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店分竹器篾器,新买来的竹子都放在店门口,量才录用。竹器做交椅、竹床、摇篮、枷篮、轿子等大件。篾匠便是编织篮子、畚箕、筲箕、土箕、晒匾之类。
竹篾匠干活要坐、蹲、俯、趴,各种姿势都要练就,看他们累得喘不过气来。竹篾匠在做椅脚、竹床脚时,竹子经削挖后,要有90°的垂直弯头,这时要烧一把火,借助火在转弯处烘烤定型。竹篾匠从选材到制作成品,包括烧火烘烤定型所有程序都在店堂内进行,店里逼仄得真有点令人窒息之感,所以我见到的几位竹篾匠师傅背都有点驼。尽管有苦和累的折磨,可竹器店的一股沁人心脾的锯屑清甜浓香却是外人享受不到的。
三眼井木器店基本上做的都是圆木家什,像大小木桶、脚盆、菜盆、饭甑等,大小锅盖,有时也看见有牛轭等出售。如果需要定做大型的家具,如:衣橱、书橱、碗柜、梳妆台、八仙桌、太师椅、茶几、神龛等大件,那就要到垛子背(即今青年路)“茂盛森”去购买或定做。那里的木工作坊宽敞亮堂,木匠师傅也很多,锯木、刨板、装榫声此起彼伏。
染布坊有两家:一姓桂,一姓汤。前者的店面作坊正门口就是三眼井,另一家汤姓染坊在小街的中段边马巷内。
将染好的布拉开滚卷在一根特别的硬圆木上,下垫一块厚宽的青石板,要容得下又长又圆的木在上面滚动。这时,健壮的师傅要登上一尊倒“八”字的大石碾上,双膀夹扶着高悬的双杠,双脚扒开各踩在石碾倒“八”字的末梢处,重心平衡后,脚用力将石碾下的平面重重地压在圆木的布上,来回往复滚动,使布平光闪亮。这是技术活,全身用劲,师傅有时会发出“哼哼”声,真像是伏尔加船夫曲的节拍。
摇棕绳在靠城墙根,在赖家公馆、太尉庙门前,操作人员只两名,可占用地方却要一大狭长条估计要五六米,仅次于夏布浆纱所用的地盘。
先将进货的棕片,双手捧着在一块钉板上猛抽,将一块块棕片抽梳出纤维须络,再将这蓬松的纤维装在小筐中挂在小腹处,这样便可摇棕绳了,通常是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立在一木架板上,前端一木块,上横钻五六个洞,一个带摇柄的钩子须装在各个洞中。先由师傅面对着小女孩将棕丝绕在铁钩上,女孩便开始不停摇动手柄,一边摇一边出棕丝,扭紧棕丝越来越长,师傅和小女孩面对面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条便完成,循环往复五至六条后,便合并为一条较粗的,这就成为一条完整的棕绳。棕绳很结实,不怕太阳晒,不怕雨水沤,经久耐用,是颇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用品之一。
最有趣的要数算命、卜卦、拣日子、看风水的店。我们家的碗店隔壁便有一家。店主中等身材,微胖,黄脸上慈眉善目,常穿一件士林布蓝色长衫,过年时会罩上一件青缎色马褂,戴顶礼帽(上海人叫“铜盆帽”),一副绅士派头。店中放置长方形书桌一张。我常见店主人点上三支香,正襟危坐在书桌中央的藤椅上,脸正面对着店门口,过往行人可一览无余,路人若有兴致走进店来,近观也从未见呵叱。
店主捧着一只空的乌龟壳,有小脸盆那样大小,这在当时是从未见过的宝物。只见他投入三枚明钱,双手捧着乌龟壳,上下急促摇动,咯咯作响,他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叭”的一声倒下三枚明钱,店主低头细观,如此反复三遍,便胸有成竹。与站在旁边的求卦者一一诉说,求卦者也连连点头称是。这算是功得圆满,成就一桩生意。
三眼井很多人家在下雨天穿一种油鞋,即用一双自己家做的、用苎麻纳的鞋底的布鞋,盖上布面,涂上一层桐油,晾干;再涂上一层桐油,晾干。如此反复三四遍就成功了。天一下雨,便可穿出门。
还有一种木屐,用两块约二寸厚的木板,锯成鞋底大小,底部横凿两条槽,再在前后槽上钉上四颗麻将牌大小的方钉,在木板上蒙(钉)上用生牛皮做的鞋帮前半段。下雨天穿用时可以连自己的布鞋伸进去,省却脱鞋的麻烦。走在三眼井的青石板路上,一路咯咯响着,另有一番风味。小时候我也试穿过,真是举步维艰。比起京剧演员穿的朝靴要困难得多。因为京剧演员在平整的舞台上演出,而木屐是在三眼井特定的、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面上行走,谈何容易。那时候若家里能有一双浅口的橡胶套鞋,那就是奢侈品了,可了不得。
