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西部协作扶贫新模式


牵手同心 各展所长
南通汉中协作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李树荣 高薪翔
  南通,被誉为“北上海”的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汉中,地处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央“对口帮扶”的重大决策,将开放前沿与闭塞山城牵联在了一起。
创新扶贫协作模式 助力乡村大振兴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搬到了新社区,苏陕协作还给提供了家门口务工、学技术的好岗位。”贫困户祁凤莲说道。走进国家贫困县西乡县的高土坝社区,墙体上“通汉协作奔小康”的硕大红字格外醒目,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幢幢新楼房鳞次栉比,该社区的社区工厂属于2017年苏陕协作项目,通过引进“雅蔻雨具制品有限公司、欧特沃家具建材有限公司、谯氏松花变蛋加工厂”入园,概算总投资6820万元,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达1.436亿元,利润1455万元。为该社区1204户搬迁户和141户贫困户提供优质就业岗位700余个。通过“党支部+社区工厂+贫困(搬迁)户”的脱贫增收模式,有效拓展了该社区贫困和搬迁人口的就业领域,实现了移民搬迁户“搬得出、稳的住、有业干、能致富”的长远目标。
  近年来,通汉双方分别成立了由市级领导牵头的苏陕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党政主要领导围绕农村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急迫的问题,共同召开多次联席会议,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的框架协议》,建立了两市扶贫协作、合作发展的工作模式,其中双方各市级部门以及对应的各县区也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形成了市委、市政府总揽,市发改委牵头,南通对口帮扶汉中工作组协调,相关部门县区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通汉两市发改委牵头,汉中市苏陕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共同商定编制了《南通汉中“十三五”扶贫协作规划(2016-2020)》,计划安排苏陕扶贫协作资金3.92亿元405个项目,总投资70.6亿元,明确了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美丽特色镇(村)、建立一批金融支农新模式、培养一批新型经纪人、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批“双带型”基层干部“八个一批”重点支持计划。截止目前,双方签订各类协作协议和项目协议100多个,实现贫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产业带动参与多,携手迈进小康路
  “来勉县建立工厂,是双赢的,既能够响应中央号召,帮助勉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实现小康,也能够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勉县政力制衣公司总经理刘岩业说道。
  初春时节,走进国家贫困县勉县,“政力制衣”四个字格外醒目。政力制衣项目是在江苏和陕西省委主要领导见证下,签署合作协议的扶贫协作28个产业项目中,第一个建成投产的,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投资约4000万元,去年12月底已经开始生产服装,目前直接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1名,占工人总数的25%,年人均增加收入应达2.5万元。二期投资约6000万元,上20条自动化服装生产线,预计可实现年应税销售12000万元,项目投产后,用工可增至约1500人,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扶贫协作,由“输血”到“造血”是关键。携手以来,南通并没有将“对口帮扶”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而是在投资产业的同时,把增强农民能力,实现全面小康的机制落实在基层。
  辩证看,南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性资源”丰富,而汉中号称“秦巴小江南”,“基础性资源”丰富,双方互补性很强。
  基于这样的共识,通汉双方坚持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用“发展性资源”激活“基础性资源”,鼓励“通企入汉”、“汉品入通”,通过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提升帮扶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
走出去引进来,实现秦巴老乡“大丰收”
  实现“三个一批”劳务协作。通汉两地持续推进劳务协作与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三个一批”劳务协作,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从而达到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小康。一是技能提升一批。汉中技工院校与南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汉中建立南通就业培训基地,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家庭子女和有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去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共计培训人员427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029人次。二是转移就业一批。双方签订《南通市和汉中市劳务协作协议》,及时做好用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发布12000多个就业用工信息,提供针对贫困户就业岗位10857个,协调组织500多家南通用工企业赴汉中开展招聘活动30多场,组织赴通(江苏)劳务就业3000多人。今年一季度,开展“春风行动”、“苏陕协作通汉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招聘活动达32场次,向南通输送劳动力11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27人。三是就地就业一批。鼓励支持南通企业来汉投资建厂,坚持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支持发展社区工厂扶贫模式,招引11个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等社区工厂落户汉中吸纳就业,涌现出勉县政力制衣、略阳县留守妇女社区“扶贫工厂”等一批合作典范。
  加强互访互通,促进人才培养。一是通汉两地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委托培养和组团式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加强双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人才合作。签署《南通汉中干部人才扶贫协作备忘录》,市级互派33名干部挂职锻炼,县区互派29名干部挂职锻炼,两市地厅级领导互访15人次,县处级干部互访167人次,各类互访交流148批1500余人。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等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去年,汉中在南通举办处级干部、中青干部、脱贫攻坚暨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近1000人次,帮助汉中市贫困地区干部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提升服务水平,为推动汉中“三市”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累计两地共计开展交流考察、商贸合作、劳务协作、助医助学等互访行动75批次,其中党政交流27批次,商贸合作17批次,助医助学10批次,劳务协作15批次,开展培训交流6批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举办汉中—南通经贸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成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4个、总投资48.11亿元。累计招引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达50多亿元,目前大部分项目已开工,捷德服饰等10个项目已投产,极大地带动了贫困村的村民脱贫致富。
  一串串数字,记录了通汉对口扶贫协作的成果,诠释着东西协作的生动实践,同时,也印证了“通汉模式”的生命力。
  岁月倏忽,眨眼已是两年。两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展望未来,通汉两地扶贫协作将向着更精准、更深入、更务实的方向迈进。今年初,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市长方红卫与南通市长韩立明举行通汉协作对接座谈会。韩立明充满感情地说,南通与汉中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近年来的密切往来互动,已经让两地“亲如一家”。汉中与南通分别位于长江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契合点也很多。王建军表示对南通市长期以来给予汉中的帮助表示感谢,指出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产业合作作为重点,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要进一步统筹两地资源要素,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要积极拓展产业合作领域,努力做好借力资本市场的文章,开展好ppp建设,希望南通能用更多的无形资产带动汉中有效融入长江经济带,把通汉协作创出模式、做出示范,谱写通汉合作新篇章。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水长,见证着南通、汉中协力共圆小康梦的历程与美好前景。

民营企业家看好大连发展前景
阳光落在瓦楞上
金乡县对15个老旧小区进行“微整容”
今年杭州社会民生领域计划投资288亿元
市政协开展提案界别面商活动
打造东西部协作扶贫新模式
蒙古女孩的妹妹急需手术费 扬大学生发起爱心捐款
退休老党员勇救落水学生
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张康昭李建洲任职的通知
“大东之歌” 原创歌词征集启事
【实干】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清城开启突击暗访安全大检查模式
男子驾车撞伤两人逃逸 一念之差酿成终身悔恨
衡阳举办城郊森林旅游银杏文化节引来10万游客
2018年征兵工作启动仪式号召全市青年:自觉接受祖国挑选 踊跃投身绿色军营
[经信委]“‘蓉漂’人才荟——走进天津大学”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虢正贵:以法治为引领 推动旅游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祝春秀率队到德阳视察大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游客注意!5月19日凉山螺髻山景区将暂停接待
威海市委宣讲团走进市铁路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威海机场集团宣讲
回乡创业 扶贫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