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花果飘香,雅安大地迎来了收获季。田野里满地金黄,记者走进贫困村,看到的是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听到的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受到的是农民丰收喜悦的美好心情。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和付出的辛勤汗水,走上脱贫致富大道。
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
立足“三带产业”
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近年来, 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立足“三带产业”(河谷地带发展黄果柑、中山地区发展枇杷、高山地区发展核桃)明确靶向,因地制宜壮大产业扶贫的力量,让每一位贫困户真正挺起胸膛搞产业、直起腰杆过日子,走上脱贫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开拓进取
忽如一夜春风来
双坪村村民王友国酿酒
双坪村,村民王友国家。还未进门,酒香已扑鼻而来。两口大锅、几个大桶,村民王友国虽然右手有残疾,但用过硬的酿酒手艺走出了一条脱贫路。
“你成功的经验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王友国说:“自己要能吃苦,还要敢干,脑子里再想出好点子,就能干出一番事业!”王友国家说,这条路,他走对了!他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而且还有一个残疾人自身的价值。
扶贫,也许最重要的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赋能”。
2014年,在新民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指导下,王友国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先发展起4亩枇杷,但因枇杷见效周期较长,实现早日脱贫的目标还要另想办法。
“除了种植果树,还可以做点什么呢?”王友国看中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爱喝酒的习惯,琢磨着学习酿酒。酿酒是个体力活,工序繁琐,他不知吃了多少苦,才学会这门手艺。
贷款、借钱……2016年4月,王友国的酿酒作坊投入生产。
提起酿酒,王友国满脸自信,烧柴、蒸米、煮酒、装瓶,右手不方便但酿酒功夫却灵活娴熟。
自从开起小酒坊以后,旺季的时候,每天酿好几百斤酒,每天不停地准备各种粮食用于发酵,发酵好后开始蒸酒。
由于王友国酿的酒质量好、价格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酒的销量持续攀升,一度供不应求。 2017年初,他开始筹集资金10多万元,建了90平方米酒窖1个。截至2018年6月,酒窖已窖藏白酒1万多公斤,价值50万元以上。
“酒糟是非常适合喂猪的饲料来源之一,为什么不建一个养猪场养猪呢?”很快,他又投资了5万元修建好160平方米的养猪场,购买母猪两头、仔猪10头,开始发展生猪养殖。目前,猪场存栏生猪30余头。而后,他把猪粪作为有机肥用于黄果柑种植的肥料。
“去年,我家的3亩黄果柑就卖了2万多元!”在使用农家肥后,黄果柑的品质改善明显,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拓宽了致富门路。
2016年,41岁的王友国就成功脱贫致富。脱贫后的他也成功“脱单”,2017年与妻子冯淑秀扯结婚证办了酒席。
如今,王友国感觉特别温馨,家里有妻子操持,生活变得美好。王友国笑着说:今后他会努力经营自己的酒品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继续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在奔小康的路上会越走越宽。
临别时,记者在王友国家门口看到了两幅生动画面:一幅是他家围墙上画着一面党旗,上面写着“党在我心中”五个大字;第二幅是,在党旗右侧的花台里矗立着一个大大的酒缸,酒缸上面雕刻了一个大大的“酒”字。王友国想借此表达:把党的恩情写在门口,装进心口!而酒缸里装的,是他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产业选定
集中优势打造“三带产业”
走出王友国家,顺着盘山公路往前走,一路上记者看到,山坡上不少地方栽满了黄果柑。
“这是村民的‘摇钱树’!”双坪村第一书记李威说。
如今,双坪村种植的黄果柑林与新民乡低山河谷地带的5000多亩黄果柑,成为当地最为亮丽的一道产业风景线。
“这是村上‘三带产业’开花结的果。 ”李威笑笑。
双坪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口居住分散、点多线长,地理环境恶劣,制约着当地规模化、成片化产业的发展。
如何用足政策、统筹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在新民乡“三带产业”的启发下,双坪村村委会创造性开展工作,举全村之力克难攻坚,不断探索和偿试,推出精准脱贫工作“三带脱贫模式”。即,河谷地带发展黄果柑、中山地区发展枇杷、高山地区发展核桃。这就是新民乡产业发展的思路,叫‘三带产业’。
目前,双坪村全村栽种黄果柑650余亩、枇杷360亩、核桃850余亩,已形成了黄果柑、枇杷、核桃为主要产业的产业带。
