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粤剧文武生陈志超。(资料图片)
▲戏剧家吴祖光(右一)上台向深圳粤剧名伶郑秋怡(左一)祝贺《风雪夜归人》演出成功。(郑秋怡供图)
▲1928年宝安粤剧戏班演出合同。(资料图片)
▲1959年宝安县万方红粤剧团剧目单。 (陈志超 供图)
原标题:深圳粤剧“火”,回首话当年
深圳新闻网讯 粤剧姓粤,由粤语演唱,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剧种之一。
深圳是个超大规模的移民城市,然而这座岭南城市使用粤语方言的人口,却占全市人口不到十分之一。自然有人联想到:“深圳流行粤剧吗?”
人们通常以为,最正宗的粤剧在广州,或是佛山。君不知,深圳不仅有许多粤剧迷,而且自古深圳人就有爱看粤剧,喜欢哼上一首半首粤曲的习惯。准确地说,是讲粤语的罗湖、福田、南头、蛇口、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平湖和大鹏地区的人喜爱粤剧。与粤语镇村相近的客家地区,比如石岩、龙华、观澜、布吉、盐田、沙头角、横岗、龙岗等地原住民,也会对粤剧团巡演到此踊跃买票观看;重大节庆和醮诞祭祀活动,也会像讲粤语的村镇一样,包两场粤剧开锣演唱欣赏。至于坪地、坪山、坑梓、葵冲等客家村落,因为以前对粤语“唔识听”,所以较少看。1960年代粤剧演出有了幻灯字幕,这些客家人也看了。当然,比不上中西片区的粤剧迷,看传统剧目的时候,对剧中熟悉的人物、情节和唱腔,如痴如醉地和着锣鼓音乐,击拍和唱。
由此可见,传统粤剧在深圳民间的根基不浅。
深圳音乐学者第一人
深圳人称粤剧为“大戏”。看大戏与听粤曲有所不同。粤曲是广东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白榄、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和器乐乐曲。粤剧是在外省流入的戏曲中,糅合粤曲和民间说唱,声腔以梆黄、西皮为主,兼唱高、昆牌子,配以乐器伴奏、戏台服饰、抽象形体表演而形成的地方剧种。有学者说,深圳粤剧历史不长,但是深圳粤曲(八音)年月不短。
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新安县邓家蓢(今沙井万丰村)编修的《荥阳潘氏家谱序》载,福永潘氏四世祖潘礼敬,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幼颖悟过人,熟读万卷,尤通音律,常击节吟唱乐曲。到了九世祖潘楫,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长于书香世家,毕生研究音乐,著书《律吕图说》行世。潘楫对粤乐研究的卓著成就,泽披岭南,有“铎振珠涯”之誉。时中奉大夫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游应权,为《律吕图说》作序,高度评价“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素千古不传之绪”。参议大夫前翰林院编修袁昌祚也为之作序,推崇此书。潘楫对岭南音乐的研究、传播和普及,是深圳音乐学者第一人。
万丰村的粤剧文化圈
潘氏十九世祖潘耀扬,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16岁中武秀才,后为边疆重臣,官至两广提督。咸丰年间,授三品游击将军。晚年丁忧归里,在邓家蓢“将军第”(今万丰村仁爱路)之侧,修建了一座专为唱戏用的“八音楼”,四时召请戏班前来赏大戏,听粤曲,怡身心。至今村中“将军第”“将军井”及戏台犹存。
