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看到的碑文不是真正的“墓志铭”? 专家解惑


清明扫墓看到的碑文 不是真正的“墓志铭”
考古专家:中国传统墓志铭 是一篇文辞简约的散文
又到清明节,人们到墓园祭扫,常会注目形态各异的墓碑文字,人们习惯于称之为墓志铭。墓志铭源起于何时?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墓志铭与碑文的区别是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王然、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为公众释疑解惑。
王然介绍,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些身份低微者的墓里会放一块砖,砖上刻三五个字,一般是墓主的姓名、籍贯。东汉时,已出现墓志铭的雏形。东汉末年,由于曹操反对厚葬,禁止立碑,于是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墓碑埋入地下,置于墓道或墓室里。到南北朝时期,埋入地下的墓志铭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墓志铭“志”的部分,一般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的部分,则用韵文对死者的一生作出评价,赞颂死者事迹功业,表达悼念和安慰。
王然说,墓志铭的繁盛期在南北朝到隋唐,由于这一时期的史料有限,出土的墓志铭对于古史研究有较大助益。辽、金、西夏的墓志铭,许多使用契丹文,史料价值大。元代墓志铭放置方式则出现变化,一度时兴镶在墓墙或墓室门上。
墓志铭和碑文有什么区别?曾攀说,严格来说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刻于石上,记载逝者信息,只不过一个立在地上,一个放在地下。但墓碑文字简略,不会对死者生平事迹展开,而墓志铭一般都是一篇文辞简约的散文,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史料价值。
还有一点区别是,置于墓室的墓志铭一定不是给在世的人和死者后人看的,而很可能是逝者到“另一个世界”的“介绍信”和“身份证”。立于地上的墓碑碑文,无疑是要给世人看的逝者的功德以及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等。
到晚清、民国,受西方影响,人们不再在墓室埋入墓志铭。曾攀建议今天人们写墓志铭或者碑文,应该尽量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得简洁优美;对逝者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少用夸大、溢美之词;要有文化内涵,对接现代文明,少掺杂世俗功利价值取向在里面。(记者万建辉)

美国扬言:无论联合国允不允许 都将对叙采取行动
绥中县党群事务服务中心成立
提高禁毒社工业务水平
鹰潭三中上好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
晋城:文体宫上演精彩“旗袍秀”
扫墓看到的碑文不是真正的“墓志铭”? 专家解惑
东坑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获市检查组肯定
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 ——屯溪区趟出“村改居”城镇化新路
中新科创园落户重庆市两江新区 预计年内启动
从乡村摄影大展看百姓文化获得感
岳阳市食药监管局启动“开学季”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治理
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荣获“年度智造”奖
金盆小学:规范教师行为强化作风建设
唐山市气象局完成“三农”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我市帮扶湛江六坑村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见成效
利州区稳步推进各项投资工作显成效
浦东新区第七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拉开帷幕
2000套爱心书桌“奔赴”沙雅
长春交警通报春运工作第三阶段情况2月23日以来查处交通违法行为109780件
靖州:播下产业“种”结出脱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