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
出生于大别山深处的篾匠世家,邹红在六安毛坦厂镇“家家山后有竹子,人人都会竹编手艺”的氛围中长大。少年时放弃了上大学,邹红一心扎进竹编中,成为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六安竹编手工艺传承下去。
“我从小就对竹编情有独钟。”邹红说。在成为竹编手艺人的过程中,她还设计出新的产品。“考虑到适用性与现代人的需要,我设计制作了一些竹编生活用品。”传统的农业用具需求减少,邹红将首饰盒等大众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物品用竹编语言表达。为了迎合大众的喜爱,邹红在产品设计上绞尽脑汁。“首饰盒用到的竹篾要更精细,花型要有设计感。”她举着手中大气、古朴的首饰盒说。像这样一个首饰盒,熟练工一天只能做一组。
十几岁正式拜师,开始学习竹编手艺,钱蕾跟竹篾打了二十年的交道。每个产品的造型不同,制作用时自然也不同。越精致的东西需要编制越久。一只精巧,工序复杂的倒径篮,她需要编制一小时。套圈、编制底部、成形、收口、上配件、上色。倒径篮编制工艺复杂,一个工龄五年以上的成熟工最快一个小时只能做一个。这种诞生于唐朝的花道用器直径十九厘米,却有500多道迴,需要转五百多回竹篾。
邹红、钱蕾所在的竹编厂,是六安当地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竹编厂。小到花器、首饰盒,大到一把椅子,厂长董铭都要求工人们注重细节,精心对待。六安竹编的制作过程复杂,破篾需要专门的破蔑老师傅一根根手工破好。“竹篾有很多种,编织不同的产品需要用到不同的竹篾。”董铭说。“像这个筛子需要用到九种竹篾,每个竹篾都不会扎手。跟市面上十几块一个的完全不同。”董铭用手抚摸竹编筛子,展现筛子光滑的表面。
“我们家用的是大别山一带生长的贵竹,必须是三年生以上的。”董铭介绍,“这样的竹子节长、平,制作出来的竹篾柔软。我们家坚持传统,坚决不做劣质产品。”董铭指着一把泛着美玉光泽的椅子,“这是一种颜色”,他看向另一把铜红色、仿生木质花纹的椅子:“这是烤出来的颜色。”
然而谈到未来的发展计划,董铭却难掩悲观:“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了,没想过能走到哪里。”目前厂里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一年产值200万。竹编产品在国内销路难以打开。然而手工成本却很高。“一个普通的竹椅售价160元,人工、材料成本要130元。一个大工、一个小工一天只能做两把。”与上世纪80年代末相比,人力成本涨了50倍,销路却打不开。去掉人工、原材料等成本,全厂一年毛利润20万。
除了销路、成本,人才也是制约竹编厂发展的因素。1979年出生的钱蕾是竹编厂里最年轻的竹编手艺人。“年轻人现在不愿学竹编。”董铭说,“过去我们都是从祖辈那里学会的竹编手艺,现在的80,90后却都不感兴趣。”原本从事竹编工艺的匠人们也都谋求“更赚钱”的行业。董铭家的竹编厂是家族企业,厂里的员工人数从89年建厂时的200人降到如今的三四十人。现在厂里的破蔑师傅仅有十位,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而且没有传承人。
“出去打工,或者承包工地的木匠活一年一人就能赚二十多万。”董铭说,“招人难,没人很多活我也要自己干。前几天我带人上山选竹子,还摔了一跤,把腿摔了。”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红也担心六安竹编艺术的传承。“希望政府能给手艺人更多保障、补贴。”她说,如果竹编行业的工资水平跟其他水平持平,愿意从事这行的人也就多了。(记者 徐慧冬 彭旖旎)
市国资委迅速贯彻落实全市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大会精神
广场舞启动“静音” 为中高考“让路”
田东民警火眼金睛 办案路上抓获两逃犯
王启荣到区经信委调研指导工作
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湘潭经验”
探访六安竹编手艺 生活处处皆艺术
海口12345热线本月全部入驻市民游客中心
厉害了!南充返乡创业活跃度居全省第二
江都区总工会启动送温暖活动 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职工
昨日烟台突降冰雹导致机场2个航班滑回、3个航班备降
一场运动与美景共享的盛宴
“万众一心向前进”!
国防道东延项目取得新进展
市统计局副局长袁世华带队调研名山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返乡前夜身份证丢了咋办?
全国百名青少年漳浦“寻根”学传统文化
右江区: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在行动
舜德小学“我的中国梦 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
市政协视察残疾人康复工作
南昌前七月处罚“五车”违法2.4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