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获国家最高殊荣有多牛? 一个“火药王”一个“活钟馗”


昨天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今年,由两位科学家夺得,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每年授予不超过两名科学家,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奖金。
  “火药王”
  今年获得最高荣誉的中科院院士王泽山,被称作“火药王”,是中国火炸药学科带头人,是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又先后于1996年、2016年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梅开二度”。
  火炸药是武器能源的核心,高性能的火炸药是提升导弹、火箭、火炮等武器弹道性能的先决条件。王泽山,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
  青年时他认定“强国先强军”。1954年,王泽山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他是班上唯一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在他看来,火炸药虽不比空军、海军等专业那般时髦,但“这是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离开它,甚至常规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
  彼时国内火炸药的生产和研究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苏联援建。但王泽山知道,跟在别人后面仿制就不可能有创新。20世纪60年代初,他将计算机技术、诺模图设计原理引入中国火药学体系,随后又提出“火炮内弹道压力平台”的概念和“弹道性能与装药潜能”的理论。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把国家每年上万吨退役或废弃的火炸药转化为爆破、驱动药剂、化工原料等“宝贝”。
  上世纪90年代,他又着手研究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个世界军事难题。王泽山没有跟着国外的研究思路,而是独辟蹊径地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经过一系列材料、结构和工艺的创新,王泽山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种火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以同一速率燃烧。王泽山介绍,直到现在,这个项目核心的关键技术,在各方面优于国外的水平。
  2016年,王泽山攻克了国际上至今无法突破的高膛压、高过载等技术瓶颈,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的射程从此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降低25%以上,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
  已值耄耋之年且享誉无数的王院士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守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曾师从王泽山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说,从40摄氏度高温的铁矿到零下30摄氏度的靶场,老师从不肯在实验室里休息,“从他身上,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身作则”。
  王泽山是一个特别珍惜时间的人。玩微信、学开车、网络订票、做flash动画……大家戏称80多岁的王泽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80后”,他永远都在了解和学习最新潮的技术和事物。可王泽山做这一切,并非仅仅是“不服老”,“我主要是为了工作能够再快些。”王泽山说,学开车是为了方便去工厂测试、实验;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是为了随时查看保存的设备图片;在外地出差叫出租车,是省去让对方派车来接的时间。王泽山不想为任何琐事浪费研究的时间。
  2017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王泽山
  “国家需要就是
  我研究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
  籍贯
  出生年月
  吉林省吉林市
  1935年10月
  主要成就
  首创了火炸药资源化系列再利用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业内尊称为“火药王”;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研发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我国火炮的射程从此能够提高20%以上,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活钟馗”
  sars、甲流、埃博拉……百姓对病毒“谈虎色变”。“猛虎”侵入人体细胞后,大肆破坏人体“化学工厂”,致人生病,甚至夺取生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侯云德与病毒“斗”了一辈子,年近九十还在上班。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直至今日,他仍担负“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一职。
  2009年,侯云德院士主导的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技术攻关,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侯云德学生段招军介绍,全球第一个疫苗用了87天研制出来,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这个疫苗诞生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感到非常惊讶。
  由侯老提出的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董小平仍记得侯老力排众议的场景。听完研发人员讲抗体反应曲线,侯云德立即找到仅注射1剂的理论基础——他这样坚持“节约”,正是考虑全国乃至全球的疫苗生产能力和疫苗注射能力。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对多项传染病的有效监测和预防都离不开侯云德院士的功劳。
  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顶层设计了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为我国建立起了一道阻击传染病的防线。
  2016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开始的这一专项,经过八年,战果卓著:艾滋病年病死率从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症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结核分枝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内。
  侯云德还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这种创新药物,对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宫颈炎等具有明显疗效。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永庆说,这种药进口产品一支约300元,一个疗程下来至少要两三万元,目前国产的一支约30元,“侯老要求我们继续研发,把每支降低到10元以内,让更多人用得起”。
  “如果我们将病原比作危害人类健康的地狱魔鬼,那侯院士就是当代人间降魔捉鬼的活钟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说。
  除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外,今年的国家奖励大会还评选出3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同时评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
  文/图人民网
  2017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侯云德
  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科技重大专项脊柱总师
  籍贯
  出生年月
  江苏省常州市
  1929年7月
  主要成就
  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α1b,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被业内尊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鄢陵县2018年县级总河长会议召开
市供销社召开行业扶贫培训调度会议暨开放办社专题会议
“套袋”促增收 “泛区”梨园忙
蚌山区天桥街道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2018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师分会年会圆满落幕
他俩获国家最高殊荣有多牛? 一个“火药王”一个“活钟馗”
王胜到新兴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要求 推动产业振兴与人居 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
平昌岳家小学: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全生产工作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关于《请政府关注为斑竹村修条水泥路》来信的回复
仲兴乡三举措做好2018年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提标和年度复核工作
2017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成效显著
南票区举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
梅州菜价本周开始普遍下调!市民:终于敢多吃青菜啦
“当医生的,心里不能想着经济效益”记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张斌岐
鹰潭地税局税法进校园
济南市天桥区再培养百名种子教师
昆明一季度“五网”建设投资108.83亿元
大窝镇召开脱贫摘帽“百日冲锋”九月提升推进会
从正规渠道购车 原厂承诺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