县摘帽、现有2575户5092人贫困人口和一个贫困村稳定脱贫”的承诺即将全部兑现。
  沁源县既是2017年全市唯一的计划脱贫摘帽县,也是全省首批15个拟脱贫摘帽县之一。
  通过全县人民一年的顽强拼搏,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虽即将完美收官,但依然激战犹酣。
  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攻坚拔寨,奏响悦耳的胜利号角。
  战役大背景
  位于太岳腹地的沁源,地处长治、晋中、临汾三市的交界处,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贫困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太岳区党委、军区所在地,以沁源围困战的辉煌胜利闻名遐迩,受到过党中央的高度评价。当时的《解放日报》曾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带着历史的荣光,经过艰苦卓绝的岁月,沁源走进了新的世纪。有快速的发展,有辉煌的魅力,也有贫穷的缺憾。
  虽然摘掉戴在16万人民头上的“国定贫困县”的“帽子”,但依然顶着“省定贫困县”的“帽子”。
  在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的沁源,农业人口12.03万。建档立卡贫困村1个,贫困人口5553户12505人,贫困发生率9.57%。其中:2014年脱贫1110户3180人,2015年脱贫575户1606人,2016年脱贫1293户2627人。2017年全县有贫困人口2575户5092人,分布在247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为3.9%。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困必须彻底摆脱,贫困县的帽子必须彻底摘掉!
  2016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沁源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县委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向市委郑重保证,要在2017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提前3年实现省定贫困县摘帽、现有的贫困人口和一个贫困村稳定脱贫。这是沁源县委、县政府的坚定决心,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
  一场脱贫攻坚的战役再次在沁河两岸打响!
  战令撼山岳
  2017年年初,在近千人参加的沁源县脱贫攻坚(摘帽)誓师动员大会上,县委、县政府发出脱贫攻坚决胜战的动员令。
  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人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咬定目标,坚定信心,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围绕“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筹各项工作,凝心聚力,大干苦干,全力以赴,背水一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县委指令,硬战要有硬决心,硬战要有硬责任,硬战要有硬举措,硬战要有硬作风,硬战要有硬投入,硬战要达硬标准。
  县委要求,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全县人民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扶贫攻坚中。
  县委、县政府成立总指挥部,组建8个分指挥部,抽调221名科级干部和248名优秀后备干部派驻到248个行政村开展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把战役引向纵深,2017年10月,县委、县政府再次召开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誓师大会,发起驱“贫寇”、战“穷魔”的战略总攻。
  县委书记金所军要求全县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和一往无前的攻坚态势,拿出当年八路军的那种精神、那种气概,使出“洪荒之力”、憋足冲天干劲、下足绣花功夫、务必咬紧牙关、坚决背水一战。要求把最强的兵力部署到脱贫摘帽上来,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摘帽上来,把最好的资源调度到脱贫摘帽上来,以破釜沉舟的豪气,愈战愈勇的胆气,舍我其谁的勇气,坚决打赢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坚决打胜拔除沁源“穷根”、摘除沁源“穷帽”新的“围困战”。
  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考验干部、锤炼干部、发现干部、甄别干部、退出干部、淘汰干部的试金石。对脱贫攻坚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要就地撤换;在脱贫摘帽的大会战中,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机制和风气。对懒政、怠政,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全县大局的人和所在单位负责人,坚决追责问责。
  全县分兵布阵,成立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将全县14个乡镇划分为南、中、北三个战区,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分别挂帅,其他处级领导担任乡镇片区指挥,蹲点乡镇、统一调度、坐镇指挥。与此同时,进一步统筹“三支队伍”帮扶力量,247名乡镇包村干部、227名驻村工作队长、139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沉到一线,狠抓落实。
  战令撼山岳、战鼓催人进,风起云随涌、攻城何惧坚!
