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是全球频临灭绝的物种,全球仅存不足1000只。2017年11月以来,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先后监测到中华秋沙鸭7只,这已经连续四年发现中华秋沙鸭来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过冬了。
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处在瓯江大溪自然段,规划总面积约1686公顷。湿地公园以河流、滩涂和森林沼泽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江域湿地生态景观。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是浙江省惟一一处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也是“八百里瓯江”最具原生态风貌的江域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以来九龙湿地生态系统渐遭损坏,呈现出了湿地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趋势,我市决定建设以九龙为核心、以河流湿地为主要特征的湿地公园。2008年11月,丽水九龙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近年来,经过市瓯江景区管委会围绕“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开发”的发展理念,九龙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呈现出了自然质朴、原始独特的湿地风貌,建成了一个融淳朴、奇韵、野趣及原生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湿地公园。2015年12月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近期再添“国字号”荣誉,获评“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中华秋沙鸭全长约49-63厘米。嘴长而窄,呈红色;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雄鸟的头和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杂以黑色斑纹;尾灰色;大覆羽、三级飞羽和初级飞羽组成的翼镜白色;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其尖端具钩,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下体近白色,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
雌鸟的头和颈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沾灰色;下体白色,肩和下体两侧具鳞状斑。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虹膜褐色;嘴桔黄色;脚桔黄色。
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它们的原产地是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布范围狭小,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所以才改称它为中华秋沙鸭。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
大小量度:体重♂1025-1170g,♀800-1000g;体长♂542-635mm,♀491-584mm;嘴峰♂50-58mm,♀40-54mm;翅♂226-265mm,♀216-245mm;尾♂92-146mm,♀108-141mm;跗蹠♂47-63mm,♀40-53mm。(注:♂雄性;♀雌性)
中华秋沙鸭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据在另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
通常,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春季迁徙到长白山后,它们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亚成体和没参与繁殖的个体会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而已经成功配对的成体则会选择距离他们的巢位不远的河段活动,通常岸边有很多粗壮的老龄阔叶树。它们很少鸣叫,不像绿头鸭和斑嘴鸭那样喧闹。它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流线型结构,因此飞行速度要比其他鸭科动物迅速。
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白天活动时间较长,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中华秋水鸭是中国苏州地区的冬客,深秋时自北方南迁到太湖流域的苇塘里来避寒越冬,它们与各种野鸭汇成数以万计的大群,漂浮游荡在湖面上,嬉耍和捕食游鱼,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就像是一个规模宏大而喧嚣热闹的鸭类集市。它们目光敏锐,警惕性高,稍感异情就迅即游向湖岸隐身躲藏起来;夜间露宿在苇丛中或岸边的树上,把头转向后方插入翅膀下,神情悠然而自得。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缅甸,泰国。可能灭绝:越南。
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带岭永翠河,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
越冬地在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中华秋沙鸭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里,树洞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到水中,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1]
繁殖季节成对,偶尔见有一雄二雌结合,求偶期间亦常出现争雌现象。4月中旬到达繁殖地后,就开始寻找天然树洞做巢。雄鸟常有伪巢。巢多筑在紧靠河边的老杨树的天然树洞中,洞口距地面13米左右。洞内直径27厘米,洞口为20厘米×9厘米。巢内垫以木屑,上面覆盖着绒羽,并混有少量羽毛和青草叶。其在溪流中交配。交配前雄鸭围绕雌鸭游动嬉戏,当雌鸭靠近时雄鸭猛扑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
4月初到4月中旬产卵,通常1天产1枚,产最后1枚时常间隔1天。年产1窝,窝孵数8-14枚,平均10枚左右。卵平均大小为63.25×45.91mm,平均重量61.9g。卵为长椭圆形,浅灰蓝色,遍布不规则的锈斑,钝端尤为明显。雌鸭在产完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内每日坐巢时间很长,除中午出巢约1小时外,雌鸭每日外出觅食的时间比较稳定,孵化末期有一定波动。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觅食时间较长,外出次数也较多。每日清晨和午间觅食活动频繁,并集中在1天的2小时之内。其余时间都在孵卵,孵卵期为28-35天。每年开始产卵时间的日期同当年气温回升的快慢有关。雏鸟出巢时,由亲鸟带领跳出洞口,进入水中,成家族群活动。
孵化期间,雌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它每天外出觅食2-3次,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左右。晴天并且气温较高时,成鸭外出觅食的次数多,觅食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阴天或气温较低时,寻食的次数减少,觅食时间也稍短一些。在雏鸟出巢前的2-3天内,母鸭外出寻食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每次外出寻食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个小时左右缩短为每次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数量极其稀少,中华秋沙鸭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
中华秋沙鸭以往在中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见在越冬地数量十分稀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安徽、山东辽宁、吉林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地。安徽主要见于肥东,山东主要见于荣城、长岛及沿海一带。吉林和辽宁见于鸭绿江。
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鸭绿江上发现8只中华秋沙鸭。黑龙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种群数量保持较稳定。(市瓯江景区管委会)
争做文明游客为哈尔滨加分“文明旅游 为中国加分——绿色出行 百城联动”活动启动
夏日高温持续野泳者增多 提醒:防止小孩私自野泳
集体约谈保健品企业 严查虚假夸大宣传平房区开展保健品专项整治活动
我市开展社科普及活动 专家免费为市民鉴宝
开展节前食品安全检查 保障市民节日“餐桌安全”
九龙湿地公园发现中华秋沙鸭
新区举办2018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
为何无法使用慢性病医保相关部门:已详细答疑
冷水江市总工会举办2018年工会财务、经审业务培训班
吉林市残联“四个结合”精准扶贫 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
魏淑萍到临湘市城区调研禁毒工作
任桥镇新村分园举行《素质展示》活动
同文中学参赛节目双双挺进“悦读九江”决赛
聚焦高端制造、轻工消费品及精密制造领域 “专精特新”企业擦亮“上海制造”名片
阜阳银监分局启动“质量提升年活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歙县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
权威发布 | 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领导同志的分工调整
云和沈庄村热盼一树梨花开
[大邑县]大邑县积极融合乡村文化推进林盘聚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