“金灿灿的枇杷刚刚下市,沉甸甸的核桃就挂满枝头,黄橙橙的黄果柑则笑开了花。”李威说,“三带产业”的产业经营新模式遍地开花,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链”在同一条产业带上,各方都有受益,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释放。
由于得益于“三带产业”的发展,2017年该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近年来,双坪村在新民藏族彝族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党在农村的富民惠农政策,紧密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村容村貌得到改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治安更加稳定。
雨城区望鱼乡曹万村:
竹笋才露尖尖角
产业助推脱贫忙
曹万村村民收获鲜笋
竹笋是雨城区望鱼乡曹万村最具生态特色的传统产品之一。发展竹林采收竹笋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兼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高寒山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曹万村充分利用竹笋产业优势,计划用一年时间建成竹笋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实现竹笋产业规模华、基地化、市场化发展,真正将其培育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大动力”。
竹笋蕴含增收梦
9月,又到一年采笋季。几场秋雨过后,曹万村的一片片竹林里,一株株鲜嫩的竹笋破土而出。天刚蒙蒙亮,竹林还笼罩在淡淡的晨雾中,村民王芝秀就背着背篼、扛着锄头去挖竹笋。
站在竹林中的王秀芝从容不迫:她左手将一根约1米长的竹笋夹在腋下,右手拿菜刀,手起刀落,不到10秒,采笋完毕,再装进背篼。回家后,细心地剥去笋衣,将一部分竹笋切成片放进铁锅,用柴火完全煮熟后捞起来,再以清水侵泡,最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制成笋干;另一部分竹笋则需要存放好等待收购人员来收购。
“现在的竹笋价格,每斤收购价格在2.5元到3元之间,今年我采摘竹笋已经收入700多块钱了。”说起栽种竹笋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王秀芝脸上挂满了微笑。
王秀芝说自己是村上合作社的“常客”,只要没有农活,她都会来合作社打工。“打工也就是帮合作社打笋子,每天按200元算,一季节下来也能赚个四五千元。”
“种竹子、吃笋子,靠竹子养活,到合作社打工,这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王秀芝乐呵呵地笑了。
合作社助农脱贫致富
初秋清晨,曹万村酷热已退,金黄色的片片稻田煞是喜人,幢幢楼房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显得静谧可人,一幅兴旺景象。
骤雨初歇,走进村里,已然能感受到竹笋收获季节的繁忙气息。只见上万亩的竹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绿竹冒尖蓬勃生长,竹林里随处可见香嫩的鲜笋。一大早,曹万村家家户户的村民背起锄头和箩筐,踏着陡峭的山路,将一背背鲜笋从山中背出,满脸丰收的喜悦。
等到下午,村民们只需将一袋袋剥好的竹笋背到收购点,便能将一天的收获揣进腰包里。
靠卖竹笋为主的曹万村,能有多大价值可以撬动整村脱贫? 这还得从头说起。
因为竹子容易种植,省时省力、成本低,既不占用基本农田又不耽误发展其他产业,一直以来,曹万村几乎家家户户、面积或多或少地种上了一些竹笋。一到收获季节,村民们就会到山里打笋卖钱。然而,过去由于道路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大家只能靠着山里的野生笋挣点小钱,全村总是摆脱不了贫困的状况。
2014年,曹万村第一书记马少君来后,仔细分析了当地环境和资源优势,确定将竹笋作为整村脱贫的支柱产业。“首先竹笋的销售市场很稳定、需求量很大,以后合作社负责收购。按照每公斤鲜笋5元的收购价,一亩竹最少能产1500公斤鲜笋,两万亩竹子产生的效益不菲,而且竹子年年砍、年年长。”马少君给村民详细算了这笔账,村民们纷纷点头响应。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曹万村先修公路、后兴产业,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曹万村竹笋得以走出大山,村民由此增收致富。
“以前每年进8月中旬,就是我们产笋销笋的迷茫期。市场信息不灵通,只能走走菜市场,价格不高不说,劳力付出也大。现在有了合作社帮忙收购,不出村子就能把笋子销路解决了,价格也不低,合作社是帮助我们致富的好搭档啊。”村民们纷纷表示,合作社保证了竹笋的销售,让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
