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蝶变国际范十足——从创下广西第一到走出国门的柳州职业教育之路


  35年前,柳州初步探索教育改革新途径,开办职业教育班,开创职业教育先河,成立广西第一家职业技术学校,首届学生仅79人。
35年后,柳州职业教育遍地开花,一大批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工人不断长成,服务“一带一路”,伴随企业走出去,柳州职教大步迈向国际化。
捅破“天花板”,搭建成才路,走向国际化……探寻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脉络,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轨迹逐渐清晰,柳州职业教育已经破茧蝶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催化剂”和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加速器”。
对接市场 职教学子有前途
1982年秋季,市第十中学探索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开创柳州职业教育先河,柳州市第一职业高中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这是广西最早开办的职业教育学校。
“柳州市第一职业高中于1983年在柳南区飞鹅路正式挂牌,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办专业。”现年78岁、市第一职业高中首任副校长汤来兴说,那时,国内的职业教育起步不久,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有一点大家都很明确,就是要兴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于是,学校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后,决定首届开办电器、烹饪两个职业班。
作为从一所普通高中转型而来的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第一职业高中开办职业班,可谓一无实训场地、二无办学资金、三无师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把学校旁边一个30平方米的门面改造成了实习餐厅,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又能营业增加收入来源。至于师资,我们到社会上聘请师傅入校教学,老师们转型跟着学烹调技术和电器修理。”汤来兴回忆道,开办职业教育的过程有些艰辛,好在首届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这更加坚定了学校办职业教育的决心。之后学校又新设了计算机、美容美发、旅游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广受市场好评。
汤来兴介绍,上世纪90年代是柳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市交通学校等不少职校纷纷成立,标准化实训基地、运动场及专业的师资力量等一应俱全,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让职校毕业生就业路宽广,不少学生甚至放弃上重点高中,选择职校学一门技术,“当时,柳州职业教育可是广西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湖南、四川、北京、上海等不少省市的学校纷纷来柳学习和交流。”汤来兴说。
跨越发展 职业教育国际化
经过多年努力,柳州拥有涵盖了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等体系完备的优质职业资源,成功营造了“学技术到柳州,好就业到柳州”的社会氛围,并在多个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和进展。
随着工业4.0等概念的提出,各职业院校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领先开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市交通学校申报船舶驾驶专业等。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退出专业数约占原专业总数的1/4,新增专业数占未来专业总数的40%,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拥有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岗位的专业约45个。
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2017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印尼必利达分院揭牌,柳州城职院成为广西第一所在境外设立分院的高职院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办“泰中轨道交通学院”,成为中国首家海外轨道交通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工合作共建的沙特卡坦尼学院,拟于今年开始招生。
我市还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采取“借船出海”“师资培养”“借船上岸”“理念伴随”四种模式,助力“柳州技艺”和“柳州职业教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印度分中心运营,柳州城职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成立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柳州铁职院与泰国东北皇家理工大学合办“泰中轨道交通学院”等,为柳州产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典型案例。

袁州区慈化镇点亮“党建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裘东耀等赴基层检查节前安全生产工作
市统计局三举措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周至县召开治污减霾工作专题会议
四个镇办获小城镇建设先进称号
破茧蝶变国际范十足——从创下广西第一到走出国门的柳州职业教育之路
男子赌气离家出走流浪至宿豫 民警多方联系助外乡人回家
营养师教你如何科学减肥
湘潭综合保税区:双轮驱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武侯区]武侯区开展敬老公益理发活动
南通名特优农产品来沪
科技日报聚焦贵州:一场“无中生有”的大数据实践
中大医院四大临床分中心落户浦口区中医院
杜延安:推进大数据整合 建设数据共享平台
市政府研究室组织县级党员干部观看《失衡的代价》警示教育片
天津市汇青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李春山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上海乐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举办“脆弱的艺术”蛋雕推广体验展活动
乘客有困难帮忙抬轮椅 “中国好司机”引网友点赞
工程质量有瑕疵,装修公司砸掉30万装修重新施工
市政协讲堂第六讲“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题讲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