  战术超常规
  非常的工作,必须有非常的举措;决胜的战役,必须有决胜的战术。
  ——紧盯“三个关键”:要知道“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要知道“大政策、享受啥、谁在帮、如何富”;要知道“作战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
  ——狠抓“六个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与党的建设、“五道五治”、产业发展、扶志扶智、绿色沁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
  ——确保“五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投入保障、社会保障、监督保障。
  ——实施“十大工程”:健康扶贫“心贴心”个性服务工程、教育扶贫“手拉手”结对帮扶工程、住房安全保障工程、基础设施提质工程、“两容两貌”整治工程、金融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深度贫困破解工程、产业扶贫工程、“扶志扶智”内生动力提升工程等。
  制定《沁源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沁源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沁源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沁源县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办法》《沁源县驻村扶贫工作标兵评选办法》《推进产业扶贫确保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冲刺脱贫摘帽冬季大会战期间有关工作纪律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战术是战役决胜的法宝。县委、县政府运筹帷幄,巧施战术。
  “三驾马车”合力解困。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实施教育、健康、文化扶贫。在实行普通高中免学费和书本费的基础上,免除2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县一中、职中的住宿费和183名幼儿就读公立幼儿园的学杂费,为562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48.59万元,为146名高中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29.2万元,为2633名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669.64万元;对贫困户中在读二本b类以上大学生和研究生共计177人,每人资助5000元,共计88.5万元;对222名大、中专及高职、高技在校学生实施“雨露计划”,每人资助2000元,共计44.4万元。实施上门筛查、下乡“三送”、分户施策、合力预防、重点保障等健康扶贫“五大战役”,落实“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开展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实施乡村医生委托培养工程。开展免费送戏、送电影下乡,补充更新图书、配备健身器材,确保村村都有1个阅报栏、5件健身器材;新建、改建村卫生室71个。
  “四轮驱动”精准治贫。用好用活财政资金,集中精力抓“五道五治”、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出行安全等民生问题。投资5139万元,启动沁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将排查出来的3671套危房(含建档立卡贫困户1034套)全部进行改造。投资1786万元,实施341户685人易地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3户532人,同步搬迁58户153人。对全县唯一一个贫困村紫红村实施整村搬迁。投入巨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脱贫解困工程99处,解决77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6个、农村标准文化活动室31个;实施农村公路建设108条186公里,对全县农村道路进行完善提质,新开通42条行政村客运班车线路,为老百姓出行提供安全保障。
  “绿色夜校”扶志扶智。通过教育培训,开阔思维,增长见识,掌握技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县委号召开设“绿色夜校”,由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每周为农户上“新知课”(即学政策、学知识,让村民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扶贫政策、惠民政策等,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深入人心)、“技能课”(即促产业、促就业,通过传授讲解苗木栽培、种植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实用技能等,不断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新风课”(即促发展、促和谐,通过宣讲文明新规、健康生活习惯等,着力改善“三容三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激发贫困户想脱贫、要脱贫的信心和动力)。据初步统计,全县共计3.2万人次接受培训,贫困户覆盖面达到100%。
  精选支点撬动脱贫。“安置一个农民工,打造一个小康户”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86名贫困户大学毕业生就业,为贫困户提供护林员岗位680个、护河员岗位138个、保洁员岗位228个。采取大型招聘会、定向招聘会、组织企业入村招聘等形式,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314人。大力发展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5个,吸纳劳动力1318户30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内239户637人、社外1079户2448人,并为130户336名贫困人口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1.29万元。对贫困户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凭工资表、劳动合同等有效证明,根据打工时间,按照县内、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元、400元、500元、8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助。对贫困户自产自销农畜产品(含中药材),经多方审定后按销售额的3%给予补助。
