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寺庄镇高良村


■李帅锦
  今年,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受高平市寺庄镇政府委托,为高良村推荐调查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对该村进行传统村落古建筑调查时,在村西古遗址中有一处保存非常完整的“启厝昌”建筑引起关注,当地村民称之为“小庙”。庙非常小,但最让人难忘的不是小而是奇。10月份,住建部考核验收专家组专家看到后,也认为奇巧,是高平46家申报村落中,历史价值最高的传统建筑之一。
  晋东南地区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点和重叠区,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为上古文明的启蒙和发端之区。女娲补天、女娲抟土造人,炎帝发明五谷、尝百草、制耒耜,后羿射日,共工头触不周山,精卫填海等神话经典故事,皆源于此,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产生一些与此有关的庙宇建筑。但“启厝昌”却与众不同,至少在晋东南建筑史上是空白,目前还没有能看到哪个地区有这种庙宇建筑。
“启厝昌”小庙。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一件唐代铁梨,在铁犁上铸有文字“魁庙”,是庙内奉祀神农氏炎帝的器物。倚角直径25厘米,中间长19厘米,宽20厘米。
   一座神奇的小庙:启厝昌 
  关于“启厝昌”小庙,村里大多数人说,这里是神农炎帝的安葬之所。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宋氏祠堂,原因很简单,大部分人姓宋,是元代宋翼的后裔。但有几位老人说,与宋翼无关,其家族并不大,有墓和墓志铭。相传,是神农炎帝的灵柩。在小庙东面100米处,传说是神农炎帝老地宅,明代是在遗址上重新建筑了一大院民房,现在仍叫“炎帝老宅”。在“启厝昌”的前面还有“神农老井”和“瑶姬神龛”等,连成一片。再往西是古寨上,形成古遗址建筑群。
  为证实传说,长平之战研究会对其进行研究。高良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古老的羊头山区,在当地分东西两个羊头山,史上记载的只有一个。但是,此西羊头山才是最祖之地。研究人员先从地理坐标上研究入手,揭开其中的秘密。高良北为“釜山村”,与釜山与岭之隔,同称北岭为釜山,在釜山之西为“合山”无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准确无误的记载:“(黄帝与炎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说明神农炎帝当时确实居住于釜山。据考证,国内独此一地名,其他地方无二。炎帝与黄帝兄弟俩,第一次合符,征战蚩尤,逐鹿中原。“釜山”、“合山”两个地名已经决定了它的历史价值。
  为什么叫“启厝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记述:“厝,放置。特指把灵柩暂放或浅埋,以待安葬或改葬。暂厝,浮厝。”可以将“启厝昌”三字连续在一起发现,为设置灵柩之所,也是后人发迹,昌盛之地。在“启厝昌”小庙前,有一眼“神农井”,井台顶棚石柱,从石柱形制上分析为金元之物。在西北角的土崖下岩层中还有一个古老原始的“神龛瑶姬”,年代更久远,从外观砂石石条分析,至少在宋金之前。砂石石条与“小神龛”,也不是一个年代,砂石晚于土龛,是临时补固之物。在小庙之东约100米处,还有一栋明代老房,相传古为神农老宅子遗址,是明代在古遗址上新建的四合院,村老皆视为“神农故宅”。据宅主贾秀珍老人讲,这大概是明代老祖辈在神农故居的地方上重新修建筑的四合院民房,因在老宅地新建,所以一直叫神农老宅。在启厝昌小庙旁边,原来有两棵很大的老槐树和柏树,4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小孩在树的内腔内放火烧了,现在只有两颗种植对称的小柏树。
  还有一例可以借鉴,《旧唐书》和《潞州志》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景龙三年在长治潞州府任别驾,三年后登基,当上了皇帝,便将他当年居住的老宅改命为“飞龙宫”,标志着龙从此处飞出。在开元十一年大祭长平之战后,将“飞龙宫”,又改成“启圣宫”,标志着已经达到政治统治的最高巅峰,达到圣人级别。
  一段优美的传说:瑶城高梁 
  为什么叫高良村,有什么说法?据了解,高良村是千年没有改变名称的老村,在春秋之前为“瑶城高梁”,在《山海经》中称“姑瑶之山”,即西羊头山。《竹书纪年》记载:“晋出公二十年(前457),智伯瑶城高梁。”《左传·僖公九年(651)》记载:“齐侯以诸侯之师晋,及高梁而还。”大清同治《高平县志》记载:“毕振姬曰:智伯瑶城,即今长平高良是也。”相传,高良来历,是因神农氏炎帝在此发现了“五谷”之一中的“高梁”,也称“黄落伞茭子”得名。神农石年(轨)葬于此处的可能性极大。
