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群众眼里的“泥腿子”

    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刘伟勇
    一双运动鞋、一身迷彩服、一个旧草帽、一个文件袋,这些通常是乐业县逻沙乡全达村第一书记刘中明进村入户的标配。2015年9月,他被组织从百色市港航管理处选派到全达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和家家户户,由于之前全村有80%以上的道路没有硬化,因此他是群众眼里的“泥腿子”书记,更是那一方百姓心中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逐户片访摸清底数  秉执公正赢得信任
    农村工作错综复杂,底数不清势必会造成扶贫工作的不精准,办事不公平公正势必会失信于民。在开展驻村工作之初,刘中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采取逐屯逐户片访的模式,把全村的基本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一时间,群众都知道全达村来个刘书记,一个实干的第一书记。
    2015年10月23日,驻村工作队在大寨屯开展入户精准识别工作。上午十点多,村民小组长骆万全已召集在家的乡亲们在旧球场等候。该屯共有89户人家,是全村最大也是最贫困的自然屯,近70%房子还是陈旧的木瓦房,有的已经属于危房。而且通住屯内的道路还是乡间小路,再加上排水不好,造成道路长年泥泞不堪,无法落足。眼前的一切对刘中明的触动很大,也让他下定决心改变大寨屯落后的面貌。
    在开展工作之前,由他主持乡亲们开了简短的宣传动员会。乡亲们围在他的四周聆听着,对于精准识别政策大多群众表示支持,但也有人执怀疑态度。为了接下来入户识别评估更客观公证,他特别强调了村民之间可以互相评分,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工作队员到各家各户去,把每家每户的情况真实反映,防止有人隐瞒事实,确保评估的精准。
    会后,有位年近80岁的老人当众对他说:“你说的识别如何精准如何公平,我不管,我只要看你们识别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屯里最困难的是岑占有家,如果你们识别的结果他家的分数是最低的话,就能说明你们的工作是公平的”。原来他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骆华军老人,听了他的这番话,刘中明心里五味杂陈,一是群众对他们公平公正开展工作的期盼,二是为他们识别工作要严谨再严谨,避免错评漏评敲响警钟。他就带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入户识别,当把识别结果公布出来时,最终岑占有家因病因残、无劳动力、两个未成年孩子、单亲、房子危房等原因,评估得分19分,为全村的最低分。骆华军老人找到他说:“你们识别不打感情分,实事求是,为穷苦百姓主持公道,我为你们竖大母指!”
    多方争取基础设施项目  交通通讯“盲区”变通畅
    多年来,全达村大寨和老山两个屯,因地型特殊,现有移动通讯基站信号无法覆盖等原因,一直是全村的通讯死角。进入这两个屯的地界,自然而然会让你与外界“失联。
    刘中明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而这里的信息却是如此闭塞。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多次跑到县里的电信、移动等单位递交请求修建移动通讯基站的报告。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2016年底,还是不见有什么动静,当他再次来到县里的各通讯公司找领导时,得到的回复都是“正在向上级申请,请耐心等待......”。他想,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得另想办法才行。终于在一次全县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刘中明利用发言机会,把自己准备好的大寨、老山通信困难以及关于全村急需解决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一并反映,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协调各职能部门给予解决。
    探索发展特色生态养殖产业  助推村集体经济落地生根
    全达村土地、生态资源丰富,经过多方走访和深入调查,刘中明发现当地许多群众都有把猪放到自家山林里养殖的习惯。经过放养1年后出栏的生态猪最大的才50公斤左右,因为饲养周期长、运动量大、品质好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虽然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许多,但在市场上依然供不应求。
