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办“后事”现象仍存

  脱贫攻坚中的“扎眼”事!举债办丧事,一个县一年竟能“埋”2个亿!
  作者 刘菁 高皓亮等
  有的老人舍不得吃穿、舍不得治病,把养老钱变成棺材本;有的贫困群众举债办丧事,要五六年才能还清;有的生前修坟制棺、厚葬“排场”不断花样翻新……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部分贫困农村的厚葬旧习在丧葬产业链推波助澜下,成为群众不堪承受之重,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显得格外扎眼。
  “害怕别人笑话,咬着牙都要好好办”
  多年来,各地针对丧葬陋俗持续发力,殡葬新风已为大多数群众接受。
  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大办丧事、重葬厚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部分贫困家庭、老人为之所累,把辛苦钱、养老钱大量投在“后事”上。
“外出打工好不容易赚点钱,却耗在丧葬上面。”
  在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带,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当地丧葬仪式比以前更繁多、更隆重。
  某贫困乡民政所所长算了笔账:出殡前逝者的儿女需要买猪、买牛羊,多数要杀牛,一头牛的市场价格接近1万元。同时要花4000元至5000元,请专业的“把式队”跳“把式舞”,请“先生”去“赶地”。
  “不包括选墓地,光各种仪式的费用就接近2万元。”
  一些贫困群众借债办丧事,多的要五六年才能还清债。
  部分贫困家庭认为,借钱也要办事,不办大、不办好,亲朋好友面前都说不过去,害怕别人笑话,咬着牙都要好好办。特别是一些贫困老人,平时舍不得吃穿,身体不舒服也不去医院,把辛苦攒下的钱变成“棺材本”。
  在东部某村,20多名仍然健在的老人早已修好坟墓、置办了棺材,有的老人50来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该村党支部书记说,一些老人和子女分家过日子,收入来源原本就少,平时省吃俭用,只为了在有生之年提前把“后事”准备好。
  丧葬产业一条龙:
  “想都想不到的一整套物事”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丧葬陋俗日益呈现“产业化”特征,衍生出一条完备的“产业链”。
  一名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说,丧葬陋俗目前在“更新换代”。曾经乡民选择的墓地多在自家祖坟附近,现在有人肯花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购买风水阴宅。
  墓穴也从过去的土质结构提升到砖混结构,更讲究一些的,还要贴上大理石,材料费加上人工费,要三四千元到上万元。制备棺材至少用梧桐木,好一些的用黑松、香椿木。

万人空巷见证火炬传递
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彭卫国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禁毒宣传进农贸市场
邯山区老区建设促进会艺术团走进美丽乡村
阳城警方回应:这又是一个谣言!
农村大办“后事”现象仍存
2月1日起 四川居民可在全省范围内办理出入境证件
古城花宴 重阳菊香
丹阳市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市环保局发出倡议:保护生物多样性 举报环境违法最高奖千元
石黔高速预计2020年底全线贯通
2018年4月21日停电信息
逃窜三十载 被特警一眼识破
成都各区(市)县深入贯彻落实“全面落实年”动员大会精神
晒经验 亮特色 促工作
市质监局积极应对低温雨雪天气
山西省考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不足5:1岗位通告
呼和浩特市卫生计生委春节慰问失独伤残计划生育家庭
抚顺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就《抚顺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规定(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今日丰收节,重拾农耕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