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母亲教子有方延续吴氏辉煌 不管穷苦战乱 坚持让孩子读书

原标题:两位母亲教子有方延续吴氏辉煌 不管穷苦战乱 坚持让孩子读书
    扬州网讯 扬州吴氏家族在一百多年里,英才辈出,先后培育了两位晚清道台吴引孙、吴筠孙,一位学者、剧作家吴征铸(白匋),一位国家一级教授吴征鉴以及两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征铠和吴征镒。吴氏家族的两位母亲:吴元植之妻周太夫人和吴启贤之妻刘钟璇,为吴氏家族延续辉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孩子寻名师“孟母三迁”
    战乱贫困,都未放弃孩子的教育
    周太夫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周太夫人知书达理,把教育子女成才作为头等大事。周太夫人生三子:吴庆孙、吴引孙、吴筠孙。当时太平军起,吴家人常常为躲避兵乱而辗转多地,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古有“孟母三迁”,周太夫人为了儿子能在名师门下读书,在避难宝应时,为了孩子的学业,周太夫人执意冒险返回黄珏桥,要儿子拜举人陈仲弼为师。
    吴元植年仅42岁便去世了,原本困窘的家庭更是一贫如洗,当时吴庆孙14岁,吴引孙13岁,吴筠孙4岁,生活的重担和教育儿子的责任都落在了周太夫人身上。她一方面含辛茹苦,起早贪黑,靠着纺纱织线以及做针线活养活一家人。另一方面,狠抓儿子们的学业,为儿子寻访名师,严加督促,立下“不进学,不得娶妇”的家规激励他们。
    周太夫人的良苦用心终究得到了回报,除了吴庆孙因体弱多病未能考取功名外,吴引孙通过拔贡进入国子监,吴筠孙更是殿试得二甲第一名传胪,后来兄弟二人都为官有为,勤政为民,开启了吴氏家族的兴盛。
    家族衰落时出现有远见母亲
    亲自教孩子识字,让孩子上新学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吴氏家族由辉煌而衰落,这时又出现了一位有知识、有远见的女性,延续了吴氏家族又一段辉煌岁月,这就是吴筠孙之子吴启贤的妻子、“吴氏四杰”之母刘钟璇。
    刘钟璇出身自宝应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刘启彤。父亲的新思想一直影响着她,使得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表现出特别开明和有远见。孩子们年幼时,她便亲自教他们读书识字。一般人家进家塾刚开始读三字经,而吴家的孩子已经在读《大学》《中庸》了。
    那时候有钱人家都是让孩子接受旧式教育,但刘钟璇眼光独到,一定要让孩子们进洋学堂接受西式教育。刘钟璇因势利导给大儿子吴白匋讲进洋学堂读书的好处,孩子听说,不由神往,求祖母答应让他们去洋学堂读书,祖母宠爱孙儿,一口答应。刘钟璇为了让儿子顺利考上新学,延请一位叫茅润之的老师教吴白匋、吴征鉴英语、数学,帮助他们接受、学习新知识。
    教导后辈读书成才不忘报国
    对孩子忙事业,一直支持理解
    吴氏有家训“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教导后辈读书成才不忘报效国家。抗战爆发以后,刘钟璇与丈夫决定“守家待变”,命吴白匋兄弟几人离开家乡到四川、云南等抗战后方,为国家工作。这时家中唯有最小的儿子吴征莹在扬州读书,高中毕业后,父亲已重病缠身,但刘钟璇仍然支持小儿子离开日伪统治下的扬州。
    抗战时期,老六征镒多年音讯全无,后来才知他参加地下党了。刘钟璇对此非常宽容,说:“不方便写信我晓得的,没有关系的。”抗战胜利后,儿子们从各地回扬州,相聚没有多时又分开了。后来大家越来越忙,看望老人家的机会也很少。刘钟璇一律给予理解。到了病重的时候,她说:“他们都在忙事业,为国家出力,这样也有出息啊!我高兴!”通讯员 薛晓军 许军 记者 姜涛

四年一届的省教育教学成果奖揭晓——岭师获全省一等奖等佳绩
四川启动"天府工匠"培养工程
不追剧不看文艺片 不一样的饶雪漫带来不一样的《大约在冬季》
廊坊市林业局关于征求《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金山区运管所开展岁末年初客运行业安全检查
两位母亲教子有方延续吴氏辉煌 不管穷苦战乱 坚持让孩子读书
南岳机场可凭“刷脸”过安检
城南新区谈话提醒打好“自律针”
市督察组到仙海督查“六大专项整治 ”工作
睢阳区开展“四下乡”活动
惠农志愿服务到乡村
毕业季将到 机械电子信息等专业招聘需求增加
贵阳市“绿丝带”巡访团再出发 “丈量”贵阳的文明程度
阜城县检察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今日聚焦|重磅!八里街、定江…桂林城北这个片区路边停车要收费了!
亭亭白荷出水中
南宁:乡村宜居处处靓 产业兴旺生活美
【黄岩区】澄江:党员带头破难题
强化责任担当 确保平安高考
复制宁乡经验抓实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