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种”出脱贫希望

  牛铁男
1月9日,笔者来到兰西县红光镇义发村樱桃采摘示范基地,见到忙碌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樱桃树进行修枝。
“我也算半个技术人员。”正在修剪树枝的贫困户杨友说。
杨友是义发村的一名贫困户,家里有10亩多地,收入不多,在这打工不到一年,每个月可获近4000元的收入,比他种地赚得多。
这个樱桃采摘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00亩,温室8栋,种植红灯、梅早、沙特等品种樱桃,是义发村招商引资的脱贫项目,通过雇工、分红带动贫困户60余户。
“以往的温室大棚都需要烧煤,生产成本高,并且有污染,我们村的智能大棚采用特殊采光设计,自带‘地暖管’水循环蓄热系统,不需要烧煤就可以保证大棚的温度,控温、除湿、补光全部自动化。”采访过程中义发村党支部书记于忠友介绍。
据了解,土壤温度是大棚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目前,智能大棚冬季主要靠阳光升温,白天棚内达到预期温度,晚间通过“地暖管”保证樱桃树生长温度。“地暖管”是智能大棚通过白天吸收热量将大棚支架管内的水升温,晚间,通过水泵将支架管道内的温水直通地底的地暖管,这就相当于家里用的“地采暖”。有了“地采暖”和补光灯,冬季棚室地温问题迎刃而解,为反季樱桃创造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大棚樱桃树单株高约2米,单株生产可达80斤,每斤市场价格约160元,一栋大棚净利润40余万元,目前主要销往广州、浙江等地。
于忠友为笔者算了笔账:贫困户到樱桃采摘示范基地打工,每人每天工资150元,一个月4500元,基地的所有收入部分作为贫困户分红,每户还能分1000余元,远远大于自己种地收入。
义发村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发展温室蔬菜扶贫产业,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针对贫困户“无场地、无技术、无资金”的实际情况,村里建设智能温室大棚雇贫困户打工,并提供技术指导。智能大棚成为了全村的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2016年10月,于忠友带领村民建起智能温室,经过一年的发展,义发村樱桃采摘示范基地的致富模式初步取得成功。今年,义发村将帮助贫困户贷款,在自家庭院建造小型智能温室大棚,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为贫困户开展订单农业,让贫困户拥有长期致富载体,实现脱贫致富,不再返贫。

上虞新材料产业打造千亿级集群
丹东组织篮球赛事的能力有多强?听听他们如何评价……
五华龙翔街道菱角塘社区 “微改造”带来“大幸福”
盐田交警大队在大梅沙收费站开展“两客一危”专项整治行动
食品谣言中水果类谣言占比最多 "小视频"成谣言"助推器“
智能温室“种”出脱贫希望
亿元贪官受贿100套房 曾与白恩培关系不一般
东港区国税局落实税收政策助企业降本减负
无人机搭载灭火弹高层灭火『一招解』
我市积极对接中科院专利成果
惠进才调研蟠龙新区建设情况:不断提升城市聚集功能
高新区启动 “一城四园”总规环评
高举“青记精神”大旗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网球大奖赛11月深圳龙岗举行 总奖金220万
睢县农业局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工作
新田留家田村开发瓜果园 拓宽增收新渠道
爱心医护人员多次救助贫困患儿
借力PPP项目办好省运会 打造城市转型的“助推器”
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化娱乐场所消防专项整治开展
政府主动有为,企业主动出击 林毅夫把脉绍兴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