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单方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属于刑法规定的虚假诉讼犯罪行为。《解释》将于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9月28日《新华网》)
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或者假打官司,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使法院或仲裁机构做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裁决、调解的行为。
现实当中,打击虚假诉讼并非易事。一方面,虚假诉讼发现查实难。虚假诉讼本身具备隐蔽性强、可预测性差等特点。而客观标准与规制机制的缺失导致了一线法官一般只能依靠审判经验来判断、识别和防范虚假诉讼。此外,民事诉讼更为尊重私权,法官对案件的主动调查权受到限制,这就更容易使得虚假诉讼得以蒙混过关。另一方面,惩罚力度轻也是虚假诉讼猖獗的原因之一。如果再考虑发现难因素,从概率的角度,虚假诉讼着实是一笔“理性选择”下的买卖。
虚假诉讼一旦得逞,始作俑者可以顺理成章地规避本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取得不当利益,损害相对权利主体的实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此举不但扰乱司法秩序,消耗有限的司法资源,而且扰乱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和社会和谐,侵犯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严重损害了法治尊严,必须依法严惩。此次两高出台司法解释,彰显了依法惩处虚假诉讼的决心,也给玩火者敲响了法治警钟,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刘道平看望巴中代表团代表
海南环岛等28条城际铁路列车票价折扣调整
蚌埠市安监局多举措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
市委召开十一届十七次常委会议 孙喆主持
高新区苗湾村:加紧改造城中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时评:诉讼也需“打打假”
【民生沟通】单眼失明如何办理残疾证?
牛扎坪村|2000余斤西瓜送部队(图)
啤酒阿姨张银娣 囤了全球5000种啤酒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六次专题研讨会在三亚召开专家热议区域经济智慧激荡共献良计
桦甸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加快绿色国土建设步伐
国足热身赛下月在苏开赛 奥体中心体育场首次开放
70家体育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全民健身日”今早启动
2月22日起“电子眼”将抓拍行人闯红灯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
烟台上万家进出口企业建大数据档案 确定风险等级
省运会群众比赛项目广场舞比赛落下帷幕
天台推行支部标准化“20条”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日本代表团来访深圳市投资推广署
落实政治待遇聆听专题报告——嘉实集团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专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