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事业跨步前进


编者的话:
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的波澜壮阔,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皖东大地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本刊今起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报道将围绕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变化和丰硕成果,全方位、多维度宣传各行各业的历史变迁和巨大进步,全景式、立体化展示我市扎实推进改革任务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
从实现“两基”目标,到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新征程,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从仅靠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到逐渐使用投影仪,再到现在的网络教学,教学变得越来越智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践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平安校园建设等取得全面发展,一幅让群众满意、人人出彩的滁州教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新征程
记者从滁县地区教育志上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滁县地区文盲率超过10%。自1978年国务院颁发234号文件《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后,各地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到1992年累计扫除文盲25万人,15至40周岁的非文盲率达到89.6%。
与此同时,滁县地区的基础教育也开始逐步发展。1978年,当时的教育资源有限,初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滁县地区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1983年至1991年,全地区用8年时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初中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1993年,地改市后,我市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98年全市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开始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迈进。
2000年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数量的逐年下降以及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全市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布局调整。通过十年的布局调整,全市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极大地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据介绍,近四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达46.7亿元,共新建学校29所,改扩建学校243所,新增学位57605个,新增校舍面积71.74万平方米,拆除各类不安全校舍共计12.8万平方米,采购教学仪器设备17万台(件套)。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小学学龄人口人学率达99.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72%、高中毛入学率达98.59%。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初,全市8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部通过国家验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
中职教育为滁州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职业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规模壮大期、内涵发展期、整合优化期四个阶段,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
目前,我市有中职学校17所,其中公办学校16所,民办学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省级示范特色建设项目学校6所,中职在校生48704人。全市中职学校开设14个大类专业,40个专业,127个专业点。2017年,我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8.69%,本地就业率70%以上。
十八大以来,我市中职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累计达17.97亿元,财政性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22%。确保了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制定本地中职生均拨款标准。实行普惠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十八大以来,我市中职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由39.09平方米增加到43.26,增长10.67%,生均建筑面积由16.00平方米增加到22.08平方米,增长38%,生均图书由32.10册增加到34.80册,增长8.41%,生均仪器设备值由3420.94元增加到4852.12元,增长41.84%。
智慧校园建设为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过去条件差,教学用具只有粉笔和黑板,而且黑板一用就是几十年,破旧了也不能及时更换。现在就大不一样了,教室里不仅有崭新的黑板,而且还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少学校还启用了智慧教室,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还通过视频实现了互动教学。”提及我市教育的发展,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刘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智慧校园”、“电子书包”等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投入使用,为教育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了解,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时,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在我市推广,接收信号靠的是无线锅子。时间进入2008年,“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在我市推行。2013年起,我市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跨越发展工程”,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跨区域战略性协作,积极探索欠发达区域信息化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市621所中小学接入互联网,宽带网络接入率100%;全市建成中小学多媒体教室8797个,配备率100%,全市中小学校生机比由2011年的17.9比1提升到7比1,师机比达1比1。
此外,截至2017年底,全市先后试点建设“同步课堂”、“在线课堂”近200个,将在年底前建成省级智慧学校示范学校2所、实验学校24所,建成市级智慧学校示范学校10所、实验学校59所。电子书包(移动多媒体终端教室)、录播教室、智慧课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终端设备、校园科技馆、3d创客实验室、无线校园等信息化试点项目和特色功能室在各县(市、区)纷纷落地生根,形成特色,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亮点。
“平安校园”全力保障学生安全健康
过去,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薄弱,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地越来越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努力保障每一名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近年来,我市各地教育部门不断提升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 “三防”建设和校车管理为重点,以完善制度为保障,校内校外相结合,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安装做到全覆盖,形成了“政府出资、部门管理、学校使用、公安指导”的校园安保模式,努力把校园打造成最安全的地方。
同时,加速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270万元,为423个学校食堂安装监控探头1784个、显示器691台,确保在校学生吃得安全、放心。最值得一提的是,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补贴、微利运营、联合监管”的校车运行模式,有效破解了校车安全难题。截至目前,滁州市共配备586辆校车,开通了994条线路,实现乡镇全覆盖,日接送近2.65万名学生。此外,每年夏季都会开展夏季防溺水工作,尽最大能力保障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

日照市实验小学举行2018秋季开学典礼
鄱阳法院“夏季雷霆”执行行动获点赞
游生态宜居乡村 尽赏多姿金银花
聊城一雇主拒不赔付雇员医药费 法院对其进行强制拘传
直飞柬埔寨过浪漫春节 300人游玩归来都说好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事业跨步前进
全国首个“龙”文化主题古民居岛落户市经开区
这辆“黑车”真“黑” 四公里枢纽站到菜园坝要收500元车费
平安校园立“规矩” 中小学每月一次疏散演练
相伴市民29年的定海公园3月26日起关闭 实施升级改造
【邹城市】我市组织收看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山东省情况反馈会视频会议
九江双语实验学校开展自编韵律操评比活动
封丘县:夯实金银花产业发展之路
元宵节宜阳新区全面“禁燃”
辽源市西安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稳中有进态势
【榆树市】召开锅炉撤并淘汰暨提标改造工作会议
永吉县举办“雪地足球赛·燃情冰雪季”雪地足球赛活动
大安市国税局多措并举为大企业管理“把脉”
平遥县设“苹果蠹蛾”监测点
我市贯彻推进“土十条”工作取成效 土壤环境治理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