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威海,天蓝蓝,海蓝蓝,山青青,水盈盈。
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来威游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朋友圈晒图大赛:纯净的“威海蓝”、无瑕的云朵白、葱郁的山间绿……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大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进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用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绿水青山、蓝天碧海,也换来了金山银山和百姓沉甸甸的幸福感。
昨日,航拍威海,碧海蓝天,山清水秀,景色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朱春晓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会跑的观众席,与自然山水相连的实景舞台,用一幕幕神话传奇故事演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4月27日以来,由华夏文旅集团重磅打造的实景演艺项目《神游传奇》,每晚在威海华夏城上演,场场人气爆棚、好评如潮。
作为国家5a级景区,华夏城已经成为众多游客来威游览的必选景点。让许多人难以想像的是,这样一处自然山水相映生美、人文建筑相得益彰、民俗演艺璀璨生辉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新城,原来竟是一处巨大的废弃采石场。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采石产业大兴,华夏城所在的龙山被分割为44个采石场,面积占整个城中山的72%。龙山原本完整的山峦支离破碎,石渣乱撒,生态原貌几乎破坏殆尽。
2003年,由华夏文旅集团主导的山体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先后投入44.3亿元,搬运土方5692.67万立方,建造大小水库35个,栽树1127万棵……终于,一座矿坑上的大花园、废墟上的新景观矗立在人们面前。
将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华夏文旅集团根据采石场的地势形态,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园区景观。其中,在矿坑里打造的会跑的实景演艺——《神游传奇》秀,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曾经,这里每天听到的是开山的隆隆炮声,看到的是嶙峋乱石,如今到处鸟语花香,满眼郁郁葱葱。曾经,这里是一片穷山恶水,废弃矿坑满目疮痍,如今已成功变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流金淌银的绿水青山。2017年全年景区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
从荒山秃岭变身绿水青山,继而成为金山银山的案例,在威海不胜枚举。
乳山市下初镇原是该市最主要的黄金开采区之一,如今这里的废矿区上建起了双山景区,被破坏的山体逐步修复,并规划了紫薇幽谷,发展鸡油菌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种养和观光旅游生态园区雏形显现。
原来靠挖矿为生的村民也加入到生态修复的“绿色大军”中,在这片矿山废弃地复垦复耕土地万余亩,发展起以苹果、金银花、蓝莓、樱桃等10余种经济作物为主的高效农业生产区。
去年11月,总投资500亿元的康得碳谷项目在荣成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一举扭转我国高性能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500亿元的特大项目,缘何能落户荣成?
荣成市经济开发区相关领导给出了答案:“高端碳纤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温度、湿度乃至空气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让投资商确定在荣成投资的最终砝码就是这里的好空气、好环境。”
近年来,荣成市狠抓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农村环境整治,对石材矿山、干海产品晒场等进行全面整治,淘汰、转产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300多家,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和城乡公交实现全覆盖。
腾笼换鸟,栽树引凤。一批批“散乱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一个个高精尖项目落地生根,新旧动能转换的齿轮随着环境持续优化的步伐一起快速向前。
伴随着环境的不断优化,本就有着良好自然环境的荣成,“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品牌声名远播。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证明,威海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是天厚爱,更是人自爱。
当国家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威海率先实践,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先后实施《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关于建设生态威海的决定》《关于“生态威海”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威海蓝”已经成为威海的底色,“好空气”已经成为威海的标签,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威海最大的竞争优势。
蓝天白云 繁星闪烁
在威海,市民从来不习惯戴口罩,而初来乍到的游客总是先深深吸上几口新鲜空气。
作为全省空气质量的“优等生”,我市在每次大考排名中,几乎都能取得名列前茅的佳绩。
在海驴岛,一名游人正在喂食海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2015年,威海“蓝天白云 繁星闪烁”天数342天,2016年359天,2017年362天,均为全省第一;2016年、2017年威海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全省第一位,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通报表扬,并给予1000万元奖励……
好成绩的背后,是日复一日“每微必争”的不懈努力。2014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威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强化治污、抑尘、除味、控车、增绿5项措施,精准发力,联防联控。
威海热电厂是全省首家所有机组一次性通过超低排放验收的地方热电企业,拥有国内电力行业最大的单体封闭煤场。在热电厂内,有一间中控室,里面的大屏幕上显示的不是各项污染物排放数据,而是“智慧信息化供热调度系统”。这套被称作“智慧供热”的系统以大数据为依托,将供热需求、供应、控制相结合,实行供热自动化调节。
该系统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对未来几天的供热需求进行精准预测,自动调节压力、温度等供热系数,将居民家中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居民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用室内的调节阀进行微调,满足自身室温需求。
“智慧供热”系统投资9858万元,被列为国家发改委重大节能项目,获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实现了供热计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住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督网络化。年节标煤8.6万吨,节水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992吨、氮氧化物581吨、烟尘1660吨。
在加强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我市打好行政和经济手段组合拳,创新建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控数据超标预警机制、现场巡查督导制度、日报送和旬月季排名通报制度、大气网格化监管制度“一个机制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行业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环保监管责任,构建了资源统筹、联防联控、多方发力、标本兼治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格局。
