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紧抓“三农”发展,志在打造“岭南美丽田园新城”
10月8日,航拍丽堂新村蔬菜种植基地。/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市民在高明绿博会上选购优质的合水粉葛。(资料图片)
三洲黑鹅的饲料为优质稻米。(资料图片)
高明区小学生参观鹏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资料图片)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赵相林、
蔡闻佳采写/佛山日报记者何志勇
一个农业大县,如何跨越发展成为农业强区?这个疑问,高明在恢复建制以来一直在探索和解答。
“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格局亘古未变,但高明的“三农”发展经历过不同时期。从集体种粮到百花齐放再到发展农旅,每一次“三农”的变革都是高明发展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村振兴的号角嘹亮,高明“三农”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时代。乘着乡村振兴战略、革命老区帮扶等春风前行,高明继续在打造“岭南美丽田园新城”的路上大踏步前进。
起步 农民种粮为主农村逐步改善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恢复建制的高明,县城里还没有一寸硬底化的水泥路,到处是等待建设的景象。这个时候的高明,农村还保持着老样子,农民最主要的生产劳作是种植水稻,农村最常见的是泥屋和青砖屋。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明就是佛山著名的粮仓。据统计,当时高明每年需要向国家上调5500万公斤粮食,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人300公斤。这个数量在珠三角地区可谓是独一无二。改革开放初期,水稻种植在高明农业生产的占比仍然很高。以1981年为例,高明全年水稻播种面积49.1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2.9%。十年后,这个比例才下降至63.8%。“在我上学的年代,农村大部分人都是种水稻。”高明区农林渔业局农村总经济师罗汝明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明农村种粮的情景时说。
农民主要的精力都用于耕作水稻,因此,当时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不大。上世纪80年代,高明主要种植花生、西瓜和甘蔗三种经济作物,但直到90年代初期,农民才开始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栽种其它经济作物。
尽管当时生产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不断激发,上世纪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像合水粉葛、三洲黑鹅、合水生姜等高明特色农产品品牌陆续成型。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诞生如此多的优质农产品品牌,证明了高明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实力。
改革开放之初,高明农村人居环境仍然较为落后,农民还在为温饱问题辛勤劳作。“如果村集体有养鱼,那卖鱼的时候能分到鱼吃。除此之外,一年能吃到肉的时候只有过年。”
荷城塘肚村村民严锦泉已年逾古稀,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说,主要口粮是大米、番薯、木薯,肉基本上一年难得见一次。另外,当时高明农村大多数民房是泥屋和青砖屋,村道都是沙土路。“村民会自己从外面捡回来石头,铺在自己家门前,当作铺路”,严锦泉说。
在一切亟待发展的时候,高明农村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高明着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水改先进城市”和“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先进集体”称号,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前中期,高明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水和电的稳定供应。
发展 龙头企业崛起 品牌百花齐放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积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开始摆脱家庭式的经营模式,转变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生产的模式,海达高新科技孵化养殖基地有限公司(三洲黑鹅)、丽堂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20世纪进入到最后10年时,高明区的蔬菜生产逐步向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90年,高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5万亩,亩产接近1400公斤。而1992年茂名信宜的代耕农户迁入杨和镇丽堂新村,则翻开了高明蔬菜种植的新篇章。
在初尝种植蔬菜带来的收益后,丽堂新村于1997年将所有田地用于种植蔬菜。由于四周高山环绕,方圆数十公里内无工业污染,空气、水质、地质得到保护,再加上采用机械化作业,主打优质健康无公害的丽堂蔬菜逐渐打响了名堂。2004年,丽堂蔬菜生产基地获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丽堂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佛山市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优质蔬菜,实现了发家致富。
几乎在丽堂新村开始集中土地种植蔬菜的同一时间,三洲黑鹅在当时两家大型鹅场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21世纪初,高明区开始全面开发三洲黑鹅系列产品。2000年3月,佛山市海达高新科技孵化养殖基地有限公司成立,企业集三洲黑鹅的孵化、养殖、加工、出口于一身,成为家禽产品出口供港注册基地,海达公司在2005年被评为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
丽堂蔬菜和海达公司仅仅是本世纪初高明农业发展的缩影。在21世纪前10年,高明农业生产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明的绿色产业。传统的水稻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以及合水粉葛、三洲黑鹅等特色品牌的发展,形成了高明农业品牌的竞争力,并成功带领一批农民发家致富。
农民收入增加加上城乡一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也使高明农村建设得到长足进步。硬底化公路从县城延伸至乡村,一座座小洋房拔地而起,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未来 农旅产业崛起 乡村振兴可期
今年7月,高明区举办以“助力乡村振兴 乐享生态高明”为主题的“农业+旅游”招商推介会,向外界全面展现高明近年来农业和旅游发展的丰硕成果,并在现场就七大农旅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总投资额超60亿元。这次高明首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农旅招商活动,体现了高明借助资源优势,完成农业产业升级的渴望。
过去20多年,高明尽管形成了一批珠三角著名的农业品牌,但纵观全区,农业仍以传统生产为主,散户居多,有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很少。在占有佛山大部分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高明产生的经济效益过低。高明农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的加快规划建设,高明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旅产品将打开更广阔的销售渠道,迎来新的发展天地,农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未来将在高明铺陈开来,为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根据规划,未来高明将重点打造两条休闲农业产业带:一条以杨西大道、杨更线(杨梅至井头)两旁水果、蔬菜、花卉生产基地、锦鲤观赏基地、水产物流基地、农庄等为基础,推进“农家乐+采摘+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带发展;第二条则以崇步农业园区为核心,重点围绕盈香生态园、泰康山农业休闲垂钓旅游开发项目、田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果采摘项目、石洲旺林精品花卉观赏项目等,推进农业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在农业寻求发展新路径的同时,高明农村建设也迈开了走向未来的步伐。