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讲古仙”魅力:一把折扇话古今 一人讲古万人听

  李志勇在鹭江老剧场公园讲古。
  李志勇(左一)教授农行职员林晔(右一)一些基本的讲古动作。
  (厦门日报)上一期,我们随农行员工郑浦霞和魏艺,走近世界“非遗”南音,跟着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小珠,拨动南琶,哼唱散曲,真切感受了一番“音乐活化石”的魅力。
  传承,离不开创新。这一期,我们将沏上一壶茶,听听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讲古,拜访一对“讲古仙”师徒——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0岁的范寿春,及其90后徒弟“新讲古仙”李志勇。
  见证人(讲述人):
  厦门农行投资银行部
  职员林 晔
  记录人:记者兰 京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
  一个人,一把折扇,无须特别的道具,无须特定的场所,一个个古今逸事,就可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这就是闽南人眼中的“讲古”,即说书、讲故事。讲古的场所则叫做“讲古场”,讲古的先生被称为“讲古仙”。
  9月17日,一身汉服的李志勇见到我们,露出一张大大的笑脸。他是讲古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范寿春老师的家。虽然腿脚不方便,但一头白发的范老师,看到我们立马起身欢迎,慈祥可亲。他早早地将自己的讲古资料摆在茶几上。
  师傅
  90岁的范寿春爱在电台说“短古”
  范老师是很多厦门人心中“讲古仙”的代名词。他一开口,就如回到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的情形,我心里不由得激起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乡愁。
  “讲古就是用闽南话讲故事。”范老师介绍,清道光年间《厦门志·风俗记》就有记载,厦门还有一条以“讲古”为名的巷子,叫“讲古脚巷”。讲古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技巧,在叙述表达、语音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独具特色。而且,每个“讲古仙”都有自己的特点,为百姓喜欢。
  范老师的特点在于“短古”,不同于以往讲古多为章回故事的习惯。1991年,范老师曾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开辟“讲古角”。当时,每周一讲,一次只有十分钟,他顺应要求,特意选取陈嘉庚、苏颂、陈化成等厦门名人的故事,创作“陈嘉庚吃咸粥”等一类闽南小笑话。
  说完,他现场为我讲古。其中,两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鲁迅取薪水和鲁迅剪头发,分别讲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他还会穿插一些闽南掌故,增添笑料。
  最早的时候,“讲古仙”就如说书人一样赚钱。如今,“讲古仙”是以守艺人的身份存在的。2006年,范老师的名声漂洋过海——受华人邀请,他远赴新加坡为闽南乡亲讲古,半月8场。范老师看重的是,“当时,连印度人也来听,还能说上几句闽南话。”
  闽南话,也叫河洛语,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讲古是闽南话最好的载体。”在范老师眼里,讲古背负着传承闽南话的使命——至今,90岁的他仍坚持坐轮椅到“金榜讲古场”义务讲古。
  徒弟
  90后的李志勇把讲古带上全国舞台
  随后,在老剧场文化公园的讲古场,李志勇即兴来的一段“新时代”讲古,同样令人震撼。
  一张桌子,一把折扇,没有灯光,没有道具,但他一开嗓,一嘟嘴,丰富的表情,变幻的声音,立马招来小孩的热捧。“没想,女儿听不懂,也能看得这么开心。”旁边坐着的市民范福生连连称赞。闻声而来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近,边看边笑着坐下。
  “一看就很有观众缘。”这是范老师对爱徒李志勇的评价。为了让观众喜欢上讲古,李志勇拜师学习歌仔戏、口技等,还吸收了默剧等其他艺术的特点。他自己设计肢体语言,咬着筷子,对镜子练表情,不断磨炼基本功。
  “我想通过表演创新,让他们凭着视觉,就能喜欢上讲古,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了听懂而去学闽南话。”李志勇说,如今,讲古最大的困难就是没了语言环境——说闽南话的人少了。李志勇希望,透过他的创新,令讲古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也才是它应有的魅力。今年他自创的全篇押韵作品,更是让讲古首次登上全国性曲艺舞台。
  “人讲世事就像八宝书,无奇不有是样样有。”李志勇教我开场,用一把扇子告诉观众是文讲还是武讲。跟着他一句句学,一个个动作比划,也令我想到在农业银行的每一步成长,离不开老员工的言传身教,就如在践行“大行德广”的道路上,农行为文化传承贡献的力量,也需要代代相传。同为年轻人的自己,我也应该更好地了解,这一身边的语言艺术。
  【传承人·名片】
  范寿春,1928年出生,讲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期主持厦门方言说书,并在厦门电台担任“讲古角”主持人8年,先后出版《厦门讲古精选》《厦门讲古仙范寿春》书籍及一批讲古音像制品。
