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袭的民间风俗

从农历五月到八月,走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等节气,历经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地处南粤海滨的珠海,夏秋气温变化并不明显。处暑前,暑气一直萦绕着大地,直至中秋时节,才进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的状态。节气的轮转只需要一天,而传统风俗却沿袭千年。在珠海,端午、七夕、中秋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是如何传承的?又历经了哪些变化呢?
生产及入学习俗 “龙舟水”投石养蚝
过去,养蚝业是唐家湾镇养殖方面的主业。唐家湾海岸位于珠江出海的咸淡水交汇处,水质肥沃是良好的养蚝场所。“龙舟水”投石养蚝,是当地的一项重要生产习俗。
投石养蚝和悬挂养蚝。
每到农历五月,蚝民们便把预先制好的水泥条(用水泥制成长条状,中间为一长竹枝,利于插入泥滩中),趁涨潮时用船运到预定的海域,分散抛下海,潮退时,便把水泥条有规则地插立于泥滩之中,这个季节,蚝卵易于吸附在水泥条表面,一星期后,发育到芝麻般大小,再生出硬壳,约三四年后可获收成。由于多在农历五月初投石,因此这一活动也被称为“龙舟水”,此时投石生长的苗都是白肉苗,比其他时间投石所长的蚝,产量高,质量好。
秋季入学要带葱、蒜头、粉丝和鸡蛋
秋季也是开学的时节,过去的孩子,开学第一天也大有讲究。新中国成立前,珠海唐家一带的家长,会在儿童第一天入学时,在其书包装上青葱(寓意读书聪明伶俐),蒜头(寓意灵巧会算)和一束粉丝与两只鸡蛋(寓意各科都拿100分),此外还要给孩子带上一对“利市”,象征开学万事如意,此外家长通常还会带孩子到文昌庙拜文昌帝君。开学必备的有《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算盘、笔墨纸砚等文具。如今这些古老却带有部分迷信色彩的开学习俗仪式已不再被沿袭。
端午节:负有盛名的珠海龙舟竞渡
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划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珠海端午龙舟竞渡,在历史上也是颇负盛名。据《珠海市志》记载,建国后珠海首届龙舟竞赛于1955年在金星门举行。此后,珠海的龙舟竞赛活动规模越办越大,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节日活动。上个世纪60年代,珠海的龙舟赛地点设在野狸岛附近海面,每逢端午龙舟赛,上百艘渔船云集于香洲港海面,桅杆上挂满各种彩灯、彩条、讯号旗、风兜等,色彩缤纷,场面壮观。
龙舟竞渡。
当时,珠海香洲港举办的龙舟赛从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五,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冠军队可获一面绣有“赛龙夺锦”的锦旗、一只烧猪和一埕烧酒。香洲港的龙舟赛在鼎盛时期一度吸引香港、澳门、香洲、湾仔、桂山、万山、担杆、南水、东澳、庙湾、外伶仃等地的代表队参加。龙舟每艘长约40米,可乘载50人,龙舟中间横贯一条绷紧了的用竹笏扎的“龙筋”,龙头衔一束青菜,意谓“采青”,船底往往需要抹上一层黄油或鸡蛋清做润滑剂,比赛分6条赛道,均以插竹作标记,越界则犯规。比赛开始,各队擂鼓助威,锣鼓声欢呼声还有鞭炮声连成一片。
各处乡村各处例,在珠海金鼎镇上栅村,端午节不划龙舟。旧时,在端午当天,上栅村村民喜欢到海上洗“龙舟水”,在村里游神(当地称“耍菩萨”),把武侯公、华佗、天后娘娘、太保公、文昌帝君、十八奶娘、牛王公等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装扮一新,并配上龙椅座,沿村巷游行,香火萦绕,鞭炮不绝,村民们纷纷上前观赏迎接。
芦叶和芦刀粽。
此外,端午节那一天,珠海人喜欢在家门口燃烧一种特制的粗香并悬挂菖蒲等物,还在腰系上一个小香包,额头上涂点雄黄。此习俗历史悠久,传说菖蒲挂在门口可驱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除龙舟竞渡和裹粽子为保留项目外,其他带迷信色彩的习俗渐被淘汰。
端午节悬挂菖蒲、艾叶等物。
七夕:遥拜乞巧,浸冬瓜水,摆花街
农历七月初七夜,俗称七夕,也叫“乞巧节”。旧时,相好的女性相约一清静地方,摆果品,燃香烛,向天遥拜乞巧,是节日风俗。而在珠海,过去还流传着“浸冬瓜水”的习俗。据说,要在初七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挑水倒在已洗干净的放有新鲜冬瓜的缸里,并用白灰把缸口封闭,一年或几年后开封,缸里的冬瓜即可变成金黄清凉的冬瓜水了。在科学及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古时,“冬瓜水”被认为有保健作用。建国后,此习俗逐渐废止。
