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农民“稻虾共作”走出致富新路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静”一“动”,正是“稻虾共作”生态养殖模式的生动写照。6月4日清晨,鄱阳县古县渡镇南坂村贫困户郑小冬正在自家20亩稻虾田里收获新一天的成果。依靠着这“稻虾共作”产业的收益,郑小冬正大步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郑小冬原本在外打工,家里的经济收入不错。然而,一场大病让他变成了贫困户。今年,在帮扶干部和村民的介绍下,他加入了鄱阳县小龙虾产业协会,开始进行稻田养虾。郑小冬告诉笔者,他共投放了2000斤虾苗,预计第一批就能收获8000斤左右成年龙虾,全年产值能达到10万元左右。他开心地说:“今年一定能顺利脱贫,为国家减轻负担。”
据该县小龙虾产业协会会长介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稻虾共生,稻田不施农药,既能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又能提高稻米的质量,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体系。由于“稻虾共作”不仅不会使稻米产量减少,而且小龙虾繁殖能力强、产量高,比单纯种植水稻的收入大大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
谢家滩镇余山七村村民余胜也对这个生态种养模式动了心。他以前是专职养虾,收入还行。当了解到“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时,立刻被吸引了,实地考察后当即加入县小龙虾产业协会。在他看来,“稻虾共作”实现了“一田两用”,不仅小龙虾的养殖技术有人指导,而且还不用愁销路。目前,他共租了120余亩农田做稻虾养殖,投放了4000斤虾苗,截至目前已收成年龙虾两万斤,产值达30多万元,除去稻谷收入,每亩农田收入增值超过50%。余胜告诉笔者,到了明年,收入还能翻倍,因为前期所需的硬件设施全部建好,明年的规模更大了。同时,还能销售今年的虾苗。
目前,小龙虾产业协会已发展会员165人,其中,贫困户占30%左右,农田总面积2万亩以上,并且成立了党支部。协会采用“党建+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小龙虾产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种养、统一销售,打消农户顾虑,带动农户走稻虾综合种养致富之路,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王任 黄鹏)

桂平市在中央级重点媒体见报数创新高
江华举办瑶文化传承发展论坛
赣榆区集中整治非标三四轮车
干净整洁迎新春欢乐祥和过新年白云区审计局开展“迎新春”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
常德市白洋堤检察院开展“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主题党日活动
鄱阳农民“稻虾共作”走出致富新路
梅建华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诸暨市妇联召开“移风易俗 巾帼助力”动员部署会议
德保:做足矮马文章 打造旅游亮点
宜秀:郑志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产业园建设情况汇报
我市上半年财政收支实现“双过半”
景德镇市召开工业统计数据联审会
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镇江分会捐助70名贫困学子11.9万元
10元公交卡押金到底能不能退?
杨店镇铁坝村11名贫困学子获爱心资助
省农科院专家山头传授种茶经
苏州一自助餐厅现惊人一幕 红酒杯里竟有玻璃渣
监管谁之责 江苏南通两名幼儿接种过期疫苗
高淳区投资建设代办服务中心助推项目落地发展
锁石镇:干群齐手植树 种下“绿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