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支洲岛的“海洋梦”:
建设万亩海洋牧场给鱼儿美好新家园
蜈支洲岛附近的人工珊瑚(资料图片)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三亚各界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奋力开创新事业的热潮。本报记者就此深入蜈支洲岛景区、中科院三亚深海所、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采访,实地了解、倾听各单位用实际行动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生动故事和实践。倾听蜈支洲岛景区发展史,了解优秀党员在企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探访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实验室钳工周皓,参观深海所日常工作,聆听党代表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日后的打算;了解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陈冠铭关于“十九大与科技创新和本职工作”的关联等,通过记者参观、聆听、观察、讲述,为您展现基层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今日刊发“十九大精神在基层”专栏第一篇——
中国有个海南岛,海南有个蜈支洲岛。
来海南的游客大部分都会被这样一句广告语所吸引并慕名前往蜈支洲岛,就如同“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般,到了海南就应该去一趟蜈支洲岛。
在海南的海岛旅游景区中,蜈支洲岛是广为人知的品牌,也是游客的必游之地。这个年轻的5a级景区,历经二十多年、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无名小岛飞跃到2016年接待游客约26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9.6亿元的海岛型标杆景区,曾荣获“2016年度国内最佳旅游景点”“2017三亚十大优秀文化企业”“2017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和称号,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与赞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海岛旅游景区,蜈支洲岛也有一个“海洋梦”,就是给成千上万的鱼儿盖“房子”,建设万亩海洋牧场,构建美丽和谐家园。
提高素质
培养“5a”员工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岛,发展成今天的5a级景区,蜈支洲岛取得的成绩并非偶然。“每一位员工都是蜈支洲岛建设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财富,在蜈支洲岛创建5a级景区的过程中最先面临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员工意识的提升问题,思想不改进,观念不更新,那么蜈支洲岛也不能实现5a级景区的目标。”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杨晓海说,为此,蜈支洲岛提出了“有了5a级的员工,才会有5a级的景区”的口号。
蜈支洲岛通过举行全体职工动员大会、定期通报、加大内部宣传教育、设立“t·a”天使服务团、督训师训练团等形式,加强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素质提升。同时,通过建立管理微信群,专设“金点子小组”和“创新实干团”的组织模式,将景区实时信息有效共享,合理调配人力物资,时间上从“小时时代”提升至“分钟时代”,并按年度、季度、月度实行“金点子”奖励机制,激发了全员参与创新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旅游区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怎么连保洁阿姨的舞蹈也能跳得这么好?”12月24日,四川的游客马萍萍在蜈支洲岛举办的“遇见未来遇见你”的平安夜活动上,发现岛上的保洁阿姨也能歌善舞时,感到特别惊讶。然而,这正是蜈支洲岛“五员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所谓‘五员’,就是人人都是安全员、清洁员、服务员、推销员和演员。”蜈支洲岛旅游区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马骏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景区有1700多名员工,人人都充当了这“五员”,确保景区安全、干净、文明,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更是给游客提供了最好的服务。
马骏说,“五员”文化是蜈支洲岛旅游区文化底蕴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每一位员工都扮演着五种角色,时刻促销,时刻服务,时刻清洁,时刻保障游客安全,时刻化身为演员为游客演绎一场舞蹈,送上一份微笑。同时,爱心、恒心、宽容心、责任心“四心”及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三轻”和个性化、道德化、温情化“三化”与“五员”文化配套践行,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蜈支洲岛岛人的标准。
