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公园。
郁郁葱葱的环城公园一景。
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
包河公园荷塘美景。
中国的历史上,城池周边总是环绕着护城河,合肥自然也不例外。从城南到城西再至城北、城东,包河、银河、琥珀潭、黑池坝、南淝河,融会贯通,护城环绕。
合肥护城河为庐州百姓提供生命之源,河畔树木遮天蔽日,留下了世代传承的文脉印记。时光流逝,如今的护城河早已失去防御功能,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场所。
炎炎夏日,漫步于护城河边,感受喧闹中的静谧和清凉。一座城,数不尽的是沧桑;古城人与护城河相伴,满满都是说不尽的故事。带着盛夏的记忆,踩在护城河边的台阶上,我们寻索城市的历史印记,触摸老城的文脉绵延。
包河岸边感触“包公文化”之魂
盛夏时节,走入包河公园,绿柳成行、蒲荷万柄,吹吹凉风、赏赏荷花,火热的躁动一扫而光。老人们说,一直以来,护城河两岸都是合肥人最喜欢的纳凉地儿,这荷香漫天的包河边尤是。
关于包河,合肥人都不陌生。它原本是护城河的一段,之所以“改姓”包,和“不要庐州府一转,只取护城河一段”的故事有关。据说,宋仁宗欲赐庐州城给包公,他却坚辞不受,最后要了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河产不比田产,分不开卖不掉,穷不着也富不了,因此,包公的后代多依河而居,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为了纪念包拯,后人将这段护城河取名为“包河”。
包拯辞世之后,灵柩从开封运回合肥,归葬于包孝肃公墓园,后在包河东南畔重建。到了明朝,包河岸边的香花墩兴建“包公书院”,供包家后裔及城内百姓读书,后被定名为“包公祠”,可惜毁于战火。直至光绪年间,晚清重臣李鸿章独自捐资,重建包公祠堂,一直延续至今。包公墓、包公祠、香花墩、廉泉,承载着千秋后代对包拯的崇敬、赞誉之情,清代思想家宋衡曾作诗曰:“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一条包河,穿越千年历史的幽谷,流淌至今。老人王秉衡在包河附近住了大半生,儿时的夏季,他最喜欢在河边玩耍,“那会儿河两岸都种着树,虽然远不如现在这么茂盛,但还算遮阴。河里有鱼在欢腾跳跃,伴着傍晚的习习清风,我和小伙伴打水漂、砸鱼,玩得可开心了。”大人们也喜欢在包河边纳凉,“拿着扇子,搬个小马扎,往河边一座,聊天、打牌、吃东西、叫嚷着孩子,热闹!”
王秉衡自幼喜欢历史,后来成为高中历史老师也是儿时的志愿。包公祠堂上方,李鸿章胞兄李瀚章题写的“色正芒寒”横匾;祠堂旁侧,李鸿章亲笔题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石碑;李鸿章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蘅所修的“廉泉井”庭;清代广东督学以包拯画像为范本,请工匠临摹雕刻的包公全身像,并挥毫写下的诗篇:肥水汩汩,蜀山苍苍。间气盘礴,浩乎方长……包河岸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总是令王秉衡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上世纪90年代,包河、莲花塘一片都是稻田,河水清澈见底。“站在岸边,能清楚看到鱼儿在游,河里长满了莲藕,就像小孩子的手臂似的,雪白雪白、一节节的,看着可诱人了。”家住芜湖路的刘秀萍说,那会儿的包河岸边已是绿树成荫,走到河边就好像有个天然空调,格外凉爽。下午和晚饭之后,周边市民总喜欢举家到包河岸边纳凉,散步、赏荷、“讲古”,“那会常听到人说包河里的藕是无丝藕,鱼是铁面鱼,是包公铁面无私的化身。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觉得,合肥人逛着包河,心里想的全是千年前的历史,或许这就是合肥历史文化的魂吧。”
银河探寻文人墨客的“合肥痴情”
暮色降临、华灯初放,银河“伴随”环城路“享受”着时光交错,绿树、小桥倒映在河水里影影绰绰。草坪上、小径上,不时可见散步纳凉的市民,有嬉笑玩闹的一家人,也有情意缠绵的情侣,还有相互搀扶的老两口……银河静静流淌,见证着合肥人的幸福生活,一如它千年来的“记录”。
银河在包河的西边,原为庐州南城护城河的西段遗址。旧时,包河与银河是完全贯通的,中间隔着南薰门。曾有人考证,合肥历史上并没有“银河”,无论是《嘉庆合肥县志》,还是《合肥县传郭城图》,抑或《嘉庆合肥县志》中,都没有标注出其位置所在。极大的可能是,银河、包河本为一条河,名为“营河”。建国后,由于徽州大道处河道被堵塞,一条河变成两条河,东边名气更大的“包公池”成为后来的包河,西边的便由营河“美化”为银河。
改造之前的银河,窄长的护城河道将东岸环城马路与对面地势略高的土岸蜿蜒分隔,河面上一座陈旧、色彩斑驳的木桥单薄地把两岸静静地连接。以前的合肥人习惯从地理位置划分城市与乡村的区别,环城路之内怀抱着的大街小巷是“市区”,护城河之外则是“农村”或是郊区。夕阳西下,三两家庭主妇提着从“百货大楼”购买的糖果、“工农兵商店”裁剪的布料,兴高采烈地经过小桥,相互比划着、大声说笑着,相约下一次“进城”。