下雨天撑的是篾骨油纸伞,这种伞在垛子背(今青年路)有专门生产的作坊。也有戴斗笠的,有种斗笠忒大,小孩戴上遮住全身,连人影都看不见。比白崇禧来宜春大校(教)场检阅时民兵戴的斗笠要大一倍。抗战期间,物资匮乏,只能如此。
君子和而不同。三眼井各家各户,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经营的行业虽有相同,也不会争夺生意,闹得面红耳赤。所经营的品种都有公议的价格,各家共同遵守,不得违反。
每逢阴历年关,过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后,便各家各户闭门谢客,将一块块排门板上起店门。团完年放鞭炮,等等,农历正月初一出行大吉,放鞭炮,各家店主便要换上新的长衫,讲究点的要罩上马褂,戴礼帽,出得门来先向左邻右舍笑容满面,拱手作揖,互道“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声声祝福,此起彼伏,一片欢腾。
此时在三眼井由中山路由南向北的进口处(今进龙入口处)的小阁楼上开始摆上酒席桌子。由几位师傅打好几尊孔明灶(搬几块大土砖,用水调和黄泥合砌而成的大灶),火力很猛,搁上生铁大锅,鸡鸭鱼肉、煎煮蒸炸,红红火火,热气腾腾。三眼井的各家各户便又来这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原坛水酒),酒席桌子一直要摆到楼下三眼井的街上,只要是三眼井的各家各户都可以免费去吃喝,这样一直要闹到元宵过后。
小阁楼上住着一位打“二号锣仔”的更夫,每天晚上从九点开始打二更,一直打到五更天亮便回三眼井小阁楼上歇息。打更路线是自三眼井出发,由下街经上街,入鼓楼路,插入垛子背,再转中山路回小阁楼。不分严寒酷暑,阴晴圆缺,一年四季从不间歇。他手中拿着梆子和锣敲击的节拍是:“笃、笃、公式、公式。”每当走到做豆腐、蒸酒的店家时,他便会靠在店门口朝里喊:“冯师傅,快起来做豆腐哇!”“刘师傅,天光了,快起来蒸酒呀!”热心肠的关心,使得众多的店家都感动不已。
小时候我只听见过打二号锣即初更,约晚上九点钟左右,我便睡了。三号锣、四号锣、五号锣我都未听见过,更让我遗憾的是我从未见过这位善良老人的庐山真面目。
县门口(今步步高门前)的肉砧、鱼摊,在夏天的傍晚有没卖光的肉和鱼,菜贩们便会用篮子提着到三眼井各店家兜售,一般都会卖完的,因为价格确实便宜很多,况且还能赊账。
三眼井的住户安于现状,无所谓盛衰荣辱,只求温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在亘古的荒漠中踽踽前行。
我在宜春市规划展示馆看到了1:1立体的三眼井模型,我伫立井旁,沉思无语。它失去了灵气,魂兮何在?“笃、笃、公式、公式”。
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那凄美、悲怆的二号锣声,悠扬绵长,渐去渐远……
市人大机关专题传达贯彻城中村改造动员大会精神
市人大代表督办74号重点建议落实情况
中国石油日照分公司开展防恐防抢劫演练
九江彭泽海事处开展全辖段巡航践行“安全生产月”
关于对从事律师工作三十年资深律师进行表彰的决定
三眼井(下)
深圳男子喜酒喝到“断片”,竟做出这种事……
电商巨头服务全面覆盖沈城小区
2018年首期“求是讲堂”开讲
广元市民政局关于全市性社会组织2017年度检查结果公告
我市接受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省级督查
湖南发布禁令:禁止利用领导干部职权或职务上影响"提篮子"谋取私利
岳阳市政府副市长喻昌调研汨罗林业产业和安全生产工作
瑞安设立“质量强市”三大奖励
皂头司法所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
我市首次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机考)顺利举行
雨水不“下班”
甬台温成品油管道投用
2020年本市将建成150至200公里综合管廊
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召开
雍成瀚主持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