近年来,蜈支洲岛多次外派管理人员入校进修、在职充电,用常态化学习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还成立了行业内的第一个“企业商学院”,采用“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学习”相结合方式,将景区的管理者和员工通过这一平台联系到一起,共同分享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为提升景区品质服务、高效管理和创新经营提供了重要思想与智慧的保障。
生态至上
为海底生物建“幸福家园”
“环境就是‘银行’,资源就是财富。”这是烙印在所有蜈支洲岛人心里的一句话。不管是企业高管还是一名普通的员工,都深刻地领会和意识到保护海岛周边环境是蜈支洲岛企业发展的核心,这也是企业发展永恒不变的宗旨。
来过蜈支洲岛多次的游客都会发现一个细节,每隔一段时间登岛的码头都会进行交替使用,这次上岛是夏季码头,下次来可能就变成了冬季码头。“为什么要建设两套功能一样的设施呢?”这不禁成为游客们心中的疑惑,更有游客认为夏季码头的周围景色诸如情人桥、船说广场都要比冬季码头好看一些,何不以夏季码头作为长期登陆点,充当门面和第一印象会更好。
“之所以不遗余力斥资打造冬夏季码头,就是要让那些区域的自然生态有半年的恢复时间。只有海洋环境恢复得好,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理念就是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过度开发。”马骏介绍说,除了修建冬夏季码头,蜈支洲岛还建设了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处理站,采用先进进口设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避免各类污染物对海岛周围环境产生破坏。
“哇,海底实在太美了,各种鱼儿、贝类、珊瑚尽收眼底。”12月24日下午,刚从深海潜水回来的游客赵洁开心地挑选着潜水时的美照。她说,海底不仅能看到自然生物,还看到了一些人工鱼礁。赵洁看到的这些人工鱼礁,正是蜈支洲岛联手国家海洋局和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共同打造的“海洋牧场”。
2011年5月,蜈支洲岛启动了给鱼儿盖房子的项目——海洋牧场,在蜈支洲岛周边海域投放数万立方的人工鱼礁和8艘报废渔船。“人工鱼礁就是各种形状不一的水泥石块,投放到海底后可以为珊瑚生长提供附着点,吸引各种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围绕礁体觅食、栖息、繁殖。”杨晓海告诉三亚日报记者,第一批投放的人工鱼礁共200个,相当于给鱼儿盖了2000空立方的房子。同年7月,蜈支洲岛将20万尾红鳍笛鲷、紫红笛鲷鱼苗投放到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区,补充和恢复该片海域的鱼类资源。此后数年累计投放1400个水泥型人工鱼礁,21艘31米长的船型礁,数十万尾鱼苗,投入资金超过3800万元。
蜈支洲岛建设海洋牧场初期没有可模仿学习的对象,一切都靠自己摸索,经过不断跟踪管理、探索海洋牧场管理模式,才形成如今的初步规范管理体系。现在,人工投放的环形不锈钢礁盘和水泥鱼礁上,已经生长出了不少新生珊瑚和贝类藻类,礁盘上覆盖的珊瑚礁较投放前厚度已经达到了四五厘米,与此同时大量食草性生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再聚集,新的食物链和稳定的生态系统重新形成,蜈支洲岛海域已经成为海南周边渔业生态资源最丰厚的海域之一,海底生态保护和恢复效应明显。
“我们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实现旅游业发展,同时还必须要推动产业的提档升级,要做好这一切,就必须让海洋牧场具备规模效应”。蜈支洲岛旅游区总裁孙林在谈及海洋牧场的未来时表示,目前,蜈支洲岛千亩的海洋牧场规模还难以支撑海洋休闲观光产业的提档升级,因此蜈支洲岛计划在现有的海洋牧场规模基础上,围绕蜈支洲岛周边海域建设打造一个万亩海洋牧场,为未来的“海底公园”等项目的实施提供环境支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三亚日报汪慧珊)
雨过晴天美
我省查处18家违规旅行社
仲恺3000流动摊贩将纳入室内疏导点管理
7家企业为伊川县吕店镇开办7家爱心超市
浦城县检察院组织青年干警来到仙楼山烈士纪念碑开展祭扫活动
蜈支洲岛的“海洋梦”:建设万亩海洋牧场给鱼儿美好新家园
站外取票 便民出行
临沂:执业药师资格考试8月7日起报名 统一网上报名
经开区掀起学习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热潮
慈利县四大家领导现场调研督办“四网”上岸整改工作
昨天是世界环境日 苏州举办公众环保实践现场活动
市工信委全力推进工业技术改造
三明市规上工业企业节后复工率达96%
拱墅23处“盲区”将被点亮
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闭幕
薛占海前往志丹县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贫困户和困难职工
昨天是本周最凉快的一天 今起常州全面开启30℃+
今年第二季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三方测评结果出炉
大货凌晨疾驶撞死路边两人 民警奋战37小时成功破案
蚌山区开展篾匠街小吃群集中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