  拓路寻径稳定脱贫。县财政投入2379万元,在贫困村紫红村规划建设200千瓦村级地面光伏电站,对全县171个村的692户1422名深度贫困家庭进行屋顶光伏扶贫,配套扩容改造村级变压器56个,在村集体或乡镇公用房屋屋顶上为每户安装5千瓦光伏电站,总规模3460千瓦,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归贫困户,户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社会联动共同驱穷。号召工会、妇联、青年团、残联、文联等群众团体结合各自组织的特点,开展扶贫济困活动。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捐资捐物或定向资助等形式,直接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或改善生活条件。依托沁源县慈善会,统筹各类社会资金4009.65万元,用于各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济困、水电暖管网改造等脱贫攻坚工作。县内沁新、通洲、马军峪、黄土坡、汾西太岳、长沁煤焦、凤凰台煤业等26个煤炭企业累计投资1176.71万元,主要用于村级扶持产业发展、建设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
  战场惊天地
  脱贫攻坚的战场在乡村,脱贫攻坚的战士在一线。
  县委书记金所军上任第一天,全县干部大会一结束就轻车简从来到县里唯一的贫困村紫红村,挨门逐户进行调研,由此,拉开他履新后脱贫攻坚的序幕。不到一个月时间,足迹几乎踏遍沁源的各个村庄,与县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脱贫良策,破解攻坚难题。
  长期致力于脱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县长连树斌,对各个乡镇、村的情况了如指掌,经常深入乡村指导工作,倡导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心连心”健康扶贫个性服务等活动。
  沁源县将14个乡镇分为南、中、北三个战区,分别由县委副书记申秀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宏斌、县政协主席马建峰担任战区指挥长,其他处级领导担任所包乡镇片区指挥,沉在一线,统筹指挥。247名乡镇包村干部、227名驻村工作队长、139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扎在一线,狠抓落实。县扶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韩文宏告诉记者,要求工作队长“两天两夜”、第一书记“四天三夜”驻村工作,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人。从2017年10月开始,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同志,除特殊情况者外,周六、周日都没有休息过一天。
  紫红村是沁源唯一的贫困村。为加快群众的脱贫步伐,结合村民意见,实施整村易地搬迁项目。从2017年5月份开始,无论县乡领导、包村干部,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厚谊,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的要求,抢时间争速度,夜以继日加紧建设,尽心竭力打造精品工程。2017年12月初,总投资1761万元、占地面积65.9亩、五种户型,水、电、路、暖、网、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移民新村就已经建成,81户239名村民陆续乔迁,住上他们祖祖辈辈做梦也难以想象的现代化新居。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沁源依托太岳金色豆豆食品公司、好乐草莓庄园种植公司、南石农林牧公司、卧龙农林牧公司、圣普科技公司等农业企业,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生产、认领托管等方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县内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引导资金,注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实施“助农贷”,重点支持夏季草莓、高山蔬菜、黑山羊、食用菌等6大类307个产业扶贫项目发展。
  王陶乡黄段村第一书记、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办公室主任王曙阳,原在城艾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埋头工作,倾力帮扶,利用同学、朋友、亲戚等社会关系,帮助解决村里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出行难、危改难、上网难、办公难等问题,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当他调离时,群众依依不舍,说啥也不想让他走,甚至希望组织收回命令。2017年5月到黄段村任职后,他又带领群众维修村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卫生所、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改造9户危房、易地搬迁20户、实施培育双孢菇项目,干得风生水起。
  县总工会在所帮扶的交口乡尚义村、郭道镇伏贵村,分别实施“30亩绿色无公害大葱”、入股肉鸡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每年每户增加收入4000元和1500元。他们还投资近50万元,帮助两村59户155名贫困群众脱贫,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地处偏僻的郭家庄村,基础设施薄弱,工作队长、县社会工作部主任雷应虎驻村后,吃住农家,逐户走访,倾情帮扶,亲自设计规划、组织筹建集农俗农耕展览、文化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微景园。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不仅垫资材料款和工人工资3000余元,而且扑下身子与工人同吃同劳动。
  自强村第一书记吴晓宇,是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科员。他到任后,自己垫付资金10余万元,维修村级活动场所和卫生所,购置急需的办公设施;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联系县晋莲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包产销售,村集体负责土地管理,贫困户负责种植的“农户+公司”产业模式,16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黄芪53亩,亩产1500斤,年内每亩可实现利润1150元,加上政策性补贴每亩400元,每户每亩可收入1550元;成立“自强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7年,已育苗中药材苦参10亩;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6户,铺设1800米管网、新建两个100立方蓄水池,使全村吃上安全放心饮用水;组织硬化村里1.5公里街道,使村道由过去的“雨天水道道、晴天圪道道”变为“现在油(柏油)道道”。
