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延安实践:大地基调由黄变绿

20世纪末,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1.53万吨,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真不敢相信,现在的延安竟是这么绿、这么美!”。
  故地重游,漫山遍野扑面而来的“绿浪”让北京客人胡斌深感震撼。
  近年来,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了延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第一次来延安的游客,还是若干年后重返这块红色圣地的人们,无不为想象中的延安与现实的延安之间的巨大差别而感慨万千。
  退耕还林前的延安。
  20世纪末,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1.53万吨,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春季,大风从坡上刮过,黄沙遮天蔽日,数日不止。
  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在这块红色圣土上开始了。
  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从贫穷落后到富有时尚,生态文明建设给延安带来了巨大“利好”。
  退耕还林后的延安。
  绿色推移四百公里
  2017年,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35%,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87.8%。最新卫星遥感图显示,陕北地区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延安版图的颜色变得更绿更深。退耕还林后,延安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
  “20年前,这里山上几乎没什么树,刮个风眼睛都睁不开,下午3点就得开灯。老百姓做饭连木柴棒都没有,只能掏蒿子来烧。”延安市吴起县林业局工作的吴宗凯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绿色革命”带来的巨变。
  裸露的黄土山峦、满眼的风沙,如今已成为绵延的青山绿水、满目的林海。“到了外地读大学才知道,人们对延安的了解要么是红色革命圣地,要么是沟壑纵横、黄沙漫天的恶劣生态环境,真希望人们都能重新认识她。”曾在海南上学和工作的延安人史絮,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回到延安。
  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变了延安的生态环境,还改写了延安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历史,对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87.8%的林草植被覆盖度和46.35%的森林覆盖率为延安群众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和绿色食品。
  家住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的张彦斌承包了一片大约200亩的水坝,他说:“20多年前这就是一个臭水沟,下雨路都不能走,如今生态好了,路也通了,我2014年就承包了这个水坝养鱼,现在一年就能产40万斤鱼,年盈利160万元,而且全是绿色食品。”
  在绿色产业的支持下,农民收入从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498元,实现了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此外,生态的隐性财富也在快速累积。2017年,延安森林旅游全年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
  如今的延安山青水绿,天蓝民富,这都得益于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历史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给新中国留下了“红色延安”的印记,也必将在未来为新中国“绿色延安”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①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
汕尾市民政局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做好灾后复产工作
清明祭扫开通3条免费公交专线
“一站式”烘烤助江华千名烟农当“甩手掌柜”
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结硕果 首批36名博(硕)士签约
生态文明建设的延安实践:大地基调由黄变绿
关爱特扶家庭 送去党的关怀
扫黑除恶让我不再担惊受怕
互联网村店成东明农村电商破局利器
强化“三支队伍”建设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
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铭来泗阳县对接南北挂钩合作共建工作并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领域较为集中
辉县市植保植检站2018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项目竞争性谈判中标公示
我市召开节前供暖工作会议
广州又推大礼包,最高奖1000万!这类企业快申报
明年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
2017年临沂莒南县85岁以上老人共享180万高龄津贴
打鼾、抢被子、睡姿不同……夫妻分床睡的各种理由!
台州市十一海塘水闸管理中心编外劳务合同用工录用名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梅山启动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