在这场蓝天白云保卫战中,一组数据能够充分说明“战果”: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减少70万吨,比2016年减少2万吨;备案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65兆瓦;完成农村清洁供暖1400多户;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超过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0%;所有53台电力企业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区内所有78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1234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清理取缔和整改提升;所有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标准;采石场总数压减比例达到93%;中心市区取缔露天烧烤经营摊点1000余处次;发展清洁能源营运车辆4476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总数的77%;全市364座加油站全部完成一、二级油气回收改造;中心市区完成绿道建设219公里;两年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4.58万亩,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2.7%。
清水绿岸 鱼翔浅底
入夏,走进环翠区羊亭镇公园,沿着弯曲的步道前行,清澈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鱼儿在莲叶间嬉戏;岸边花丛满地、杨柳依依,阵阵和风带来自然清香。附近的村民或漫步其间,或闲坐垂钓,尽情享受着自然之乐与生态之美。
而多年前的羊亭河,还是一幅让人望而却步的模样:众多工业企业沿河而建,上游农村对湿地用地过度开垦,湿地不断被蚕食,羊亭河河床变窄,周边工厂和居民更是直接将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
2013年,干支流绿化整治工作启动,羊亭河开始了她的蝶变。上游排污口得到全面封堵,污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流域内所有企业污水得到统一汇总、统一处理;河流中栽植了柳叶马鞭草、假龙头等宿根花卉;河流两岸打造出荷花湾、吊索桥、亲水公园、西城花海等自然景观,安装了休闲、娱乐、运动设施……不断蜕变的羊亭河,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可亲水玩水的生态景观。
水是城市的眼睛,海是城市的风骨。我市十分重视水资源配置开发、节约利用,特别是高度关注水环境的保护、水生态的建设。先后印发了《威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安排部署各项水环境治理和建设任务,构筑“治、用、保”体系,河海统筹、水陆共治,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全方位生态保护。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构建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和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降低废水排放量。
芦苇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一汪碧水清澈见底,三五水鸟悠闲地浮游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在文登区西寨村东母猪河东侧,一块优美的湿地景观引人注目。而在一条马路之隔的对面,一场同样致力于湿地建设的生态工程——文登区母猪河流域综合治理西寨湿地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我市不断加大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运用疏浚筑堤、截污治污、生态治理等手段,先后对33条城郊河道、268条穿村过镇小河道、28条骨干河道开展生态化综合整治,治理中小河道及城市河道95.7公里,全面恢复河道功能,全市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
同时,坚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威海被确定为山东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市)中唯一的地级市,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等,农村饮水、垃圾、污水、河流、养殖及面源等得到了有效治理。
6月4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新出台的《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进行解读,这也是山东省首部地级市出台的海岸带保护专项法规。《条例》将海岸带划为严格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优化利用区域等三类区域,明确规定威海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不得低于45%。
因海而名、依海而兴的威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环境。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岸线风光。
为防治海洋垃圾,我市印发《威海市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姐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海岸带保护与管理的意见》《海岸带执法巡查办法》《沙滩保护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被确定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海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进一步加强,海洋垃圾源头得到有效管控,被评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要靠上下一体、左右联动、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共荣。
环翠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试点,推行全方位、全过程、全事项、精细化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有效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文登区以钉钉子的精神,用强有力的环保举措,倒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化,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荣成市以“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品牌为统领,用一条条生态红线的坚守,划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绿色格局,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乳山市始终坚持青山绿水、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修复生态、建绿透绿的目标导向,始终坚持还绿于民、生态富民的民生情怀,推进宜居宜业美好乳山建设。
高区突出招商选资模式转型,大力发展高产值、低污染科技型企业,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经区引领企业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严守生态安全红线,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
临港区、南海新区坚持生态优先、“三生共融”,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构筑绿色屏障,为经济社会更可持续发展打上了“绿色、循环、低碳”的烙印。
威海蓝,生态绿,紧紧拥抱这片美好的土地!
我州举办“激扬青春·崇法明理”法律人辩论赛
农民工返程回常遭遇大巴“甩客” 8人滞留
我省禁毒工作考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2位
同江市召开扶贫重点工作推进会
瑞安不动产抵押登记“延伸服务” “零跑腿”助力“多方共赢”
威海蓝生态绿
市经信委三个先锋队托起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一天中最该喝水的4个时刻!医生说是“救命水”,太多人不知道
利州区启动快速检测车上好省动会“食品安全锁”
加强果树技术指导助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惊呆】芜宁路菜市场当众宰卖“中华鲟”?20元一斤?
宁波出现这种水果"专卖店" 价格翻倍却热销了一个夏天
九三学社张家界市四届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百色野生古树茶红茶加工新技术新产品通过自治区鉴定验收
平安产险成功破获醉驾逃逸案
新桥路人行道提质改造中 下月完工
宜阳县风电基地美景如画
这边化粪池刚清淤 那边私改管道添烦恼
一环卫工带着儿子扫大街,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广阳区纪委“九个坚定不移”肃风正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