  【传承人说】
  讲古不能再“单打一” 需要更好的创新
  讲古要代代相传,不仅社会和政府要重视,更需要更多人加入。
  以前,讲古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徒。现在,讲古要传承,已不能再“单打一”,应该一对多。我教老师讲古,再由老师去教孩子,孩子讲古又能推动闽南话兴趣小组发展。只有这样,讲古这种口头的艺术,才能更好传承。
  在厦门,讲古场最多时有五十多个,到处都有讲古仙。我希望各个区都能有固定的讲古场,为讲古传承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随着讲古培训班的开展,一批有特色的讲古仙能脱颖而出,将讲古带到更多的舞台,让更多人喜欢上它。
  这次“非遗”系列报道十分接地气,体现了厦门农行的大行之风和满满的社会责任感。
  “非遗”档案
  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主要分布在闽南,流传影响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地区。传统讲古的表演形式是“讲古仙”在讲古场手执书本或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话、顺口溜或四句念等,伴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多端、动人心弦的语调和声腔,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古今富于曲折变化的各种故事,刻画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008年,讲古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问答】
  学习非遗知识 拿鼓浪屿影像集
  厦门农行携手厦门日报推出《非凡匠心·非遗薪传——走进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一经刊登,就收获了不少粉丝。读者纷纷点赞:透过农行见证人,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还学习了解很多厦门非遗的知识,好看又有趣。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非遗问答”互动环节,请传承人出题,考考粉丝们的“非遗”知识。届时,您只要按“日期+姓名+联系方式+答案”格式,发送到“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便可参与有奖问答。
  “非遗问答”一共分10期。每期3题,每期答对的前10名,可获赠由厦门农行和厦门日报社制作的精装画册《世界为你而歌——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影像集》。
  第一期
  南音亦称南曲、弦管、南管、南乐,为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四大古老乐种之一,有“音乐活化石”之称。它由___宫廷音乐带入闽南而来,流行于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
  a唐、五代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的闽南方言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类似于北方的相声,最大的特点是?
  a句句押韵b 插科打诨
  c说学逗唱d 逗捧之争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南音的传统乐器?
  a洞箫 b三弦 c南琶 d鼓
  (答案将于下期报道公布,敬请关注)

宾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美元贬值春节赴美旅游很划算 相当于打9.3折
看住你家狗,小心惹祸!
总投资约269.5亿元 光明40个项目集中开工
天外来客!宜昌五峰惊现成群白鹭翩翩起舞!
感受“讲古仙”魅力:一把折扇话古今 一人讲古万人听
东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签约家庭医生呵护全家健康工作
彭清华会见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
广东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心脏”在珠海开始跳动
百名“快递小哥”入工会
我市今年首批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发布
唐山检验检疫局2018年检验检疫业务实现开门红
临海市召开植保无人机发展讨论会
韶山:电影送下乡 村民笑开颜
纪念《开封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难忘相伴35年的岁月
两个老园丁和一个大花园
福鼎白茶开茶节开幕
打击销售假药及有害食品专项整治行动 ——四方台执法队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
高新区:高新区少年儿童在全省亲子阅读征文大赛中喜获佳绩
清明时节雨纷纷 今起到小长假我们都将“泡”在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