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近日,一条名为“一起灌溉平安树,赢万元话费”的链接,刷爆了杭州人的朋友圈,转发的网友都在拜托朋友帮忙“浇水”。以至于有不少人吐槽手酸,因为一整晚都在帮朋友“浇水”。收到这项作业的是西湖区的小学生,有个别学校没有布置,有些学校让家长选做,遗憾的是,有些学校要求人人参与。
家长们一边刷屏“浇水”,一边大倒苦水,搞不明白“这样的假期作业有什么意义?”通常情况下,为难学生的“奇葩作业”大抵限于“全家总动员”,鲜有“朋友圈总动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份溢出家庭范围的“奇葩作业”,已经不再只是“奇葩作业”了,而是对教育的绑架。
这款意在提升安全和环保教育的网络h5游戏,其初衷当然没问题,“寓教于乐”的游戏形式,也值得肯定。但问题是,要求小学生和家长通过手机“浇水”,适宜吗?一边倡导远离电子产品,一边要求刷屏,孩子们究竟如何是好?
家庭作业成家长作业,是一个为公众诟病已久的话题,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予以禁止。就在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家庭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学校要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
既然有了明文规定,为何还公然要求小学生“浇灌平安树”呢?而且,不仅要给小树浇水,还要关注公众号,这还是小学生作业吗?家长们群情激奋,迫于各方压力布置这项作业的老师们也表示无奈,毕竟这样的事早已习以为常了。一位家长的吐槽,或许道出了个中玄机:不是什么都可以从娃娃抓起的,利用学生吸粉增流量,如此绑架教育,太不要脸了吧?
“朋友圈总动员”为孩子“浇水”,固然只是小事一桩,但其所折射的动辄“从娃娃抓起”的思维,却值得引发深思。
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曾委托中国教育报在报纸和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一项“为学校和老师减减负”的调查,引发了很多教师的感慨。调查结果显示,有21%的教师表示自己学校去年一年收到了超过100份的上级部门文件,21%的教师表示自己学校收到了50至100份的上级部门文件。动辄上百份文件,大多数不是教育本身的事情,往往都是交通、消防、纪检、环保、治安、宣传等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下的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的阵地,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
站在部门角度审视,或许觉得自己只是偶尔“骚扰”一下学校而已。但是,学校面对的却不只是一个部门,哪怕是每个部门都只给学校下一个文件,学校就难以招架了。有些事情固然应该要求学校配合,但一些为了秀业绩或夹杂其它色彩的活动,却往往华而不实,甚至重复进行,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意与使命,理应取消。否则,当这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成为了学校难以承担的额外负担,不仅会严重打乱教学计划,还会“逼良为娼”,迫使学校和教师撒谎、作假甚至崩溃,与育人的宗旨背道而驰。教育无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
漯河供电公司抓整改转作风 提升服务质量
美味骨头汤中添加罂粟壳 临潼一餐馆负责人被刑拘
嘉鱼县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扶贫贷款政策助力扶贫攻坚
责任踢皮球规矩成儿戏 一人贪污牵出三人失职
大同“三三四四”增收模式让村村家底更厚实
“奇葩作业”是对教育的绑架
巩固创建成效 提升创建水平
台湾青年邂逅高新区“南湖” 体验高新科技成果
英法等专家学者赴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访问
信阳农行“惠农e贷”担负起服务乡村振兴新使命
生态创新融合发展|“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
调研|深圳市经信委副主任高林率队赴深汕特别区调研
蛟河市道路交通事故调处中心挂牌成立
邵阳市交通运输局调研农村客运示范样板县创建工作
武义古村举行民俗文化 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壶口瀑布水势磅礴
2018年“美食之都 食安开封”摄影大赛启动全民参与用镜头定格“食安开封”之美
长沙县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专题培训
市商务局推行信息会商制度
浔南小学开展“亲近自然 交流成长”秋季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