上世纪80年代,银河沿岸一带打造为银河公园。河水两岸的地势做了适当平整,鹅卵石铺就的羊肠小径曲折蜿蜒;临水而建的楼台端庄、亭榭秀美,木桥“换装”,石桥惊艳现身;鼠跳跃、长颈鹿伸脖、大熊猫啃竹、白天鹅凌波等,一个个雕塑情趣盎然,为园区增添了几分俏皮——银河公园成为当时合肥市民惬意休憩的场所。一晃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夏夜,依然有不少市民习惯到银河边纳凉。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曾多次来合肥,客居毗邻银河的赤阑桥,他一生所作的诗词中,近四分之一是怀念合肥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的词章。“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姜夔还专门用“淡黄柳”为词牌,自制一首咏合肥的词,在这首小序中,提到自己曾居于赤阑桥,巷陌多柳。
当时的赤阑桥一带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的商业区,岸上楼馆、水下亭阁,日日笙歌、夜夜管弦。也就是在这里,姜夔认识了两位琵琶艺伎,遂结情缘且一往情深。只可惜,姜夔的这段合肥之恋最终无疾而终,有说这两姐妹不告而别,也有说这姐妹俩中的一个不甘金兵屈辱,在杀死一个小头目之后,从赤阑桥上纵身跳河自尽,这河极可能是今天的银河。
如今,才子佳人早已消逝,只留下不朽的诗词,以供后人追忆。浪漫夏夜,漫步于银河边,微风拂面,轻吟诗句,或许你也会感动于一代文人的合肥痴情。
诗人的“黑池坝之思”展碧水秀美
常走环城路的人或许知道,环城西路与安庆路交汇处有一段弧形的弯道,西临著名的琥珀潭和黑池坝,东边通往繁华的城隍庙、三孝口。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胜说,这条道其实是古城墙的一部分,位于西平门和水西门之间。解放前,东边是一排排民房,住在那里的是所谓的城里人;西边是城外,住的都是乡下人。这与上述“环城路划分城市与农村”的说法一致。
从行政区划上来说,解放初期的时候最有意思,一墙之隔,吃的却是两地的粮食,一边属于合肥,一边是肥西的地界。到了上世纪70年代,那段古城墙早就成了环城西路的一部分,但路东和路西仍然是两个天地。家住二里街的老人陈金娣记得,当时环城西路那一道弯的下边叫赵岗村,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一片水域出现在眼前,那应该就是琥珀潭。
琥珀潭周围都是茅草农舍和菜地,夏天虫飞蛙鸣,还有腥臭味从长满了青苔的水域中飘出。虽然一墙之隔繁花似锦,可居住在这端的人们却过着地道的乡下生活,连夏日防暑都是农家“土办法”。“那会儿的农村没有电扇,只有一把芭蕉扇,用碎布条把边包好,扑哧扑哧地扇风。实在热得不行,男人们就光着膀子,从井里打一桶水,从头顶上倒下去,一下就凉快多了。”陈金娣说。
大伙儿最盼望的“消暑”,是能在村子里看大戏和露天电影,“看着、唱着、乐着,大半个晚上一会儿就过去了,好像也不觉得热了,回家躺床上还觉得挺开心,入睡都比平时快了。”陈金娣最喜欢看电影,“听庐剧和黄梅戏也还行”。只可惜,这样的“纳凉夜”实在太少,陈金娣印象中仅有寥寥几次,大多数还是靠“硬抗”。
当然,琥珀潭是现在的称呼,得名于它边上有名的琥珀山庄。据考证,它的原名叫石河,当年为城西护城河的一段,紧靠合肥的西大门。其自然地形比较复杂,中间低凹、四周高耸,好似一个小盆地,历史上好几次攻打合肥城都没有攻下,留下了“铁打的庐州府”佳话。20世纪末,琥珀潭被改造为一个风景区,有绿化喷泉广场、水上舞台和以“琥珀潭”为中心的人工石壁群,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朴野风格的休闲场所。
早年,琥珀潭的北边是黑池坝,中间由一条坝埂隔开。李云胜说,黑池坝是天然形成的,后来“顺道”与护城河连通,再后来又被分割出来,也修建成为景区,与琥珀潭各自独立又相互连通。当时的合肥人,每逢周末或是晚饭之后,都喜欢到那儿去逛一逛,坐在水边发呆或是躺在草地上小憩,写意自在。夏夜,这两处景区也是市民喜爱的纳凉场所,有时也会在此举行演出,倒是满足了周边“原住”居民边乘凉边看戏的愿望。
曾经,黑池坝留下了一个与七仙女有关的传说。相传在隋唐年间,合肥老汉带着孙女白小玉放鹅,小玉本是七仙女中的白衣仙子,因包庇织女被罚下界。邪恶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一天晚上,乘黑云下来抢小玉。白老汉拿刀扑去,反被钳了一下,血流不止。这时,大白鹅突然说话了,“石墙院中有一串珍珠项链,你戴上后可以恢复法力,斩妖除怪。”小玉把项链砸向蟹仙,粒粒珍珠变成剑插入蟹仙身体,落地的珍珠变成了一个个小池塘,而蟹仙落入的池塘水变成黑色,被称为黑池坝。
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诗人陈先发,每天傍晚绕着黑池坝散步,回家后就在书眉和废纸上写一些思考。2014年,陈先发的随笔总集《黑池坝笔记》出版,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合肥,引向这一潭碧水。千百年来,合肥的城河与诗,缘分剪也剪不断。
南淝河堤岸“淮浦春融”引文人