而今村“两委”开始通过先培训一部分党员、再带动一部分村民,多次组织开展高品质竹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调节等培训班,培养了从事栽培种植的党员科技示范户。这些科技示范户在笋农间带头示范,推广深挖低改、密度控制、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不仅管好自己的竹林,还担起了科技入户的联络员,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竹农经营户,改变了“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的传统竹农经营模式。
现在,竹笋已成为曹万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避免过度采笋导致竹林退化现象,曹万村认真做好封山育笋工作。在禁笋和护笋期间,禁止进山采伐和收购竹笋,坚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笋竹生长快、周期短、生态适应性强,能有效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曹万村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产出,当地笋农的腰包鼓了起来,周边也绿了起来。如今在曹万村,一片片竹林汇成了竹海,成了老百姓的致富林和生态林。
雅安日报/雅安新闻网记者 石雨川
脱贫攻坚 “干”字为先
□ 石雨川
“幸福是奋斗出来,这句话用在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王友国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身残志坚的他从未向贫困低头,投入“苦干”和“实干”,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干”字为先,方可提振脱贫精气神。
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时期,对于贫困户而言,唯有树立“干”字为先的脱贫光荣导向,才能激发补齐“精神短板”,激发其内生动力;对于脱贫一线的领导干部,靠“纸上谈兵”不行,靠三分钟的热情不行,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才能取得胜利。因为,苦打必有胜算,实干方能破局。苦干不是蛮干,要讲求方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向纵深,要有问题意识,要讲究策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既解决好面上的共性问题,又解决好点上的个性问题,通过有机结合、点面结合,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完善兜底保障机制、贫困退出机制、脱贫内生动力激励机制等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同时,把发展作为根本之举、治本之策,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解决好产业助力脱贫的问题。
领导干部到底干的成效如何,要用脱贫实效来证明。为此,需要考核机制来衡量干部对脱贫攻坚是否做到作风实、实效大,对于工作不力的干部要即时调整。只有在用人上坚持正确导向,才能把“实干家”选出来。
作战要有总指挥,打仗要有带头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市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决战决胜的勇气,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真正与贫困群众手拉手,心连心,了解贫困群众之所想,解决贫困群众之所需,带领带动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努力走出困境,奔向小康。
“古韵端阳五音养生”古琴走进文明单位系列活动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举办
会同: “三月三”侗苗歌会点“靓”美丽乡村
平湖市局在全省食品及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刘莲玉来衡调研工会工作
空调没修好,再修还要交钱?业内人士:警惕维修工“挖坑”骗钱
提振脱贫精气神致富奔康劲头足
胆子够大! 芜湖一司机“小证开大车”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3日至24日举行
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电视会议昨召开
太原市人防办举行“9.18”防空警报试鸣暨防空防灾宣传活动
大庆开明夫妇把“学渣”儿子培养成留美博士
潇湘平湖码头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蓝绍敏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发现海南之美”采风团三亚一路追美
南和县郝桥镇为121名环卫工免费体检
城市亮丽风景线:老两口的“小红帽”行动(组图)
康盛社区全方位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让红色故居“活”起来
成都特色民宿深受消费者喜爱 价格堪比五星级酒店
关于对2017年省、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村通宽带完成情况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