  神农氏之子——炎帝柱,可能葬于东羊头山,神农镇庄里村炎帝陵,是元代从山顶迁移下来的新冢。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二十日,寺庄镇《贾村补修炎帝庙碑记》曰:“帝生于高平东羊头山,相传种五谷,尝百草处也。西羊头山俗呼“神头岭”,建有帝庙,风雨剥蚀,荒烟蔓草,残碑犹可考也。”金大定二十四年(1185)甲辰岁四月八日,《泽州高平县长平乡釜山村补修神农炎帝碑记》云:“神农氏作教,以耒耜槛艺五谷……帝王以火德,以火纪名官,是为炎帝。山曰西羊头山,此有神农姜姓也。”在寺庄镇市望村南,有一个地名叫“炎帝岭”,寺庄村有疙瘩老爷坡,也是说神农炎帝。《山西通志》曰:“一在县北三十五里故关村羊头山上,元初徙建山下坟侧。”说明神农镇庄里村“炎帝庙”是从山上迁移下来的建筑,为元初之物,古冢依旧。《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三·陵墓志》又记曰:“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县志帝陵在湖广衡州府酃县康乐乡,此特其虚塚云。”明代,朱载堉考察之后,在《羊头山新记》中记述:“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塚,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柘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此塚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亦尝遗祭,禁樵采,此坟侧有神农庙。现有司岁时致祭焉。”
  通过文献记载分析,高平应当有三处古陵,一是高良,二是故关,三是庄里。历史上八世炎帝,应当都葬于太行山。高良村可能葬的是神农氏,也称炎帝,故称神农炎帝。神农氏炎帝为父,是炎帝柱的父亲,为三皇之系,七十二世神农之末。神农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即炎帝柱,也称“临魁炎帝”。大女儿叫少女,二女儿叫瑶姬,三女儿叫三桑、小女儿叫女娃精卫。“瑶城高良”是对二女儿的封邑。因此,在春秋时期,齐侯派兵征战泫氏,主要是为争夺高粱种子。高良与“瑶城高良”有没有联系,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但高良的确与许多神农传说有关。
   一处与神农有关的庙宇:神农老庙 
  高良村东有古炎帝庙一处,山北还有一个与釜山村共祀的一处古建筑,叫“神农老庙”。从历史的角度推测,西羊头山老于东羊头山,在西羊头山附近历史典藏的地名,多于东羊头山。西羊头山可能是祖居始发之源,东羊头山为立伊耆国都之所。《史记》记载,“神农氏炎帝建伊耆国”,在尧帝时,封长子丹朱“始州国”,即此。《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记载:“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意思是,在远古时期,这里人类文明的起始之州,大禹九州之国,始于始州国,有一座丹山,纯丹朱因名。丹朱山,即高平与长子县交界处的丹朱岭。长子县因丹朱为尧长子得名。
  相传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兄弟,在西羊头山“釜山合符”会师征战蚩尤。《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那时,黄帝可能率子与炎帝合作攻打蚩尤,炎帝、黄帝、昌意帝都还居于太行山地区,没有南下迁徙。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民意,根据当地民众的习惯和对两者信用度测验,也可能与昌意帝有关。但是黄帝在高平没有什么传说和遗存,轩辕氏黄帝庙在高平境内不过两处,一是寺庄镇伯方村有“轩辕圣祖庙”,二是城北办事处张庄村有“轩辕黄帝庙”,除此之外,别无他处。但神农氏的历史传说与遗迹比比皆是,高良村的神农老庙也是其中之一。尽管神农氏炎帝时代的足迹远离人们而去,但重大的历史问题,在当地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从民众代代相传的口语和古老的历史建筑中获得一些信息佐证。

泸州到泸县的这个交通项目按了暂停键,怎么回事?
乐山中支开展法治央行专题讲座 深入推进法治标准行建设
海珠区政务办参加全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会议
海蓝·国际电竞数娱中心预计6月率先开园
奋斗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召开新学期党员大会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寺庄镇高良村
龙文:气象防灾严防控 旅游安全记心间
贵阳大数据教育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大数据+研学旅行”
树立新形象 呈现新气象
湘乡市:党员干部引领梅桥新乡风
关于2018年2月份全市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的通告
市就业局紧“三弦”奏响脱贫攻坚夏季战役“五部曲”
慈利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常委会在江垭镇召开
抚顺暴雨III级(较大)预警升级为暴雨I级(特别重大)预警
平谷大兴房山将建48公里雨污管线 三区新城年内实现雨污分流
全市文广新系统工作会召开
市委办组织开展集体宣誓活动
市八一广场五颜六色的郁金香竞相开放
方城县凤瑞街道人大:助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
复兴区收听收看邯郸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总结电视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