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谣言缘何瞄准父母们?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
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链接,小陈摇摇头,无奈道:“一看就知道是造谣,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
打开链接,长达4000字的文章,列举了诸多所谓的“科学文献”,试图证明“少盐有害健康”。
“这篇文章通过挑选‘部分事实’,再精心设置‘呈现方式’,试图让读者相信一个与真相相去甚远的结论。”没过多久,“微信辟谣助手”发布辟谣信息,证实前述文章系谣言。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正式上线至今,“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而此类谣言传播的主要目标,正是“小陈”的父母们。
谣言泛滥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朋友圈谣言缘何瞄准父母们……为进一步了解详情,《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微信朋友圈“中毒”
小陈是武汉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一提到妈妈的朋友圈,他就一肚子苦水。
“我妈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关于养生和食物方面的文章,还提醒我一定要注意,这些文章看标题就知道不靠谱。”小陈说。
小陈妈妈今年48岁,高中毕业,在一家超市做导购员。学会使用微信后,她的朋友圈一天起码会转上七八条“关怀式”文章。
《千万别这样吃大蒜!致癌!赶紧告诉家人》《白米饭——垃圾食品之王》《农大教授:剩饭剩菜里就有最好的血管扩张剂!不需要额外补~》《成都火车站派出所发生数十警察与小偷勾结丑闻》……看到此类文章,小陈一开始会耐心跟妈妈解释,后来渐渐麻木直接忽略不回复。
“这是谣言难道你一点都看不出来吗?”上个月,小陈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在电话里跟妈妈吵了起来。
对此,小陈妈妈也觉得委屈。她在电话另一头抱怨道:“我觉得说得挺好的呀,所以才想转给你看看。”
沟通无果,小陈直接挂断了电话。
妈妈迷上微信朋友圈谣言,小陈颇感无奈。他说,几年前自己上高中时,妈妈很少玩手机,每天下班后变着花样给他做饭,累得够呛但乐此不疲。小陈上大学后,妈妈一个人在家,闲来无事才开始接触微信。
无独有偶,来自湖北省黄冈市的邓先生也备受微信朋友圈谣言困扰。他的“麻烦”同样来自家中长辈。
“为了方便联系,我建了一个微信群,把亲戚们都拉了进来,一开始大家有事没事还在群里寒暄几句,后来慢慢就变成了长辈们分享各种谣言文章的集散地。”邓先生直言,不胜其扰的他直接开启了微信消息免打扰功能。
不过,出于对长辈们的尊重,邓先生从未在微信群内公开辟谣,偶尔甚至还会回复几句。
线上流量线下“变现”
“我们家老太太属于中毒比较深的,太固执了!”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33岁的河南市民刘先生说。

赞皇县妇联号召全县各级妇联组织 用尽“洪荒之力”投身脱贫攻坚战
市公安局通报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阶段性成果和典型案例
织纹螺种类多难辨别需防中毒 部门建议市民不要食用
扬州一35岁男子受伤心脏破了个洞 医生妙手缝合救回
广水一医院组织义诊庆祝首届“8·19中国医师节”
朋友圈谣言缘何瞄准父母们?
车间设擂台 南充产业工人技能大比拼进入决赛
什邡50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
【加强作风建设 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经开区召开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会议
阳西“三天两震 ”后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不大
刘瑜梅局长节前检查酒店安全工作
谢学龙到七星街镇调研扫黑除恶和优化环境工作
北海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营开营
提高站位 担当尽责 聚焦问题 铁腕整治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武汉佰钧成:在软件领域共铸“国之重器”
市领导带队暗访澄海创文强管工作 部分区域脏乱现象十分严重
提起两个“小跟班” 徐玉花心里如蜜甜
市公安局全面完成公安IP地址扩容工作
高要首推四套班子领导成员述责述廉活动
昆山人在绿色军营中创造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