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季。2018年,我国恢复高考41周年。高考恢复,就像一道闪电,划过了在无休止运动中日渐疲累的人心,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着更多的可能。点一盏灯,划一条线,为平凡人开辟一条社会流动的通道,激发并引导他们勇猛精进。
莱芜市凤城高级中学的杨庆祥老师,祖祖辈辈是农民,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历经两次高考,最终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改革亲历:
小小年纪立志改变
杨庆祥生于1961年,是口镇官水河村人。他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于理想、未来都是非常渺茫的,能解决温饱就是好家庭。父亲、母亲从小就劝他要好好学习,将来吃公家饭,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是抽象的。
让杨庆祥改变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四年级。“我代表学校参加水河学区体育运动会。径赛是在通往电池厂的煤渣路上,400米跑比赛两人一组,和我一组的是下水河村的一个小孩,只见他身穿运动服、脚踏运动鞋,而我却是挽着裤脚、光着脚丫的‘土包子’。最终比赛我仅得了第二名,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至今记忆深刻。”杨老师笑着回忆,“当天中午吃午饭,带队的老师吃的是焦黄的纯玉米煎饼,我吃的是高粱煎饼,我当时心里那个羡慕啊,就暗暗下决心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在家种地当农民。”
1975年,杨庆祥开始了初中学习,学校在太平村,叫“太平联中”,那时初中是两年。那两年,有两件事让杨庆祥记忆尤新。一件是家境非常好的韩老爷,有一次骑自行车上班主动要捎带这杨庆祥,他却因为不会坐自行车,不小心将自己的脚后跟伸进了转动的辐条内,刮开了厚厚的一层皮,但因为坐了自行车,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第二年,在玉米高高的时候,毛主席去世,各村都设灵棚哭丧吊唁。
1977年,杨庆祥从初中毕业,因为当时全校只有两个人报考莱芜二中,学校怕他们两人上学放学路上害怕,校长就劝杨庆祥也报考莱芜二中上高中,“但我怕自己考不上就没答应,很轻松的在太平联中读民办高中。”杨庆祥说。
恢复高考 壮志满怀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这对当时杨庆祥们来说,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激动之情! “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意味能吃国库粮,有了金饭碗,心里当然既激动又紧张。”杨庆祥告诉记者。
1978年,改革开放的广播天天在广播匣里响,这也成为高中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眼界开阔,闲聊时会畅想将来要考什么样的大学,过什么样的人生。
这一年,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还有民办高中撤除的政策变化。杨庆祥和同学们不得不又开始了半年的复习,准备再考公办高中——莱芜二中。
1979年,在一番苦苦的准备之后,杨庆祥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莱芜二中,全校三个班,两个一年级班、一个二年级班。 因为杨庆祥的母亲常年生病,一年要住两次医院,再加上哥哥结婚、姐姐出嫁,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个子不高的父亲身上,这一年杨庆祥曾辍学回家三天,差点与大学失之交臂。回到家后,父母做他的思想工作,说:“咱家就这情况,你可要想好!”“虽然家境不算好,但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鼓励我要靠学习走出去,我非常感激。”杨庆祥说,几番挣扎后他又重回校园。
回到学校后,杨庆祥开始了“魔鬼”学习。每天晚睡早起,争分夺秒看书学习,到了冬天,脚冻得不敢落地,就早起到操场跑几圈,再回教室学习,别的同学们起床上操时,他早就学了大半天了。
那时候的学生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幸福。“那时候是自己从家里带饭,母亲常把咸菜炒一炒,偶尔加个鸡蛋,用一个大玻璃瓶子盛着。煎饼就用布袋子装,一带就是一周的。从高二开始,父母不能再抱着棍子推磨摊煎饼了,我就背着粮食送到口镇粮所,然后到学校食堂领饭吃。”杨庆祥回忆道。
两次征战高考 刻骨铭心
1981年7月,杨庆祥第一次高考。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住旅馆,许多情景还历历在目。
他回忆,当时住在老莱芜汽车站里面的靠东水沟旁小旅馆里,到了7月6日晚上十一点,隔壁的旅客房间还大声放着录音机;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蚊帐也是老式的密不透风,四个人挤在很小的一间屋子里
1981年7月7日午休后,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在没有老师的提醒和同学的陪伴下,杨庆祥挽起裤脚、两手擎着一小片仅比脑袋大一点点的塑料薄膜,往考点——老莱芜师范学校飞跑,从老莱芜汽车站到老莱芜师范足足有4里路。“一路上起初还看到有几个同学也往前赶,不知我跑的快甩了他们还是别人跑的快甩了我,后来就不见了。当然,即使有也看不见,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决不能迟到!决不能因为这场大雨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杨庆祥告诉记者,那时没有手表,只知道考试时间快到了,也顾不得害怕,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到考场,还好没有迟到。
考场是一座东西方向的平房教室,从前门进去门口就是杨庆祥的座位。接到试卷后他紧张的两手发抖,根本无法写字,就坐在座位上强制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但心里还是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羸弱的母亲那期盼的身影和肩负家庭的重担,就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必须要坚强、没有退路,直到两三分钟后才慢慢静下来。
