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乡愁的寄托。缙云建县已有1300多年,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近年来,缙云县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全县录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9个、省千年古村落1个、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2个、省传统村落36个、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38个,挖掘出地名文化遗产140个,并制定《缙云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辑出版《缙云县地名志》《缙云县古今地图册》《缙云县行政区划沿革》《缙云县地图册》和地名故事类书籍《缙云县地名探秘》等。
今年,缙云县积极创新,在“千年古村落”——河阳村,建成全国首个“地名书房”,探索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新途径,开拓地名文化宣传新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建设新模式。主要做法是:
一、“融合资源”选好点,激发地名文化新活力
创新思路,在选择“地名书房”建设点时,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有机结合,激发地名文化焕发新活力。一是助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缙云县河阳村历史悠久、地名内涵丰富,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之一,将“地名书房”设在“千年古村落”,有效地促进了地名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宣传与保护。二是接轨“乡村振兴”。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地名书房”设在乡村,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扩大了地名文化宣传范围。三是融合旅游发展。近年来,河阳村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打造aaaa景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将“地名书房”设在景区,既给人们带来了更深刻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享受,也大大提高了地名文化宣传效果。
二、“围绕主题”取好材,突出地名文化新体验
围绕“地名文化”主题,“地名书房”多视角、全方位展现地名文化建设成果,突出地名文化新体验。一是“书籍”。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到当地以及全省各地《地名志》、《地名故事》等地名文化相关书籍共计200余册,陈列在书房的书架上,免费供人们阅读。二是“展板”。在书房墙上布置了《地名文化》《缙云名镇名村名录》《缙云县地名文化地图》等多块展板,详细介绍缙云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情况、缙云县的名镇名村名单、缙云县“县”“乡镇(街道)”“名村”的地名元素等内容。三是“视频”。专门拍摄了《“千年古村”——河阳》地名文化短视频,在书房的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使人们通过变幻的画面,感受千年河阳的地名风采。四是“二维码”。在书房醒目位置设置二维码,只要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快速、便捷地了解“千年古村落——河阳村”的悠久地名历史、有趣地名故事。
三、“创新载体”用好网,拓展地名文化影响力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拓展地名文化影响力。一是建立“缙云地名”微信公众号。该微信公众号除及时推送有关缙云地名动态信息外,还设置了“缙云县情”“最美地名”“古村河阳”三个自定义菜单。“缙云县情”主要介绍缙云地名由来、建置沿革、乡村名录、名镇名村等地名文化知识,“最美地名”定期推送缙云地名故事,“古村河阳”专题介绍千年古村落——河阳村的地名故事和专题地名视频。二是推出“地名+新媒体”项目。作为丽水市“地名+新媒体”项目首批实践地,缙云县河阳村共挖掘出河阳古街、马头墙、福昌寺等50个地名文化点,每个点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维码,依照“一点一码一文化”的原则,每个二维码均能扫描出相应的地名由来、地名图册、地名故事等资料。三是开展“寻找最美缙云地名故事”征集活动。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缙云地名故事,以地名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让参与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和宣传。征集活动结束后,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作品逐篇审理评选,并挑选优秀作品若干篇集结成册出版宣传。(市民政局)
通道坪坦乡:多举措开展综治宣传
阳卫国会见绿地集团董事长
建设银行开封西门大街支行举行开业仪式
朔州市第二中学举办“道路交通安全进校园”知识讲座
浚县1—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情况
河阳村 建成全国首个“地名书房”
向空间要效益 楼宇经济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
浙G6418Q闯红灯
全省第十届老干部门球赛在咸宁市开杆
新区时评丨打造城市文化新高地
渭南市食品生产许可公告(第164号)
灌云县首张手机刷脸签名营业执照颁发
胡云睿博士考察筑梦新区
中核兰铀举办第三届科普活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调研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
爱国路:垃圾已清理“僵尸车”成新问题
装修工看错单元号装错房 女子婚房被拆砸成废墟
高新园区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三驾马车”拉动乡村振兴
安徽发布2018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