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21日电 清风徐来,碧水东流。诗人们在当涂大青山之间吟诵,以诗与书香向“诗仙”李白致敬。
中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近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行,诗歌节已经在马鞍山连续举办了30年。
在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看来,中国城市办文化节日的不少,但能坚持30年从未间断实为难能可贵。
诗人与马鞍山的绵绵情意,成就了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朓开始,千余年来,600 多位诗人曾先后栖居马鞍山,留下了一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1200多年前,年轻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雄心万丈,第一次出蜀就与马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望天门山》就是此时所作。他一生在马鞍山写下53首壮丽诗篇,据传长眠于大青山脚下,民间至今还有李白在采石矶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
斯人已逝,但诗意栖居,却成为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坚守。
作为首届诗歌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戎林对 30 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他回忆,李白诗歌节当时还叫国际吟诗节,活动大受欢迎,还来了很多国际友人,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李白的诗在国际上也有影响。
“中国李白诗歌节在时代变迁中能坚持30年,本身就是一个成就。”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认为,诗歌并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长或物质满足,但诗歌的力量是无形的,它内化而成的精神感召更加永恒。
事实确实如此。时至今日,每年诗歌节仍有大量来自日本、韩国等华语文化圈的人来朝圣“诗仙”。今年中秋期间,日本吟道学院理事长中西康二刚刚率队来进行诗歌文化交流。
“诗歌节的延续传承不仅在于高雅格调,更要接地气。”马鞍山本土诗人欧震告诉记者,马鞍山深厚的诗歌文化氛围,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热情,“草根诗人”、 “民间诗社”,在马鞍山随处可见。
农民工陈宗仓本是随儿子求学来务工的“新马鞍山人”,儿子毕业离开,他却选择了留下,原因正是“诗歌”。
从小读诗、写诗的陈宗仓,外出打工后依然没有放弃这一爱好。来马鞍山的第一年,陈宗仓知道了诗歌节,他说, “在这里写诗能够被理解、被尊重,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诗友,就像漂泊多年的人回到了家。”后来,太白诗社还邀请这位草根诗人加入,让他有机会受到专业的指导和更好的交流。
不难发现的是,诗意正在中国加速回归,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到乡下的农妇……诗歌创作者的群体更加多元,《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受到全民热议,在手机上读首诗再睡觉,甚至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习惯。
陈智扬是来自河北张家口的“95后”,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凭借“古典月亮与现代乡愁”主题写就的诗作,出人意料地摘得“李白杯”全国诗歌大赛的一等奖。
这项赛事是诗歌节的重要内容。陈智扬参加了拜谒诗仙的活动,见识到了李白诗句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场景。 “李白是我的精神偶像,这次获奖让我很受鼓舞。”陈智扬说。
诗歌的传承教育在马鞍山校园中独具特色,从精心筹划诗歌大赛,到对重点诗词的精细讲解;从单纯的背诵诗词歌赋,到探寻诗篇背后的故事,诗词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更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2009年开始,马鞍山市红星中学的老师桂芳就开始创作“童言唐诗”系列,和孩子共读古诗。2017 年,她还开设微信公众号“桂子诗话”每周推送,目前已陆续推送85期。
“全员参与,多元诠释,大到李白诗歌节,小到校园诗歌赛,都是努力强化对青年人传统诗词的传承教育。”桂芳说,为人师,教诗词,就是渴望在“奔跑起来的快时代中慢下来”,如同一个手艺人,慢慢雕琢,细细打磨,静听花开。
(记者 杨丁淼)
临沂机场2月吞吐量创新高 旅客吞吐量14.5万人次
市科技局举办庆祝建党九十七周年文艺汇演活动
我市举办大蜀道——广元画家画蜀道创作工程展
人民网评: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不管你是真喜欢还是蹭热度 最近的朋友圈满屏是世界杯
安徽马鞍山:“诗仙”李白终老地 诗意相伴30年
聚焦新时代网络安全热点 C3安全峰会在成都高新区举办
1至7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2亿元
我市召开参加第十五届省运会总结会
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
马航MH370最终调查报告将出炉 能否解开失踪谜团?
滨州国昌实验学校学生趣游菜博会
人生首战日 亮剑试锋芒
2018年黑龙江·富锦全国科普日暨金秋科普月活动启动
武宁公路分局工会积极为职工办理互助保险
市人大督办祁阳学位建设
巴士公司四车队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昌江环卫局降低扬尘污染打造干净整洁环境
梓潼县脱贫摘帽村道路建设工作会召开
我市中心城区禁用不达标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