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沪剧《敦煌女儿》昨晚试首演


由上海沪剧院推出的原创沪剧《敦煌女儿》于昨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成功。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以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讲述了以她为代表的几代学者坚守大漠,为保护、研究敦煌文化遗产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演出落幕,台上樊锦诗的扮演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噙着泪,台下不少观众已是泪流满面。
在此之前,她还得到一位特殊观众的认可。低调的樊锦诗选择在试首演前一晚,带着一大家子来看台上的自己。尾声时,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彭金章等几代敦煌人次第“亮相”,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都选择留在大漠,三危山上永远守护敦煌。这位80岁的老人难掩激动和兴奋。戏一结束,她就从观众席径直走上台,“这样的收尾很好,不是樊锦诗一个人的坚守,没有老前辈给我们垫底、打基础,树立榜样、挽留我们,没有老彭(樊锦诗丈夫)的支持,我坚持不下来。”
创新表达:突破传统戏曲舞台
这可能是沪剧在舞台表现与叙事结构上突破最大的一次。演员们在虚拟的几个的门框、桌椅间表演,曼妙富丽的敦煌石窟被简化成四个标志性的飞天形象,悬于舞台上方。而樊锦诗初登台还是耄耋老人,沧桑沉稳,几十秒后便改换服饰“走进回忆”,成了初入敦煌、意气风发的北大毕业生。如此这般的几次时空变化间,樊锦诗青年时初入敦煌对洞窟艺术的沉醉,中年时在事业与家庭间的彷徨纠结,晚年时对敦煌文化保护的殚精竭虑,都一一呈现。
过去十多天,剧组迎来冲刺期。在导演张曼君和上海沪剧院院长、主演茅善玉的带领下,早九点半到晚九点半,大家一排就是十二个小时。与以往生活化的沪剧唱词不同,这一次《敦煌女儿》为切合主题,不仅有不少专业术语,台词也更“文气”。为把大段的台词背熟,茅善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反复背诵,遇到磕绊的地方还要手抄几遍加深印象。甚至顾不上精致梳妆,每天都素面朝天地“泡”在排练场。高强度工作激起斗志与热情,每次排演至动情之处,泪水屡屡在茅善玉的眼眶打转。
而樊锦诗的到来,更触动了演职员的心弦。乐池的演奏员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个瘦小平凡的身影。听着她再朴实不过的一席话,常书鸿、常前妻的扮演者凌月刚和王丽君压着胸口平复汹涌的情绪,不让眼泪流下来——只有打动了舞台上的自己,才有可能把那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第四幕回忆起丈夫彭金章一生为支持樊锦诗所做的种种,茅善玉一段在基础调上丰富出的起伏旋律,戳中许多观众的泪点。
坚守题材:咬定青山不放松
关心沪剧的人都知道,几年前上海沪剧院曾有过一版讲述樊锦诗故事的《敦煌女儿》。听说茅善玉重启了这个项目,很多人有劝她:同一条河踏进去两次,着实冒险;更何况,让擅长上海风情的吴侬软语展现黄沙大漠,更是要费一番力气。在许多人眼中,西装旗袍是沪剧不变的符号,紫竹调的柔情百转唱不尽悲欢离合。
可茅善玉不这么看。
沪剧自诞生以来一直与时代同行、与这座城市同行。《芦荡火种》《罗汉钱》《红灯记》……沪剧的前辈艺术家从不把眼光局限在上海、局限在儿女情长。循着这样的视野,上海沪剧院几年前推出了《邓世昌》,令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代表拓宽了历史题材叙事的格局。
更不必说,樊锦诗是上海走出的小囡,从北大一毕业就坚守大漠数十年初心不改。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歌颂、书写的英雄吗?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不正是我们当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吗?这几年,樊锦诗的名字仿佛在茅善玉的心中扎了根,成了她一心要啃下的硬骨头。
于是,有了剧本、舞美、再到唱腔全部推倒重来。
五年多的时间里,茅善玉带着主创往返大漠多次,与樊锦诗本人更成了“忘年交”。以至于在后台,樊锦诗的小孙子看到茅善玉,忍不住扑到她的怀里叫“奶奶”。此次茅善玉还亲自为樊锦诗设计了唱腔身段,一改往日袅袅婷婷的舞台形象。少女时期的天真,中年时的稳健,都通过变化的唱腔、板式加以展现。及至第六幕的“独角戏”,她还参考了京剧的韵白、身段,结合话剧舞台表现,呈现出沪剧舞台难得一见的“气势”。

今年前11个月三亚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1.99万人次
市领导会见海南海方集团考察团一行
海口消防疏散 营救群众283人
男子骑电动车突然晕倒 执勤人员紧急施救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原创沪剧《敦煌女儿》昨晚试首演
邯山区成安县大名县实现首季“开门红”
【民生沟通】个体工商户升级为 有限公司如何申办?
我市开展系列活动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
近5亿条信息疑似泄露个人隐私保护再站上风口
逛超市买零食 未付钱就开吃
沅陵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大巡查
同安区法物业管理律服务站揭牌 把脉问诊“疑难杂症”
晋中一院组织系列活动关爱青少年视力健康
少女独自离家跨省见网友梦碎
常德市燃气行业规范化整治工作会议在市住建局召开
王雪峰在赛罕区调研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油价迎年内最大上调 加满一箱油多花10.5元
宜兴小贩持刀致2死3伤案宣判 凶手被判死刑
黄山市举办活动庆祝第十八个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