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筒中看世界 百年烟火奇技有望中秋再“绽放”


烟火表演效果夺目
在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礤下村,曾经流传着一种“烟火奇技”。它既似木偶戏、又如杂技、还像烟花表演,全程自动运行。时至今日,由于结构复杂、工艺讲究、制作费时费力,几近失传,近十年来没有一人能亲眼一睹其精彩。这种濒临失传的明清“奇技”,该如何延续自己的生命?
烟花匠人创制炫目神技
据翁源县文化馆考证,这种仅流传于翁源北部乡镇的奇特民间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同治年间。
翁源烟火戏最初的创始人叫何振仁,祖籍翁源县礤下镇(现归属周陂镇)。他自幼拜师学做烟花,后以制作和贩卖烟花为生。一生与烟花为伍的他熟能生巧,几经琢磨后设计了一套“烧烟火”,也就是翁源烟火戏的前身。到了清末,村民何占鳌对烟火戏进行了重要的革新。昨天,记者在礤下村找到了70岁高龄的翁源烟火戏代表性传承人何秀初老人。何秀初正是何占鳌的继子。
何秀初说,继父何占鳌能描善画,有一次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束点燃的香火在夜空翻飞,在黑暗中画出一道道绚烂的“光圈”。何占鳌灵感一闪,开始研究利用火药燃烧的动力来调控木偶表演,又借鉴了戏曲造型、提线木偶等特点,将“烟火戏”装入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柱形竹编纸糊戏筒里。
抗战胜利后,年过花甲的何占鳌回到家乡礤下。闲居乡间的日子里,何占鳌反复改进、完善“烟火戏”,一套“烟火戏”中所包含的节目也由五六个增加到十多个,表演时间由十多分钟延长到一个小时左右,观众最多时达两千多人。
何秀初老人说,表演这种“奇技”时,首先要在燃放地的中央搭起几丈高的木桩架子。之后三、四人合力将大戏筒悬挂在架子上,由表演者点燃大戏筒的总导火线。
随着几声沉闷的爆竹声响过,大戏筒里抖落一层层节目。每一个节目用一个竹制的隔火托盘固定好,托盘之间用细绳和导火线连接。从最下面一层开始,随着导火线的燃烧,依次下降、展开,人们会相继看到诸如小鸡破壳而出、水仙花怒放、将军威风凛凛地跨上了战马等场景。尽管表演过程中没有台词与音乐,但绚烂无比的烟火“全程几乎可以让人目不转睛、不时屏住呼吸”。翁源传统烟火戏中著名的“关公骑马”“姜太公钓鱼”“蚌姑献寿”等皆是何占鳌所创制。
制作表演道具
试验安装表演道具
试验安装中的大戏筒
耄耋匠人渴盼有人传承
时隔百年后,曾经在达官贵人家中登堂入室的烟火戏表演,已几近绝迹。当下,它几乎只流传于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之中。神技最后一次现身是在2008年5月,“当时几经周折找到外县的人家留存下来的土火药,好不容易才演了一场”。
据介绍,烟火戏制作工序复杂,技艺要求颇高,要精准预算好火药导线燃烧与木偶故事表演的节奏,达到速度上的协调和时间上的吻合。
何秀初自18岁跟随何占鳌学习制作烟火戏,足足学习了6年,才能够独立完成全套烟火戏。回想起当年的“辉煌岁月”,老人眉目间满是骄傲:“当时每逢婚嫁、寿辰、添丁、花会,当地以及英德、新丰等周边县市的人们总会请我表演烟火戏,以示大礼。”
如何将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下去?何秀初沉默良久。“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很少有人愿意学烟火戏。”老人很是无奈。“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不会收一分钱学费,一定把我知道的都传授给他。”何秀初在两年前查出身患食道癌,他迫切想要收一个徒弟。
烟火戏有望今年重现
据翁源县委县政府介绍,由于翁源烟火戏的制作技艺尚未完整记录、制作表演过程没有完整拍摄,作为韶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翁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周陂镇政府对此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有关部门拨出数万元工作专款,希望让烟火戏不至于失传,并争取最早在今年中秋佳节期间让烟火戏在当地重现。
今年初,周陂镇文化站站长何成英上门拜师,请何秀初将烟火戏技艺传授给他。花费数月时间,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何成英终于把烟火戏的装置、道具等初步制作了出来,并设法购置新式火药,代替已为法律法规禁止的“土火药”。