每年七夕这天,珠海金鼎下栅格外热闹,在繁华的下栅墟,商贾举行一年一度的“摆花街”活动。志书记载了历史上这一活动的盛况:下栅墟拱星街的商女(未婚者)皆打扮一新,穿金戴银,涂脂抹粉,身披绸服,脚穿绣花鞋,头插鲜花,两条拨浪鼓似的辫子用茶子油梳得油光水滑。这天,她们将亲手刺绣的花鞋、团扇、枕巾、枕袋、背带心等及一篮鲜花和培植的一盆秧莳摆放在自己的商铺门口展示。手拿方帕伫立(也有的是几姊妹出来亮相),唱着小调,与对方商女比貌美,比针线手艺,比富贵······风情万种,仪态可人,吸引众客前来观看,整条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摆花街”一般由上午8时一直进行至下午4时散墟方止。
中元节:消失的“盂兰醮”
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俗称中元节。过去,唐家湾镇一带的人民有在七月十四摆“盂兰醮”的习惯。即挂灯笼,案台摆放三个小神像及香案烛台、生果、斋饭等,还要请“喃巫佬”设醮坛神台举行祭拜仪式。据志书记载,在建醮两天内,当地村民都在家门挂上写着“盂兰建醮”字样的纸扎灯笼。农历七月十五晚,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烧纸衣,盂兰醮结束后,活动负责人就会集中研究下年建醮的设想并选定负责人,公布本年盂兰盛会的收支情况。金鼎地区,每三年设一届大醮,每届持续7—9天,在唐家地区,打大醮是每五年一届,每届持续5天。建国后,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经被废止。
中秋节:赏月对歌
处暑之后,暑气渐渐退去,虽然天气依旧炎热,但已经能感受到一丝丝秋意。“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中秋节,也意味着秋天正式到来。
过去,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实际上从八月上旬就已经开始了,亲戚朋友间互赠月饼、水果的习俗延续至今,此外,男子新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要到女方家里送月饼及其他礼物给岳父岳母,这一习俗如今也依然存在。
中秋节晚上赏月,一家人在露天处放上月饼、柿子、柚子、芋头、香蕉、菱角、花生等应节食品,欢聚一堂。富裕人家往往还会在赏月之时举行“拜月”仪式:圆月初上时,焚诸帛、香烛和燃放鞭炮自然是少不了的,然后向月亮顶礼膜拜,这一仪式也叫“拜月光”。志书记载,民国时期有一首诗这样描述,“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钱人家吃月饼,冇(没)钱人家吃芋糕。”一首打油诗,生动地描述了过去贫富人家过中秋节的差距。
在珠海鸡山村,还保留有“中秋对歌”的习俗。中秋节当晚,全村男女老幼齐聚一堂,分为村东、村西两部分,在一首“今晚歌堂系我开,吹箫打笛引郎来,引到郎来同我唱,一起唱到大天光”的开唱歌之后,村东、村西两群人开始你一句我一首地对唱起来,歌词多为四句,有抒情的,也有慷慨激昂的,也有悲哀叹世的,还有相互对答内容的,就这样一直唱到天亮。鸡山村有这样的说法:中秋对歌,靠海的村东赢了,当年渔获就有大丰收;靠山的村西赢了,当年就五谷丰登。
特别鸣谢:珠海市党史研究室方志科

杜集区石台镇派出所深入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社旗县:县人大深入基层乡镇督导调研脱贫攻坚项目建设
邯郸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
九江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巡回展走进姑塘镇集镇社区
兴业银行晋中支行“兴航程”合规活动收到成效
从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袭的民间风俗
市综合执法局完成今年牌匾广告“第一拆”
广宁县:开展创建无烟单位工作培训
春运即将启幕 铁路有了“新气象”
檀云坤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明天开始 重庆北碚部分路段将限制载货汽车通行
市食药监局七项措施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庆祝三八妇女节
组织部长吕挺琳参加市委组织部机关专题组织生活会
四届市委第七轮第四巡察组进驻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2020年起 四川取消省级优秀生保送资格
“三心”见真情脱贫在眼前
市发改局:不得串通涨价哄抬价格
关于诸暨旭润建设有限公司等5件单位资质申报相关材料预公示
人社部、财政部印发通知深度贫困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