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闻网讯:
我市援藏工作已经进入第24个年头,与对口支援的昌都市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本报记者此次深入昌都市采访,全面展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我市对口援建成果。
本报西藏昌都电(记者 李婷)12座棚体搭建完成,其中3座已经育苗,每座大棚的占地面积均在1.8亩以上,从今年5月正式开工以来,不过两个月的时间。说到这些,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斌一脸喜色。
卡若区现代农业生态园,位于卡若镇左巴村,是我市静海区结合社会资本共同打造的对口帮扶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后续工程也将尽快启动。“我们这里的土壤条件不太好,不利于蔬菜、水果生长,所以当地村民以前多种青稞,品种单一。而从其他地区运过来的蔬菜、水果也完全满足不了需求。”廖斌一边打量着大棚中满地的西红柿苗,一边对记者说,“现在可不一样了,天津对我们有了农业对口帮扶项目,建大棚,运种苗,改良土壤,还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你看,我们8月份就能吃上自己种的西红柿了。”“除了能让当地村民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更好地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廖斌表示。据了解,左巴村有村民79户,共234人,目前已经固定在生态园工作的有5人,还有50多人实行轮流工作制,对他们而言,这样既多了一份收入,又掌握了很多种植技术。57岁的多嘎固定在生态园工作,因为生态园项目,他和妻子每个月可以有万元以上的收入。“以前就是靠天吃饭,每年可能也就有四个月能自己种点儿东西,其他时候想要赚钱就要去找其他事情做。而如今有了蔬菜大棚,再也不担心这些问题了。水、空气、温度、土壤等等都能得到保证,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多嘎看起来一副不善言辞的样子,说起大棚可是如数家珍。“将来我们还会种黄瓜、茄子、萝卜……就算是稀有品种和反季节蔬菜、水果也都没有问题。”廖斌接过话茬,眼中满满都是期待。(津云新闻编辑侯静)
一分公司员工再次捡到乘客手提包并及时归还
晋城市安排部署“两节”社会文化活动
6家设计机构入围龙泉山森林公园项目国际咨询
李卫华来铜走访看望住铜省政协委员
致敬高温下的坚守 市领导看望慰问高温一线职工
对口支援昌都行:对口帮扶让村民吃上“天津菜”
2018山东省暨威海市科技活动周启动
翁旗森林公安局确保春节期间林区安全稳定
我市召开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
福州市粮食局关于2017年上半年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联合开展行政区域界线检查
我市举办第六期河东文化大讲堂
房县县长纪道清赴成都重庆招商考察
市旅游局召开2017年度干部考核述职会
无锡迈向“全马时代” 红豆2018宛山湖国际马拉松“双十一”开跑!
我市开展消防“零点夜查行动”
石龙镇人大开展镇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调研活动
郴州市委组织部来我县考察
我市赴汉引进智慧农贸市场项目
《淮安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设施建设促进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