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4月18日讯(记者 陈圆圆)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是深圳市设立的第一个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新时期深圳市重点打造的北部中心。光明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与广州核心城区、深圳市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国际机场、前海自贸区和香港均处于半小时经济圈。
4月18日,光明新区在深圳市五洲宾馆召开的营商环境推介会,光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邝兵对光明新区从新起点、新引擎、新愿景三个方面对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新起点: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造强区和产业新城
光明新区成立于2017年,是深圳市第一个功能区,成立十年来,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 是2007年的5.3倍,年均增速约20%。每平方公里实现gdp产出达到5.5亿元,是2007年的5.4倍。光明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42.9亿。
站在十年再出发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光明新区将依托光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空间优势和产业后发优势,勇担建设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基地重担。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加快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石墨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若干个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造强区和产业新城。
新引擎:重点发挥六大优势动能助力光明发展
邝兵指出,在新时代,光明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践行发展新理念,打好高端制造、生态文明“两张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四城两区”,即全力打造高端业态集聚的产业新城、引领源头创新的科学新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新城、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城,加快建设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重点发挥六大优势动能,为光明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新规划,构筑南北协调、东西均衡发展格局。在发展布局上,光明将重点围绕科学城、凤凰城、光明小镇、光明中心区、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沿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等区域开发建设,逐步构筑南北协调、东西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在产业规划上,光明规划了16.42平方公里用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规划面积9.22平方公里,新增2.84平方公里)、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新材料(石墨烯)研发制造基地(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基地。
新空间,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光明工业区块线范围共计31.8平方公里,拥有大量连片可开发土地,并通过多方式拓展产业空间,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差异化空间需求。在产业用地供应方面,2018年,光明可出让产业用地面积105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光明计划新拓展产业用地30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保障方面,2018年,光明将供给各类产业用房50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光明将新供给各类产业用房超过200万平方米,其中通过政府直接持有或国有企业持有约30万平方米,社会化产业用房约170万平方米,主要由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智慧城、光明云谷、科润大厦、特建发云智科园、研祥智谷、时间谷创意大厦、邦凯城等重点园区提供。潜力产业用房方面,辖区内有工业园区200多个,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112个,占地面积约8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通过旧改、综合提升等方式,可释放2000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
新交通,夯实产业协同发展基础。光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处于深圳科技创新核心强区(南山)和东莞着力打造的未来科技创新中心(松山湖)之间,离深圳前海自贸区、广州南沙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距离分别为25公里、50公里、80公里,在高端资源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起承转接的重要作用。交通是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目前光明已经了初步形成了“外通内畅”的交通环境,光明新区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
新科技,未来源头创新策源地。规划位于光明东北部,公常路沿线,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科学城,分为装置核心区、科学教育区、综合配套区、拓展区。科学城建成后,将弥补深圳在基础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向发展。科学城项目的落户建设,将形成强大的科技产业集聚和转化能力,并吸引一大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光明,实现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逐步成为全市重要的源头创新策源地。
新配套,全方位保障人才安居乐业。在光明地铁沿线、凤凰城核心区等位置较好的区域建设了一大批保障性住房;目前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8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230万平方米,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提供3.1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将于今年5月正式开业,将成为深圳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国家级保健中心;深圳中医院光明院区已经动工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于4月16日正式签约合作,加快推进光明医疗集团“创三甲”以及集团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到2020年,光明总病床数将超过5250张,到“十四五”规划前后,光明总病床数将超过10000张,成为全市医疗高地。
与此同时,优势的教育配套也在不断完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于2019年8月前完成医学院等4—5个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8月前,完成校园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学院(系)实现招生,目前招收的2016、2017两届1200名本科生、500名研究生已在广州入学。正加快推进中山大学配套中小学、深圳市实验学校光明部、光明外国语学校等10个新建学校项目。加快新建30普惠性幼儿园,普惠园占比达到80%。到2020年,预计新增中小学学位20000多个。
近年来,光明新区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并逐步成为全市的名片。截至目前,光明新区已经建成新区群众体育中心、文化馆、体育馆以及28个社区级文体设施。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落户光明,建成后将成为精英训练中心的主要训练基地。布局便捷的社区图书馆、24小时书吧、小型足球场等文体设施,逐步形成10分钟社区文化圈。年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万余场,光明举办的3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2届光明迳口微型马拉松赛、4次itf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等大型文化体育赛事逐步成为全市文化名片,2017年文博会光明新区活动签约交易额10.1亿元,香港国际电影节即将落户光明。
新生态,建设“山、水、林、田、湖”的美丽新城。光明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控制线占光明总面积的53%,是全国首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单位,国家海绵城市第二批试点区域,拥有公明水库、万亩荔枝林、湿地、光明高尔夫等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总投资300亿元占地11.4平方公里的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加快建设,将打造成为集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运动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小镇,是继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之后,华侨城新的引领性标杆项目。当前,光明新区正加快打造公园之区,目前光明共有公园68个,预计到2020年,公园总数达到256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建成“森林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形成让市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市政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公园的总体布局。
新愿景:全面建成“四城两区”
新时代新征程,邝兵表示,光明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全市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分三步走全面建成“四城两区”。到2020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区域性教育医疗和创新高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深圳综合性科学中心、区域发展极和重要的城市副中心。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国家级科学城、珠三角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深圳北部中心。
对于未来光明的发展,邝兵充满信心,他表示,未来的光明,产业空间集约高效,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产业竞争力强大,将成为以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为鲜明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城区。未来的光明,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环境一流,创新辐射带动强劲,将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新引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未来的光明,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绿色之美充分绽放,城市品质独具特色,市民生活舒适便捷,将是优美宜居、韵味十足的“不一样”的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光明,社会大局更加安定,文明风尚更加彰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将成为多元包容、温暖和谐的幸福家园。
【实用】计步器怎么知道我们走了多少步?谜底揭晓
川在线:第五届四川旅博会:专家为旅游目的地人才储备出谋划策
上海福彩积极利用展会拓展合作渠道
“特色工程”助推土家村寨奔小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全国地级市百强区出炉:前十名广东占8席
新起点 新引擎 新愿景 光明新区营商环境优势突出 打造产业聚集高地
大雪下,长江镇江段交通管制近九小时
[社会]西郊派出所:破获一起涉毒刑事案件
国庆长假觅书香,图书馆里人气旺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医疗设备一批招标公告
省委宣讲团走进广汉宣讲
黄平林出席2018年乐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
投资6.3亿元 巴东高铁新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工
武汉通报5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我市首个党建文化主题公园惊艳亮相
汤阴县十三届县委第101次常委会议召开
德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六大推荐带你走进冬日赏雪佳地
三水10万亩空间重点打造14个优势产业载体集群
全市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暨2017年度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总结命名大会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