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开封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心似双丝 中有千千结——我与《开封日报》的情缘


创刊于1948年的《开封日报》,筚路蓝缕70年,见证了古城开封的发展历程。目前,她仍是开封最重要的纸媒。河南大学建校已逾百年,历经沧桑,有辉煌的历史,更有美好的未来。
一座古城、一所名校、一张报纸,三者注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密不可分。
10年寒窗,1991年,我幸运地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来说,能在报纸上发表文字,简直是一个梦想。中文系的文学社和学生会、团委时常请开封日报社的老师给中文系的文学社社员做讲座,也是那时我知道了报社的李允久、刘静沙等老师的名字,我感觉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内心很崇拜他们。后来,有同学到《开封日报》实习,也有同学在报上发表文章,我就特别羡慕他们,渴望有一天自己的名字或者作品也能出现在上面。
我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开封日报》上是在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后的2000年八九月份,我写的两篇小文章《北碑之冠〈郑文公〉》和《隶中之草〈石门颂〉》先后刊登在《开封日报》和《汴梁晚报》上。虽然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但是首次在我大学毕业后生活的城市党报上发表文章,当时的激动可想而知。2001年,我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但我的人事关系还在河南大学,我的家还在开封。
2003年,《开封日报》为庆祝教师节做了一次书画专版,发表了几张书法作品,其中就有我的一幅,这是我的书法作品第一次刊登在《开封日报》上。2006年6月,报社刘永安老师写了一篇报道我的文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介绍了我学习书法的情况。2012年,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之时,我广邀全国书法名家共同书写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征集了一百余幅书法作品,捐赠给母校河南大学,对此事,《开封日报》也进行了跟踪报道。2016年清明新郑拜祖大典期间,我个人的《中华根,民族魂——孟云飞书法展》作为大典的六个子活动之一在新郑举行,令我感动的是开封日报社专门派出记者对我的展览进行报道……
“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自1991年我考入河南大学,迄今已近30个年头。世事沧桑,风云变幻。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开封更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开封日报》作为开封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展示开封的窗口,为开封的繁荣兴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年我与开封、与《开封日报》息息相通,因为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开封度过的,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认识了众多老师、同学和朋友,并收获了爱情、安了家,也与《开封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这里不但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1972年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8月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攻读书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到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华书画家》学术部主任、副总编等,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

辉县市黑臭水体整治与河道综合整治建设PPP项目工程监理评标结果公示
广东经济形势报告会南海区专场开讲
【周口港区】全面服务三夏生产 麦收秋种全部完成
加强安全法治教育 共建平安和谐校园——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德城规范职业学校管理
纪念《开封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心似双丝 中有千千结——我与《开封日报》的情缘
墙体瓷砖常掉落 热心商户贴警示
蜀南竹海亮相2018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
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初见成效
修文:以大扶贫统揽全局努力实现新跨越
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许昌代表团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宝鸡创业者,减税“红包”来啦!让你惊喜连连
今年乌镇戏剧节怎么玩?攻略在这里
黄山市被列为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级试点市
王立彤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
灵璧娄庄镇小学路雨天积水损坏严重
杭州市审计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我是人社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规划局】积极推进公共停车场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