在翁源县文化馆退休馆长许全武的协助下,他们正尝试在木偶道具制作中加入诸如纸布、多彩泥、塑料、泡沫石棉等新材料,以求木偶道具更加传神,让烟火戏重登舞台。
翁源“烟火戏”“集百巧于一架”
翁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黄影祥等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与比对史料,认为礤下“烟火戏”确为何氏在前人的启发下自创的,本质上是药法(发)傀儡戏中的一种。“其独创性在于其研发的一套自成体系的戏目,一个节目为一层托盘,数层节目串联组装在一个大戏筒之中。各个节目所有木偶道具及其表现剧情的杂技动作,完全靠精确预算火药引线燃烧的时速和丝线牵引力的大小来操控道具‘自动’完成各种表演。通过引线的燃烧,来控制一个个小故事按顺序从大戏筒中下降、展开,在七彩烟火中依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纰漏都可能令整场大戏“死火”,表演失败。因此,烟火戏表演者大都身兼编剧、导演、动作指导、美工、烟火设计、物理及化学配制者等多个角色,具有极高的专业要求。
专家:“烟火戏”是烟火文化的见证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黎洁仪等学者认为,除了浙江泰顺的“药发木偶戏”、陕西蒲城遗存的叫做“杆火”或“架子火”的节目等几个尚能在文献中查找到的零星记录外,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传统烟火戏遗存已不多。研究人员们认为,翁源礤下村的“何氏烟火戏”作为广东省内仅存的一项传统“烟火戏”遗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广东昔日曾经鼎盛的烟火文化的历史见证。
记者观察: 传统技艺也要“变年轻”
在现代化的浪潮持续冲击着传统村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民间绝活正日趋成为一种仅留存于记忆中的“传说”。这些传统技艺实际上也很难产生效益,从而令越来越多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
重新发现和开辟市场是振兴优秀传统技艺的最有效方式。传统技艺市场的开发和培育要善用新形式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在青少年间激起的学习传统文化热潮有目共睹。各地可以以此为借鉴,尝试通过短视频、vr、直播等构建传统民间技艺在年轻族群中的话语体系,原本就极具观赏性的传统“绝活”引爆社交媒体并非不可能。
天花无数月中开,五彩祥云绕绛台。
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
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
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
——明代文学家瞿佑描述“烟火戏”
文/图 广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何晓红、黄影祥、林军龙、许全武

八一前夕辖区部队看望临海社区老革命薛兆禧
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为困难群众解烦忧
民办教育政策制定焦点变迁:走出合理回报的制度困境
肖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
市委第四轮巡察工作启动
一戏筒中看世界 百年烟火奇技有望中秋再“绽放”
我镇全力做好台风“山竹”防御工作
“最美农民”张文春: 匠心培育小金鱼 初心传播大文化
杨绍武到文昌街棚户改造区现场办公
市运管处“五落实”保障道路畅通
《中国新歌声》菏泽赛区等你报名
台州向“交通强市”稳步迈进
振兴区纤维街道党委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直通车活动
大量建筑垃圾在楼栋旁熏坏居民
江西抽检3大类食品216批次样品2批次食用油抽检不合格
市规划局组织召开房地产企业家座谈会
上海海关服务“一带一路”进出口项目事先介入提供保障 便利企业实实在在
南海(阳江)开渔节本月15日开幕
金普新区慈善总会 45.35万元资助191名贫困学子
中笔社区|残疾人动态调查不落一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