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原点”的答案


纪实文学《梁家河》5月2日在全国首发,截至5月22日全国发行突破150万册。在当今读物海量发行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这部书为何如此受欢迎?书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没有高昂的口号,没有华丽辞藻。知青、村民的村言土语为我们还原了领袖青年时期成长故事,平淡而真实。人们喜欢读《梁家河》,是因为在追根溯源的历史贯通中,青年习近平在苦难磨砺中锤炼精神品格、实现精神升华的历程跃然纸上。这种精神对任何不甘平庸、渴望上进的年轻人来说,都是走向成功的宝贵品质。人们喜欢读《梁家河》,是因为可以从总书记思想的“原点”中寻找答案;人们喜欢读《梁家河》,是因为它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来源和精髓要义。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时,深情地说,“我的人生第一课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的“大学问”在哪儿?习近平给出了明确回答:“梁家河村子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作为人民的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作为党校教师,不仅要做《梁家河》的学习者,更要做讲好梁家河“大学问”的传播者。
1、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年龄最小: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时候,老三届中1966届高中——1968届初中毕业生,年龄最大的66届学生一般是二十一、二岁,年龄最小的即初中68届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习总书记当时属于老初一学生,上山下乡时只有十五岁多,在当年400万“老三届”知青中,年龄无疑是最小的。
去的地方最苦:当年的上山下乡,安置的方式有跨省、本省内跨地区、本地区内跨县、本县就地安置四种。绝大多数知青都是在本省安置。北京“老三届”中学生,有2.6万多人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习总书记当年插队的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不仅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降雨很少,自然条件很差,而且在那个年代,没有电,没有任何农业机械,无疑属于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插队时间最长:1969年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26200人,1971年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到1975年末,整个延安地区仍待在农村的北京知青只有590人,占26200名北京知青的2.3%,而且这590人中不少知青是因为已与当地农民结婚而留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大队,到1974年就剩下他和雷平生两人,雷平生1974年10月被推荐录取上了延安大学后,整个大队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他不仅是梁家河大队插队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县乃至整个延安地区北京知青中离开农村最晚的极少数人之一,到1975年10月才被推荐录取上了清华大学。七年时间,属于全国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之后的清华四年,军委机关三年,正定三年,福建十七年,浙江五年,上海近一年,中央高层五年,之后在党的十八大当选党的总书记。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梁家河告诉世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袖是如何从最基层一步步历练而成、脱颖而出的。
2、为人民办实事的最初实践:第一个沼气池,一口井、一个铁业社、一个缝纫社、一家代销店、打淤地坝、一个磨面坊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近平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时光已经过去了40多年,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激情燃烧岁月”的时代故事在今天物也不是人也非的新时代,如何和今天的青年产生共鸣?
“建一个铁业社很难吗?”“建一家代销店很难吗?”以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生产能力来看,这些似乎并不稀奇,而在70年代,地处大山深处的梁家河村交通不便,村民买煤油、火柴等日用品要到10多里外的文安驿镇来回跑,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习近平组织村民建立了村里第一个铁业社,自己制造工具,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劳动生产需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妇女们白天在山里干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他就办起了缝纫社,既解放了妇女劳力,又解决了村里人的日常需求;当年的陕北,因为缺少燃料,做饭、照明都是令人头疼的事。看到四川等地办沼气的报道,他就决心在梁家河办沼气,带领几个青年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去挖沙子、背水泥……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当年,看到村民在山上种庄稼,土地瘠薄、广种薄收,习近平遵循科学规律,带领基建队打坝淤地,找水利部门来现场考察,把排洪的相关数据严格计算好,按标准施工,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看到村民吃的是河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水井,让全村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井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完成了落后的梁家河从农业社会向手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电器社会的时代跨越。为人民办实事的最初实践,为他日后成长为大国领袖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同志说过,实践出真知。邓小平同志也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条,而是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油然而生、铸入血液的坚持和信念。1973年,习近平有机会重返校园读书,但他果断放弃。他曾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
3、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好人间两本书
布里廖夫,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曾在索契专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0余分钟,他“特别喜欢”习近平的眼睛,他说,“(从中)我看到了思想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学习,这是同他接触过的人都熟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与当时流行口号“知识越多越反动”格格不入的是习近平如饥似渴地读书,到陕北他带去的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梁家河七年,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繁重劳动之后,习近平长时间地阅读。他自己也曾经感叹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山沟里文化活动极端匮乏,他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图书。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上大学前,已经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在人生晦暗之际,青年习近平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在纵览古今、追慕先贤中立下了高远之志,培养了家国情怀,坚定了毕生为之追求的理想信念。
第二本书是无字之书的实践。习近平这样说过:“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接触实际,深入实际,习近平就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共产党。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访美西雅图演讲时深情回忆起了梁家河,他说:“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在梁家河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大家都觉得他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变革,在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无疑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领导这场历史性变革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这场历史性变革的,是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成就从实践上生动诠释和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理论力量和精神力量。
无奋斗、不青春。梁家河岁月,有艰难困苦、有蹉跎彷徨,但更有在困境中溯流而上的自我锤炼,以及在扎根人民群众过程中的补钙筑魂。为我们淬炼党性提供了标准和榜样,为广大党员如何在实践中按照好干部标准历练自己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我们要通过研读这部书,学习青年习近平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共宝鸡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徐驰文)

2018年第2号雷电黄色预警信号第一次确认
一份红头文件让衢城党员干部带头“破题”物业费缴纳将入个人信用档案
哈市加强旅游市场监督执纪问责 聚焦八方面问题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33 次主任会议
市委常委、副市长葛书院实地调研牛背山景区项目开发工作
读《梁家河》:“原点”的答案
济川药业第三届“清北奖”颁奖
岳阳市开展旅游业统计业务培训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任建新主持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
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发布
人事任免(2018年1月至6月)
全市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江桦出席会议
爱心企业家捐资50万元助寒门学子圆梦
耒阳民警救助走失老人,家属送锦旗表谢意
我市推进商标战略助力乡村振兴
专访徐金利——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营商环境
一年一度年中庆 电商618从线上打到了线下
东兴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社保断缴9年 职工有怨言 用人单位:正想法筹集资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