可是一看试卷还是傻眼,“第一题不会做,第二题还是不会做,心想老师不是教育我们不会的题可以先放一放,先做下一题,结果直到最后一题也不会做,可见是多么的紧张。”杨庆祥笑着说,“没办法,就往后挪了挪屁股,沉下身子,再从第一题开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总算稳定下来,静静思考,反复读题、审题、推敲,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就这样完成了这一场考试,对错如何自己也顾不得了,反正尽力了,至于考试结束怎么回的旅馆我不记得了,不过还记得考试期间把2乘3算成9的错误,这在毕业参加教学工作后的几年里,我还常常以此提醒学生要仔细。”
高考结束那天下午,杨庆祥背着沉重的书籍、资料及生活用品回家,肩膀上勒出一道道深深地痕迹,短短的六里路他整整步行走了两个小时,因为感觉考得不好,一路上也哭成了个泪人儿,在村边的雪野水库东干渠渡槽上哭够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那一年高考,莱芜二中录取54人,其中本科14人,专科10人,其他都是高中中专。杨庆祥名落孙山。
高考结束后的月余,杨庆祥接到了莱芜二中让他回校复读的通知。于是,他再次背起沉重的包裹,回到学校。
有了第一次高考的经验教训,复读的日子苦乐参半。1982年7月,高考的日子再次到来,这一次,考生们住的是莱芜旅馆,条件好了不少,环境也很安静。等到学校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时候,杨庆祥在教室东山墙上的黑板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总分412分(语文69分、数学50多分不及格受限,政治80、化学81、物理60多分、英语满分50分得了20多分、生物满分30分得了20多分),虽然分数不是最高的,但他心中还是美滋滋的,毕竟考上了。
1982年9月15日,杨庆祥填报的泰安师专开学。他从莱芜西站,踏上了去泰安的火车(因为有录取通知书或大学学生证可以半价五角钱),开始了两年的大学生活。那一年他21岁,对于一个经历过许多波折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杨庆祥被分配到莱芜二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96年,又被调入凤城高中。30多年里,他一直在扎根在教学一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政策红包:
高考,让人生改变
据记载,1977年,莱芜县考入大专学校的有225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有543人,录取总数在泰安地区名列前茅。此后,在期中、期末和毕业、升学考试外,不少学校增加临时、单元、课前考试,有时全县或各公社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的考试。大部分考试实行闭卷密封。1981年开始,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实行预选,合格者方能参加统一考试。
采访中,杨庆祥不止一次的表示,能赶上高考恢复和改革开放,自己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好的政策,自己可能会与父辈一样,在老家当一辈子农民。
幸福梦想:
给学生们的寄语:时代已改变,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站”
回忆坎坷的求学之路,杨庆祥感慨万分,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们的教诲,还有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更想对他的学子们说这样一段话:
高考之前你只需要对成绩负责,高考之后,你要学会对人生负责。如今时代已经变迁,高考也不再是独木桥”。但是,高考仍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这一程,有老师陪着,警察守着,全社会都在为你让路。自此之后,你还会遇到更多场无形的“考试”,那个让你觉得苦不堪言、枯燥无聊的高三,很大概率是你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能轻轻松松说出梦想,随心所欲发泄情绪。
祝愿大家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记者 孙菲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苏州出台多项重要举措 这个岗位要火了
全国爱卫办领导视察嘉兴爱国卫生工作
“冰城制造”,书写丝路温暖故事
竹山集中救治189名贫困大病患者
改革开放40周年|杨庆祥:追忆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
刘庄社区党员志愿者创城走在前
黑车司机伪造驾驶证被罚7000元拘留10日
珠海市在广东省内率先上线不动产登记“互联网+金融服务” 市民办抵押只需跑一趟
市城乡规划局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海口20辆车逆行被曝光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
郑州第五次城市交通“体检报告”出炉:私家车7年增3倍多
2018古堰画乡小镇艺术节艺术盛典隆重举行
自我管理,预防伤害——漳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省级德育课题研讨会
集纳党建和各类便民服务 鹿城推出首款智慧社区APP
召开专题会议 提升检察统计工作质效
泸县扫黑办到玄滩镇督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107位顶尖专家齐聚一堂,2018百所高校创新人才顺德行启动
搁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闲置旧手机去哪让市民犯难
聊城城区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名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