传统的戏曲唱本和音乐,熏陶和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万丰人,全村男女老幼酷爱粤曲。村中民间艺人和粤剧爱好者,农忙务农,农闲从艺。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万丰曲艺队,1993年转为万丰粤剧团,自编自演粤剧《大潮》《风雨茅洲河》、独幕粤剧《一件羊皮褂》等,获国家“群星奖”等奖项。2004年万丰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粤剧)之乡”。2007年“万丰村粤剧”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遗保护项目。万丰浓郁的粤曲氛围,和周边村镇形成一个粤剧文化圈。2010年,沙井、新桥、福永、松岗,甚至西乡、新安和公明等地的中小学,开设粤剧课,得到专业粤剧老师授课,培养出数百名业余粤剧小演员,在市内外和香港等地演出。粤剧小演员彭志辉和黄书乐还获第15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2016年,沙井多间小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沙井街道更着力打造岭南粤剧小镇。
第一个民营专业粤剧团
粤剧萌芽于明朝年间,成熟于清代中期,盛行于清末民初。广州梨园会馆(外地班)和佛山琼花会馆(本地班)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所以有说佛山是广东粤剧的发源地。
清末民初,宝安人看粤剧主要来自香港戏班,广州、佛山的戏班也常渡船来演出。由于历史上宝安与香港同属一县,因此,宝安本土的粤剧艺人潘有声、何湘子等都到香港搭班演出。过去的戏班演戏,全由班主联系演出雇主,在村镇逢年过节或观音、北帝、天后等神诞期间包场,连演5天的《六国大封相》《八仙贺寿》《天姬送子》《薛丁山征西》《西河会妻》等“神功戏”。以前戏倌演多了,每个戏成套戏路、程式娴熟,各色人物按情节和程式便可串戏。演员也四处流动,演完一个档期,又找另一戏班签约演出。
1949年前后,粤剧名角何湘子随香港剧团到宝安演出。不久,他到广州加入万方红粤剧团,该团1953年领到了民营执照。1954年,何湘子当上广州万方红粤剧团团长。
1951年,全省粤剧除了民间戏班以外,组建国有的广东省农村粤剧队。1953年粤剧队解散,将主要演员留下,成立广东粤剧团;其他演员则组成“宝民”“宝群”和“宝农”粤剧团。宝农粤剧团长为伍超群,主要在宝安、惠阳、东莞一带演出。1956年,全省粤剧团体实行与地方挂钩。“宝农”就挂钩博罗县,改名东乐粤剧团。其时经常到宝安演出的还有广州万方红粤剧团,宝安县领导觉得何湘子是南头沙河(今西丽街道)人,又是名演员,省城的团体正要挂钩各县,便希望他留在宝安。1956年6月,万方红粤剧团正式挂钩宝安,成为宝安县第一个民营专业粤剧团。此间,主要上演《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生死牌》,改编现代戏《清水湾》《向秀丽》等。
从“万方红”到深圳市粤剧团
1956年后,宝安县从佛山专署划归惠阳公署管辖,万方红粤剧团经常深入边远地区演出,有“挨得穷万方红”赞誉,1958年被评为惠阳专区“上游剧团”和广东省“红旗剧团”。万方红粤剧团由何湘子、梅兰香任正副团长(何湘子曾选为县政协委员)。主要演员有陈志超、梅雪艳、廖少文、朱子汉、胡芦、冯文成等。何湘子、梅兰香在当地很有名气,笔者小时候在乡下看粤剧,凡是何湘子出场的票价上加5分钱。别看只有5分钱,那时看一场戏要花3角(后座)至5角(前座)钱,属高消费了。
1959年1月,宝安县划回佛山专区管辖。1960年5月佛山专区将“万方红”等10多个粤剧团重新调整,成立佛山专区粤剧院。11月,佛山粤剧院将第三分团下放宝安县,成立宝安青年粤剧团,霍锦全任团长,陈棉新任副团长,曾文炳任政治辅导员。该团演员年轻,阵容雄厚,在惠阳、东莞、宝安和佛山等地深受群众欢迎。笔者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在石岩镇看陈志超和彭洁冰演出粤剧《刘三姐》,连看两场不够过瘾,还独自走了14公里路程,追着剧团到公明又连看两场。1965年6月,青年粤剧团改名宝安县粤剧团,1970年6月解散,大部分演员被下放农村和分配到砖厂、酒厂、糖厂、农机厂等企业劳动。
1975年底,宝安县重新组建粤剧团,请分散到各单位工作的演职骨干红光光、朱丽莲、杜锦郎、张兆基等归队。1979年,撤县改市,宝安县粤剧团改为深圳市粤剧团。1979年后,深圳市粤剧团多次出访香港、新加坡和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很受欢迎。1982年该团改编吴祖光1940年代的话剧《风雪夜归人》,于1984年赴京汇报演出,获得高度评价。(深圳商报特约撰稿 廖虹雷)
细数深圳粤剧名伶
