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交会20多年精彩蜕变 经贸金桥飞架两岸

  1997年4月,首届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梁伟摄)
  2018年4月12日,2018厦门工博会暨第22届台交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为展会上的台湾企业展区。(厦门日报记者 黄少毅 摄)
  经过20多年发展,台交会已成为两岸规模最大的经贸交流盛会。 (厦门日报记者 姚凡 摄)
  机电商品一直是两岸经贸合作重头戏。1997年4月8日-13日,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首届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这一当时海峡两岸最大的经贸交流活动,掀开了厦台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亦在两岸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2015年,已经成功在厦举办18届的“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台交会),正式更名为“厦门工业博览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厦门工博会)。历经20多年的升级蜕变,从“密切交流、扩大贸易、推动直航、促进三通”的台交会到如今两岸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经贸交流盛会——台交会的作用还在不断蔓延、深化……  
  对两岸乃至国际上许多从事机电产业的客商来说,4月的厦门代表着无限商机。因为台交会的存在,每年的4月都成了两岸许多企业乃至民众之间交易、交流和交友的“蜜月”。转眼间,台交会已经举办了22届,从开始主打机电产品的专业展会,到如今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展会,台交会深刻折射出两岸交流大发展的历史进程。
  诞生
  优势缘自优势集成与互补
  台交会诞生伊始,就以其鲜明的对台特色,在为数众多的交易会、洽谈会中独树一帜。
  1997年4月8日,伴随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手中金剪刀闪烁的光芒,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的经贸交流盛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诞生。从此,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沟通两岸、连接世界”的经贸金桥。台交会诞生伊始,就以其鲜明的对台特色,在为数众多的交易会、洽谈会中独树一帜。为办好展会,我市还首次组织了经贸访问团前往台湾考察。
  市会展局局长王琼文介绍,台交会首次为海峡两岸工商企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直接洽商贸易合作的机会,不仅为台商了解、采购祖国大陆出口商品提供专门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而且也为大陆厂商直接了解台商的需求,以进一步扩大大陆对台出口和转口、扩大两岸贸易规模起到了积极作用。
  缘于这种互补互益、互利互惠发展两岸经济交流的原动力,台交会优势凸显,也因此被两岸工商界人士誉为“一个加深海峡两岸经贸界了解与交流的舞台”。当年,除贸易洽谈、旅游购物外,台交会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有特色的经贸交流活动。两岸经贸界人士坐在一块,面对面探讨如何加快两岸经贸合作,提出了“互设窗口”“交流资讯”“培植适销商品”“携手闯市场”等建设性意见。
  升级
  打造两岸机电工业旗舰博览
  工博会已成为两岸机械电子产业合作的孵化器,为两岸相关产业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两岸携手赚世界的钱”,是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罗怀家每次参加台交会时必然提到的期待,“两岸机电产业合作将跨过贸易、投资走向携手产业升级。”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从2001年开始成为台交会的共同主办方。回顾过往,罗怀家说,最初两岸业界聚首台交会,强调的是两岸相互认识,以贸易、投资为主。令其惊喜的是,台交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标准的展会,成为两岸机械电子产业合作的孵化器,为两岸相关产业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两岸业界紧抓世界产业趋势,携手推动产业升级。
  从2015年起,台交会正式更名为厦门工博会。王琼文表示,台交会变身工博会,正是从两岸产业合作角度出发,利用工博会平台,为两岸深度融合、有效合作奠定良好基础,鼓励两岸思维、标准、产业领域新趋势探讨,应对国际竞争。
  如今,工博会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围绕“智能制造”主题,已然成为两岸制造业权威机构及知名企业携手打造的两岸机电工业的旗舰博览和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
  发展历程
  1997年4月
  首届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亮相
  2000年
  增加“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名称
  2015年
  正式更名为“厦门工业博览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厦门工博会)
  点评
  两岸智能制造
  合作之路
  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吴君宁
  每年的台交会上,红蓝绿三色组成的“彩虹桥”会标都特别醒目。会标由一组蓝色水平虚线与三条由细及粗的红、蓝、绿色弧线交叉构成,象征台交会是沟通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促进“三通”的彩桥。其中红、蓝、绿构成的“三通”彩桥别有深意,绿色象征“通邮”,蓝色象征“通航”,红色则象征“通商”。可以说,最初举办台交会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交朋友、做生意的方式,努力促进两岸民间交流。
  台交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在两岸产业交流领域的广度,而且拥有研讨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方向的深度。这种深度的集中体现,就是每年台交会的重头戏——海峡两岸经贸论坛。可以说,每年的研讨主题,都反映了当下两岸经贸发展中最关键的主题与最突出的问题。
  “拓展两岸金融合作、服务两岸中小企业”“两岸企业合作新契机”“新时代下的两岸制造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历届两岸经贸论坛的主题,几乎都成为当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风向标。
  近年来,从台交会蜕变为工博会,展会始终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搭建集“品牌展示-技术交流-现场定制”三位一体的高端智能制造展示平台,结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契机和新形势,集中展示两岸当前制造业最新设备和顶尖技术,发布产业最新资讯,举办海峡两岸经贸论坛等系列活动,为密切两岸产业合作搭建舞台,助力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
  如今,工博会紧紧抓住两岸机电工业与制造产业合作的脉搏,显示两岸智能制造合作的帷幕已经开启,且前路渐行渐宽。
  “四十年四十事”
  候选7
  34厦门市民
  低保制度的建设
  1999年4月3日,厦门市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2004年7月1日,《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步将城市、城镇和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35厦门有全国唯一
  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
  1999年5月1日,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开业,这是经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
  36海沧大桥建设
  1999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座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海沧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于1996年12月18日破土动工。
  37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落成
  2000年8月9日,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9月8日,第四届投洽会举办场地从厦门富山国际展城转移到新落成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38厦金首次实现
  人员直接往来
  2001年1月2日,应厦门市台湾联合会邀请,金门县县长陈水在率团乘客轮自金门直航厦门参观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厦门和金门首次实现人员直接往来。
  【征集令】
  欢迎您推荐
  特区重大事件
  ●征集时间:7月19日-9月30日
  ●征集内容:推荐或者自荐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重大事件,包括涉及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或者重大改革事件。
  推荐文图发送到邮箱xmrbmsb@163.com,注明邮件主题“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事推荐”。照片需附上文字说明,注明拍摄时间、地点、人物及相关历史背景,并注明推荐者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果是重大事件,纳入“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事”;如果不够重大,但是生动有趣回顾历史,将纳入“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影像印记”。

镇海马上要建一所重量级大学 选址在这里!
开化开展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走进广场
我县召开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党员服务小分队 把党旗插到贫困户家中
香洲:“红袖章”夜查不文明
台交会20多年精彩蜕变 经贸金桥飞架两岸
全国人大代表阎武建议: 加快推动学前教育立法
中站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集体学习
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关精神
淝南镇多举措应对低温强降雪天气
台风“温比亚”将登陆华东 “贝碧嘉”再次加强
西湖区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
关于印发《政策指南》的通知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推动智慧零售模式全面落地重庆 今年至少建100家社区苏宁小店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座谈会召开 把十九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镇江警方集中销毁假冒伪劣香烟近3000条
开发区领导到华侨新村社区调研
湖南长康集团:把爱送进湘阴烈士家属心里
绍兴市第六届青年歌手大赛圆满落幕
柘汪中学夺冠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