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高新区工信安监局打造五项工作机制 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市积极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4家院校合作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对聚集优质科技资源,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5年5月和7月,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两大新型科研院所(简称“两大院所”)在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为充分发挥两大院所的创新引领作用,更好地推进两大院所与高新区经济深度融合,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实践,逐步建立了服务两大院所的五项工作机制。
一、双向征集反馈机制
为精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研发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两大院所更多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稀土高新区以建立科技项目、技术难题、科技成果三个数据库为基础,打通两大院所与企业双向交流获取信息渠道。
一是面向企业。通过大量走访企业,我们面向企业征集科技项目和技术难题,建立科技研发项目库和技术难题数据库,并按行业领域进行分类,及时反馈至两大院所;方便两大院所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技术难题及需求进行“会诊”。截至目前,科技研发项目库入库项目193个,其中,稀土及其应用领域51项、装备制造领域48项、铝铜深加工领域1项、生物医药领域12项、电子信息领域27项、其他领域54项。技术难题数据库入库难题201个,其中,稀土及其应用领域95项、电子信息及大数据领域59项、装备制造领域54项、节能环保领域16项、新材料领域5项、生物医药领域13项。
二是面向院所。两大院所定期面向所在系统征集最新科研成果,按行业领域进行分类,建立了科技成果数据库,截至目前,储备科技成果61项,其中,稀土及应用领域21项、电子信息及大数据领域19项、装备制造领域11项、新材料领域8项、节能环保领域3项。通过制作项目汇编册,及微信、网站等平台发布,主动向企业推荐先进科技成果。
二、院企双向对接机制
以促进两大院所与企业深入合作为目标,采取“院校企业行”“企业院校行”等对接方式,组织两大院所相关专家与企业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对接交流。到目前为止,已帮助企业解决稀土永磁电机仿真设计系统、稀土永磁材料表面防护、生产信息化等10余项技术难题。
一是“企业院校行”。组织稀宝博为、东宝生物等40余家企业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北京自动化所,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学院等3个院所进行调研对接。特别是2017年,了解到区内拓又达等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方面存在迫切需求,高新区联合上海交大,实地调研了拓又达等7家企业需求及存在问题,并组织15家企业赴上海交大开展智能制造培训与调研,准备筹建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机器人研究所,为高新区产业的智能制造提供领先的技术支撑。
二是“院校企业行”。组织中科院金属所、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等8个院所的20余名专家教授,到我区与金山磁材等80余家企业进行技术对接近20次。其中,易胜云与中科院电工所、中科院宁波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近两年的研究与试验,成功研制出稀土永磁磁化器产品,主要用于水的阻垢、除垢、杀菌、灭藻及重金属吸附,可完全替代传统的离子交换水处理器,极大地降低企业生产和维护成本。
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推动两大院所更多先进技术在稀土高新区实现产业化生产,让院所的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变成现实生产力,稀土高新区摸索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5种方式。
一是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推动两大院所与企业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解决企业具体技术难题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16项,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与中天宏远合作开展稀土氧化物涂层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在等离子喷涂、表面热处理工艺中添加稀土元素,形成具有硬度高,耐磨,耐高温的涂层,使工件的寿命大幅延长,提高生产效率。该团队前期开发的稀土氧化物涂层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升了中天宏远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了企业的上市步伐。
二是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创新平台。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两大院所与骨干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推动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着力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高新技术的突破。截至目前,推动中科院相关院所与金蒙汇磁、长安永磁等骨干企业联合建设了永磁材料表面防护、稀土永磁电机等5个研发中心,全面提升了稀土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
三是院所向本地企业转让先进技术。鼓励两大院所转让、企业承接两大院所的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提高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为企业节省研发环节,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截至目前,已推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学院的谷电与光热储能技术在新达科技成功转化,该技术可实现电能供暖供热,有效缓解因燃煤供暖造成的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中科院张洪杰院士的“绿色环保稀土着色剂产业化”在中科世纪转让转化,转让金达到2000万元,并将投资10亿元在我区建设“年产5万吨稀土硫化铈着色剂生产线”,对平衡稀土元素镧铈的应用、调整稀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院所在本地转化自身科技成果。根据稀土高新区产业特色和布局,引进两大院所成熟度、技术含量“双高”科技成果,通过院所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使科技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截至目前,已推动中科院钕铁硼废料加工绿色回收再利用中试、新型稀土植物补光灯中试及产业化等13个项目,上海交大稀土钛合金中试、稀土铝镁合金中试及产业化等8个项目落地转化。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实现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稀土钢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包钢进行了大规模生产应用示范,效果显著;二是纳米超光滑铈基抛光液可控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抛光液产品指标在多个方面超越了国际品牌公司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是结对实施“1+1”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是一种全新一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为核心,选拔优秀企业青年技术人员,根据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总结出的技术难点,寻求相关中科院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针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为期三年的联合攻关。通过“1+1”计划的实施,将会产生三个方面的良好作用:一是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二是提升了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三是两大院所的研究人员更真切地了解了产业需求。截至目前,累计结对培养企业科技人才21人。
四、项目跟踪服务机制
为加快两大院所项目落地进程,在项目落地选址、入区手续办理、科技项目申报、专利申报及专利分析等过程中,稀土局、科技局等部门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协助,确保及时沟通,共同研究梳理存在问题及需求,推动两大院所的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其中,在上海交大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与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协调,帮助院所快速办理了建设审批手续。帮助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累计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帮助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累计争取资金2200多万元 。协助中科院开展稀土硫化物专利分析工作,并申报相关专利十余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已授权。
五、基地承接项目机制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障碍,加快两大院所科技项目落地,稀土高新区规划建设了中科院2号产业基地和上海交大包头新材料产业园,为两大院所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提供载体。截至目前,占地120亩的中科院2号产业基地建设,厂房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办公区域、生活区域建筑面积共计1.3万平方米,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生产示范线等8个项目已进驻。占地50亩的上海交大包头新材料产业园已基本建成,厂房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办公楼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年产1000吨高纯氧化铝产业化项目等8个项目即将进驻,目前部分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将陆续投产。

埇桥区召开2018年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周末气温升得快2日最高5℃
精准发力 入户开展征拆工作
许伟奇率队来我县检查《水污染防治法》贯彻落实情况
全市第二季度集中开工暨观摩活动成功举行
稀土高新区工信安监局打造五项工作机制 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水绿·颜娟子个人画展》举办
关于2018年端午节放假调休安排的通知
信息技术学校“开学第一课营口有礼”活动启动
汤原县组织集中收听收看黑龙江省2018年土地例行督察工作动员视频会
合肥经开区举办第二期留守儿童专干培训
美女喊你买彩票?当心都是坑 吉水摧毁一诈骗团伙捣毁两个诈骗窝点
市直驻村扶贫工作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朋友家“顺走”电动车 销赃路上被抓获
罗晖率队到贵阳考察会展及大数据发展等工作
辽宁老乡回家乡为学子捐赠400万元
省政府参事莅潮开展专题调研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2018年海口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部门预算
冀东油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