深圳民间喜爱粤剧的传统,使这块土地上孕育出10多位省港知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其中有万丰村的潘有声(名小生)、南头沙河何湘子(名小生)、公明石围村的石燕子(艺名、粤剧武榜眼),坪地的王中王(名丑生)、王中玉(名须生)叔侄及沙井四村陈非非(名须生)、陈露诗(名花旦)父女等。
“神童”演员潘有声
生于1938年,原名潘有成,是万丰潘氏二十二世孙。潘有声7岁时就以“神童”出现在舞台上,10岁与黄金爱搭档,在香港的“普庆”“高升”两间大戏院的舞台上扮演女神童,受到粤剧观众关注。1949年随剧团到广州演出,声名鹊起。13岁与广东粤剧名家新马师曾同台演出。随后回宝安沙井演《甘罗拜相》,家乡父老都为出了个粤剧神童而引以为豪。
九岁登台的文武生陈志超
1938年生于东莞篁村,出身粤剧世家,9岁登台,从童角演起,唱做念打技艺日臻成熟。1950年始,先后在东莞“醒群”和广州“宝民”“红棉”粤剧团参加演出。1957年8月到宝安县万方红粤剧团,先后演出古装粤剧数十套,专演小武生,以饰唐代“薛”角色见长,如《薛丁山征西》《薛刚打烂太庙》《泗水关》《薛刚反唐》等,在东江一带被誉为“传神生薛刚”。
出身沙井粤剧世家的花旦陈露诗
陈露诗的父亲陈非非是宝安沙井人,早年为粤剧名伶。陈露诗自小受父执鞭身教,甚有粤剧表演天赋和灵气。1952年,进入广东粤剧院前身的广东省农村粤剧第十五队,在首届粤剧现代戏会演中饰演《木头夫婿》中的江清秀,获一等奖。陈露诗潜心学习红线女“红腔”,练成腔工纤丽、清润柔婉的声线,她在省电台录播的传统曲目《黛玉归天》,获得“西江红线女”美誉。
“梅花奖”二度获奖者冯刚毅
1947年出生在番禺,自幼酷爱粤剧。1965年他由博罗东乐粤剧团转到宝安县粤剧团,先后得到本团文武生陈志超及省著名粤剧艺术家陈笑风、罗家宝的传授,慢慢显露“小生”特长。冯刚毅凭着《风雪夜归人》和《驼哥的旗》两部作品,于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为整个粤剧界第一位“二度梅”得主,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扮相秀美婉约的花旦郑秋怡
郑秋怡1957年出生于深圳,由于母亲是南头人,耳濡目染粤剧,爱上唱戏演戏。1974年高中毕业被抽调到宝安县粤剧队,次年改为粤剧团,师从陈志超等名演员。1982年,郑秋怡随团首次赴香港演出由著名粤剧编剧家陈冠卿创作的《情僧偷到潇湘馆》,她饰演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弱质柔情,风韵独特,有“翻生林黛玉”之称,誉满香江。1983年,郑秋怡在《风雪夜归人》中饰演女主角玉春,获得该剧原剧作家吴祖光伉俪——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悉心指导。(深圳商报特约撰稿 廖虹雷)
分级明确职责 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汉韵姜城探“雅安味道” 首届“雅安味道”评选活动走进芦山
星星峡,人民军队特种兵在这里诞生!
成都市大地景观再造工程:东西南北中各有特色
高明2景点入选省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
深圳流行粤剧吗?回首话当年 细数鹏城粤剧名伶
西樵山携六大项目赴深“招亲”,推介会吸引300余人参加
德清: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
行道树遮挡交通 指示牌存隐患
咱济宁安全生产有个“智囊团” 专家需有相关行业5年以上工作经验
界首市王集镇: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生活
向雨花台烈士敬献花篮活动在宁举行
贵阳公交集团组织媒体体验智能公交车
中国首届亲土状元选拔大赛启动 百万奖金寻找种地养地新农人
汉台开展自愿助残活动 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
蚌山区开展环保督查“回头看”
游泳、住宿、沐浴场所卫生质量如何?重庆将重点抽查2125户
桦甸市以影视创品牌以旅游创利润
市人社局到高成汽配调研服务企业用工
樱花烂漫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