合肥的护城河中,名气最大的是南淝河。这条发源于江淮分水岭,最终流入巢湖的合肥“母亲河”,成就了这座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庐州古城,曾有许多游子正是沿着这条河走出合肥,走向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再远赴重洋。
李云胜说,明末清初,合肥的大户人家挖有地窖,数九寒冬时雇人从南淝河里运回大块的冰,储藏在地窖里。冰上面用几层厚棉被覆盖着,到了夏天再取出来做成“冰盘”摆放在居室当中,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当然,寻常人家不可能像大户人家那么奢侈,他们也有自己纳凉的法子,在南淝河边寻一处阴凉地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的合肥,濒临南淝河最热闹的地界,是东门的小花园。即便是炎炎夏日,那儿也常聚集着一群老年人,躲在树荫下,捧着大壶茶,下棋、唱戏、闲聊,一下午的光景就过去了。晚上,那里又是阿姨们的“天堂”,广场舞、话家常,暑热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其实,早在明清时代,小花园一带就是著名的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
“准确地讲,今天的淮河路桥、长江路桥周边都是过去的‘淮浦春融’景区。古时,那里绿草如茵,风光秀丽,才子佳人纷纷前往游玩,春季踏青、夏季纳凉、冬季赏雪,热闹非凡。”李云胜说,小花园背后就是南淝河,过去河面上可以看见行驶的篷船。渔娘蹲在船板上支锅烹鱼,煎鱼的香味,四散开来。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篷船消失了,渔民不见了,在小花园打拳、说书、走“江湖”的也走的走、散的散,了无踪影。
有人把小花园比作合肥的外滩,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了灵气,有绿的地方就有了生机。古往今来,在这条护城河,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的“印记”。
清代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八景说》中写道:“庐郡处江淮之间,南临江,北距淮,故凡水之在境内者,皆可以江之、淮之也……曷言乎春?柳丝花片,春光动也;轻烟碧浪,春水生也;香车宝串,春人游也;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际也……”这首《八景说》后被载于《嘉庆·合肥县志》。明朝也有诗歌描述“淮浦春融”,“碧波如练草如茵,万古长淮二月春。落尽桃花风力软,海潮先涌化龙鳞。”
晚清重臣李鸿章也与小花园有着深厚的渊源。李云胜介绍,相传李鸿章家就住在离“淮浦春融”不远的城里头,和庐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孩子一样,年少的李鸿章也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邀上三五好友,带上好酒好菜,到“淮浦春融”赏景作诗。李鸿章离家北上之前,把亲朋挚友请到了“淮浦春融”,在此辞别故乡。
如今的小花园,虽说早没了“淮浦春融”的景致,但也是绿树成荫,亭台长廊,倒影成辉,是喧闹中的一块绿地。夏季的某日,到小花园纳凉,徜徉于南淝河岸边,或许你也能触摸到时代传承的庐州文脉。
市人防办组织微型党课比赛活动
不买车位 业主的车就不能进小区?这个小区太霸道!
象山法院联手检察院开展远程庭审
徐州市供销总社获评全国总社2017年度信息报送工作先进单位
陈阳交警大队加强雨天交通安全管控
老城文脉穿越古今 藏着盛夏记忆
首期太极公益导师班圆满结业 24名学员顺利成为“太极导师”传播太极公益文化
管城回族区区长虎强深入辖区实地督导五项底线工作
关于向公众征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事项的公告
《肇庆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正式实施实现畜禽养殖提质增效污废物源头减量
赵满衡的脱贫路
宿州市工商局积极开展“四送一服”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庆元县第二届“邮储银行杯”创业创新大赛成功落下帷幕
绍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多媒体设备供货项目的的公开招标公告
叙州区工商局“三举措”强化节后作风建设
湄洲岛旅游协会成立
乌当区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工作 让低收入困难群众端上旅游“饭碗” 原创
今年,济宁市主城区十条道路将实施雨污分流
海口是湿地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模范
太平人寿芜湖中支反洗钱、非法集资户外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