  44岁的赤石桥乡原党委书记李飞,在任职的440天里,带领全乡群众废寝忘食抓工作,脚踏实地搞扶贫,殚精竭虑促脱贫,坚守扶贫一线,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2017年11月25日,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2017年12月13日,《长治日报》头版头条首家推出人物通讯《将生命定格“在路上”——追记沁源县赤石桥乡原党委书记李飞》。12月23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向李飞同志学习的活动。12月25日,市委印发《关于广泛开展向李飞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飞同志为镜,向先进看齐,向榜样学习。
  壮歌一曲,感天动地;前仆后继,倾力鏖战。
  战绩铸辉煌
  脱贫攻坚的战役已进入尾声。检点战果,分外喜人。
  数字固然枯燥,却可以说明战绩。
  针对2017年脱贫任务,通过促进就业带动脱贫1032户2782人,发展产业带动脱贫1820户4014人,金融扶贫带动脱贫1566户3276人,生态补偿带动脱贫733户1521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602户1030人。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中已有2548户5028人达到贫困退出标准,剩余27户64人暂不达贫困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0.05%,低于贫困县退出考核2%的指标。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3892元,增长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紫红村退出14项指标全部达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11项指标全部达标。
  在脱贫攻坚中,沁源做到“八个全覆盖”:
  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在“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中,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结对贫困家庭学生,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响应,全县结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284名,资助金额达105.13万元。
  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201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山西省“关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方案”精神,出台多项健康扶贫优惠政策,惠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县财政承担肿瘤患者手术外请专家费用,截至2017年11月底累计救助58人、201800元;肾病患者在该县透析自费部分予以减免,30人在县二院透析,政府兜底120173.9元;为严重精神障碍需服药患者58人支付2017年1-3季度药品费用107617元;拨专款15万元支持h型高血压患者免费筛查;全省“三保险、三救助和136控费机制”出台以来,对住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陆续进行追溯补偿。
  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实现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034套危房全部进行改造计划。对全县唯一一个贫困村紫红村实施整村搬迁。
  贫困家庭“扶志扶智”实现全覆盖。通过“绿色夜校”、职业中学、县委党校、群团组织等途径,对贫困户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厨师、保姆等“订单式”培训和手工制作、居家就业等技能培训。培训达1599人次。
  贫困家庭金融扶贫实现全覆盖。通过“四位一体”、“富民贷”、“强农贷”、风险补偿、政府贴息等办法,实施金融扶贫2778户,共放贷款13981.15万元;鼓励2014年和2015年已脱贫退出的168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行政府贴息3年的金融扶贫贷款政策。
  贫困家庭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2017年投资2410.7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脱贫解困工程99处,解决77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行政村安全饮水达标率为97.46%,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95%以上的标准要求。
  农村文化惠民活动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投资480余万元,新建农村标准文化活动室31个,开展免费送戏下乡200场,送电影下乡3048场,为254个行政村设立阅报栏、补充更新图书15000余册,配备793件健身器材,确保每个村有1个阅报栏、5件健身器材。
  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实现全覆盖。全县15个工业企业帮扶全县254个行政村,帮扶资金约2703.5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破零”帮扶资金443万元,精准扶贫帮扶资金2260.53万元。
  73年前,沁源人民面对侵略者的血腥屠戮,坚持“誓死不当亡国奴”,用两年半时间艰苦卓绝地围困日寇,以沁源围困战的辉煌胜利而名垂华夏;73年后的今天,沁源人民面对老区人民的“贫寇穷魔”,发扬当年围困战的精神,用一年的时间奋力围剿,夺得脱贫攻坚战役胜利,也必将载入史册。

市司法局:灌云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运行首月服务6000名群众
和林县公安局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启动仪式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重庆帮扶残疾人就业 将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公安局]成华区分局举办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班
十堰晚报微信再次跃居全国纸媒第四
决战贫困冲锋在前
芦山县审计局组织党员干部收看“阳光问廉”第四期节目
绵阳高新区兴业路小学获评“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
全国污染源普查在我市全面展开
简朴自信阳光快乐成为抚顺市实验小学运动会主旋律
三元区政府区长廖卫国调研教育工作
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经济日报:办好自己的事 以不变应万变
大华山镇开展环境大扫除喜迎元旦
广东省气象机构:天气APP台风预警多不靠谱
汶川地震十周年,“最牛救援队”再见“最牛救援车”
助力河长制,泥溪镇“河小青”在行动
嵩明多部门联合巡查对龙河
一线实地走访 线索摸排不留死角
洞头区供电公司准军事化掀起“双学周”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