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善用新思想 铸就新区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高科技新技术企业集聚地的淮南高新区,对创新的引领作用更是感同身受。
淮南高新区地处舜耕山南,面积约6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起淮蚌高速公路,西至绿化走廊中部,南到合淮阜高速,北依舜耕山脊为界。高新区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开展项目攻坚年和招商引资突破年为抓手,细化工作举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领先。至今年10月份,淮南高新区实现财政总收入6.35亿元,增长48.8%,为年任务的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96亿元,增长31.5%,为年任务的83.8%,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主导产业不断集聚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淮南高新区按照市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四中心一基地”要求,坚持产城一体,争创一流园区,争建美丽新城。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江淮云产业平台、智慧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大数据展示中心已建成投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以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为龙头,吸引聚变能相关企业入驻,新能源产业正在培育。盖天力医药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建成,现代医药产业初见雏形。万泰电气已正式生产,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初现成效,先后荣获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服务外包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11月中旬,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心综合处副处长邓九安介绍,该中心是省政府与中科院全面创新合作的三大平台之一,项目完成后,将建成国家级新能源研究中心,形成8—10家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年销售收入30亿元的产业规模。据了解,中心主要进行聚变新能源及其他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目前,项目研发区一期已投入使用。
邓九安说,“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创新引领作用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多贡献。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承接了很多科研任务,同时也将与淮南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尤其是特种焊接技术、智能装备研发等,将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创新创业不断形成
在智慧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获悉,总投资3.5亿的“智慧谷”项目,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其中,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卫星应用产业园、中国铁塔淮南分公司、安徽视频云基地、呼叫云运营中心、阿里巴巴淮南运营中心、中国电信数据处理中心等20个项目已入驻运行,成为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来淮投资的首选之地。
目前,淮南高新区正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等建设,引进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5个国家级研发及产业促进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强化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推进安徽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区双创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江淮云、智慧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彩诚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和大中专学生创业搭建了完善的发展平台。目前,高新区企业已获得各类专利40个,软件制作权57个,“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在创新驱动方面,淮南高新区加速将智能制造创新、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作用,持续不断地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园区创新发展。 
城市建设持续加快
按照“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要求,淮南高新区编制实施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城市色彩、海绵城市、交通设计6大导则,全力加快核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连接老城区的洞山隧道和“五横十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形成了外部便利、内部迅捷的“二十三纵十四横”的交通网络布局,通车里程达110公里。安徽理工大学、实验中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市妇幼保健院主体工程完工,市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市工人文化宫等正加紧建设,山南十四小、十五小、十六小等中小学已
破土动工,山南综合医院即将开工,这些项目稳步实施,将进一步方便居民就医就学,对集聚新区人气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完善,山南新区自来水厂厂区主体完工,山南新区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燃气、污水管网、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成。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效率,统筹山水林草湖系统治理,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加大城市运营管理投入,创新社会治理,做好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访中,淮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朱英魁介绍,迈入新时代,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新要求,牢牢抓住历史新机遇,紧紧盯住创建国家高新区这个目标,利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新动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新区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实现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到2022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比2017年翻一番,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建设面积突破8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个以上,实现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图:万维卫星数据应用公司

东港构建向海经济全面发展新格局
长泰县收听收看全国全省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电视电话会议
赵县举行2018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暨“彩色周末”启动仪式
二季度贵阳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运用大数据服务人才
顺平县119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迁新居
深学善用新思想 铸就新区新辉煌
中共新城区委组织部组织召开全体干部大会 专题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全区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北京城历史街区“色彩基因”:青赤黄白灰
钟楼区:促深化合作 谋共赢发展
包粽子玩答题 63名来渝实习港澳大学生提前过端午
奇瑞领衔 中系品牌夺得智利销量冠军
她是“法官妈妈”,也是人大代表
宁波依职权迁移户口实施细则公布 这些情况须将户口迁出
老旧小区消防改造成“半拉子”工程?官方回应:尽快恢复施工
关于征集科学实验方案及活动的通知
停航时段为重伤岛民开通“绿色生命通道”
QQ现“约死群” 男子潜入一个月劝说近20人放弃自杀
青川县三举措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对象零投诉
中欧(武汉)班列打通五大通关口岸
探秘蕾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