    由于各家各户都是零星散养不成规模,市场供应不稳定,使得这一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如果能扩大养殖规模,达到稳定的出栏量,再加以市场推介,必定能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谁会是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 人? 几经摸排,发现本村党员滕德交有意转行回乡发展产业。刘中明决定把他作为推进生态放养猪项目的突破口,率先在村里发展特色生态放养猪产业。说干就干,2016年1月,滕德交把自家几兄弟的340亩林地集中起来,又把附近810亩的连片林地租下,一共投放了250头猪仔,并用铁丝网建起了一千多亩的围场。2017年6月,滕德交的第一批放养猪出栏,除去养殖开支外,还净赚了近20万元。滕德交的创业成功,在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时候,刘中明建议他趁热打铁,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吸引了8户群众加入到生态放养猪产业中来抱团发展,从而壮大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全达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中广核集团的扶持下,整合131.5万资金,采取“村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一社多联”的方式,发展年出栏1500头以上生态放养猪的村集体经济项目。该项目可在合同有效期内收回投资成本131.5万元及盈利78.5万元。此外,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的社会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采取由群众、贫困户“代养”及种植牧草保价回收的方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预计每年可为代养贫困户增收共计76万元。
    探索“一对一”认养模式  帮助特殊贫困户产业脱贫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像一部分家庭情况特殊、自身发展能力差的贫困户是很难融入全村的产业发展。全达村茶树林屯唐小林户是全村最贫困的农户之一,同时也是刘中明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该户全家5口人,户主是聋哑人,配偶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分别才3岁和8个月的幼儿,父亲唐仲国和母亲刘巧都是70多岁的高龄老人,全家靠政府的低保政策维持基本生活。如何使这样一个老弱病残的贫困户,在家门口也有一个短、平、快的产业,由政府低保“兜底”对象,转变为帮扶“造血”自立自强。
    刘中明鼓励他利用自家的90亩林地也发展生态放养猪产业。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围林地、购猪苗这些都需要钱,但像他家这样仅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家庭,哪来的钱投入发展呢?刘中明想到了他的后援单位百色市港航管理处,能不能发动后援单位的干部职工,每人预购认养一头猪,并预付每头猪500元的定金作为唐小林发展养殖的启动资金,等猪出栏后再结清后面的余款。就这样“一对一”的认养模式应运而生,即解决了特困户缺少资金的困难和销售的后顾之忧,又能为干部职工们提供了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这样的办法可谓是“一举两得”互利双赢。第一批认养的20头生态放养猪年于2017年底顺利出栏,唐小林收获了近4万元的收入,为顺利实现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年多时间里,刘中明积极奔跑于各部门之间,向领导请示汇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全达村与2015年9月份他刚来挂任第一书记相比有了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全村所有通屯道路都实现了水泥硬化;修建了几条产业路和机耕路到田间地头,农民的耕种劳作告别了肩挑马驮;全村统一规划建设,水柜建起来了,实现集中供水;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办公楼球场及戏台建起来了,宽带网络接通了村部;大寨和老山屯的通讯基站也正在建设中;通过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群众的房子变得漂亮起来了;村中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美丽乡村种植的桂花树绿起来也香起来了.......。2017年,刘中明被百色市委评为“群众满意第一书记”称号。尽管全达村的条件变好了,但他还是想成为当初群众眼中那个“泥腿子”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藏身废弃养猪场 “黑加油站”被查封
第十五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威海喜获三金两银
我市首例境外投资者以境内利润再投资退税落地
汗水浇筑高铁梦
【寻人后续】普陀走失男子已被找到
甘当群众眼里的“泥腿子”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15岁女孩被西班牙夫妇收养 今欲回湛江寻亲生父母
福田一家施工单位未经批准擅自砍树 砍伐28棵树被罚28万元
湛江海关一周内两次在入境船舶检出活鼠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喜迎新生报道
栏目未更新(2018-03-12)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建议设立“全国无障碍日” 将参与冬残奥会闭幕式演出
东海县城管局:实施楼体亮化 扮靓城市夜景
安庆市直教体系统扫雪除冰保障市民安全出行
今年前5个月,银川市优良天同比增加15天
【津云微视】你知道吗?是他们在守护着乘坐海河游船的你!
东坑镇开展“河湖保洁日”活动
河畔小景
文创大咖齐聚 共话“一带一路”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