今年7月,高明区高规格召开乡村振兴暨革命老区特别帮扶行动工作推进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等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n”的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以“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等方法实施高明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到2050年,高明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高明将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或折份额量化到人、确权到户,确保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持有股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此举把高明此前分散在农户手里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更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村民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区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可以预见,历来就是鱼米之乡的高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打响,农旅产业起步腾飞,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未来,“岭南美丽田园新城”的构想将成为现实,届时,高明将成为珠三角西岸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亲历者说
高明农村发生
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十年下来,高明的农村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明区农林渔业局农村总经济师罗汝明是土生土长的高明人,上世纪90年代初走出农村参加工作的他,以高明农村人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见证了高明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
罗汝明说,高明农村变化明显的其中一点,是农村的道路越来越好,越来越便捷。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行车是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村民当时骑自行车从今天的更合镇往县城出发,要经过很多破损难走的路,十分费时耗力。“从村里到一趟县城,最顺利的情况下都要耗费大半天时间。”罗汝明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路也像县城一样硬底化了。路通财通,高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随着修路发展起来。
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改变了人们对农村的看法。这一点罗汝明感受颇深。“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年轻一辈的人都想着离开农村,到外面闯事业,进工厂打工,愿意留在农村的人不多。”罗汝明表示,因为当时农村还是以种粮为主要产业,劳作辛苦收入不高。而城镇工业不断发展,劳动力需求大,于是,“洗脚上田”一度成为很多农村人的梦想。
随着近些年高明农村的发展,农民钱包鼓起来的同时,也扭转了人们对农村贫困、落后的一贯看法,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发展、休闲等观念,人们越来越愿意到农村消费观光,农村人也更乐意守在村里经营产业。
作为区农林渔业局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罗汝明也感受到了高明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变化。“像土地确权颁证和股份制改革,我们到村里开展工作,有些村民就不解,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罗汝明表示,这其实代表着高明农业农村的发展在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今后的高明农村想要继续发展,农民想继续致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势在必行。今年全区在10个村居开展改革试点,罗汝明和同事也向村民解释为什么要变。“未来高明农村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对于农村的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都有非常大的好处,这也是高明农村又一个新的变化”,罗汝明说。
见证者说
优质农产品
才会有市场
在今年7月25日举办的高明区首届“农业+旅游”招商推介会上,总投资额超60亿元的七大农旅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其中有一个项目名为鹏鹄蘑菇小镇。与其他尚未落地的项目不同,这个规划打造红色休闲旅游综合体,集创业农业、旅游配套、创意空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蘑菇小镇,是在原有的鹏鹄食用菌种植基地基础上进行的再投资。
2013年,广西人覃柳杨放弃经营多年的煤炭生意,来到丈夫老家高明更合镇开始创业。同年,她成立了鹏鹄食用菌种植基地,并创立高明更合鹏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边种植食用菌,一边带领周边村民种植致富。经过她的努力,该合作社从最初的小面积种植发展到现在数百亩的大规模种植,从家庭作坊发展成公司化运营管理,从最初的纯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为休闲农业旅游基地。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覃柳杨也有了对高明农业发展的看法。
“高明不缺农产品,缺的是优质的农产品。”在覃柳杨看来,高明的农产品要想走出去获得更多市场,首先要专注做质量,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她表示,传统的农业种植难免会不断因为市场的影响而改种不同的作物,质量难以保证,农民往往得不到更高的收入。而近些年高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越来越多,使农户生产更加集聚,推动了农业发展。
作为行业内佼佼者,覃柳杨今年通过开设蘑菇主题餐厅以及签约蘑菇小镇项目,再一次走在了高明农业发展的前列。她希望通过种植优质农产品,配合发展目前市场受欢迎的农旅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她的蘑菇产业。
高明“三农”大事记
1981年
恢复建制的高明当年农业产值6357万元,占全区总产值的60%,农村人均收入267元。2017年,高明农业总产值为44.23亿元;
1998年5月
高明被国家、广东省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示范区”;
2007年
高明获授予“广东绿色名县(区)”称号,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得该项称号的8个县级区域之一;
2008年4月
佛山市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明区杨梅丽堂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
2009年9月
“合水粉葛”获核准注册,成为高明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
2014年5月
合水粉葛获“省著名商标”称号,为高明首个获此殊荣的初级农产品;
2016年12月
高明区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成为广东省4个入选县区之一,同时是珠三角唯一入选的县区。
市发改委积极谋划耐高温特种材料产业发展
龙沙区水稻喜获丰收
《人民日报》点赞庆元香菇小镇立足产业
沃帆赛运动员广府文化游
《广元市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区迈进
潍坊市城市管理局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肥乡区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申领网约车驾驶员证可网上报名
大英县慈善会2018年“扶贫日”捐赠倡议书
井冈山市获全省首批低碳旅游示范景区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大兴综合试验站召开2017年年终总结会
关于申报2018年度艺术、图书资料、文物博物、群众文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通知
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
[都江堰市]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顾问一行访问都江堰市
女生被陌生男子怂恿做“隆胸手术”因而错过高考
“四川好人榜”发布仪式内江举行
气温预计还要再降,佛山各部门积极应对防寒送暖
夏庄石岭小学“期末心理疏导”关注学生健康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